勵志又經典的長篇文章

  如果可以時不時地找一些來看看也是挺好的,那麼都有哪些呢?一起來看看吧。

  篇1:一顆勇敢的心會讓一切夢想實現

  文∣謝姣姣

  我的表妹青楚是一個典型的乖寶寶,很聽父母的話,在人生的前20年從來沒有獨立做過決定,沒有為自己做過一次的主。可這並沒有給她帶來多大的幸運,反而是挫折。

  “在高考填報志願時,爸爸和我的意見產生了分歧,最終我不勝其擾,感覺這麼麻煩,算了,隨便吧。在這樣的想法下,我按照爸爸的意願去填報了,可是我用了整整一年的時間才從不能就讀喜歡的專業的沮喪中慢慢走出來。之所以會這樣,因為我當時太懦弱了,我被失敗打擊得信心全無。我第一次高考失敗,復讀了一年,那一年我從不主動跟人交談,甚至在遠遠看到一個熟人時,也寧願多繞一圈路或者躲起來避免正面相遇。後來我才明白,我一直在逃避。”

  我能體會青楚的心情。她逃避做決定,害怕自己的一意孤行帶來再次的失敗;她逃避那個不完美的自己,把失利和復讀當作汙點看待,只想將它抹除;她逃避應該承擔的責任,覺得自己如此弱小根本不足以去決定自己的人生。她不做選擇,也不敢正視生活中碰到的問題,不敢傾聽內心的渴望。

  可是,問題從來不會自行消失,它一直都在,並且讓我們在同樣的地方不停地跌倒。青楚雖然進入名牌大學,但過得一塌糊塗。因為沒有動力,便對生活敷衍了事;因為缺少辨別能力,便對自己不夠負責。逃課、玩樂……成了她的主旋律。

  “你後悔嗎?”我問她。

  “我後悔極了,因為我甚至都沒有認真考慮過自己是否真的想去復讀,沒有在可以選擇時堅持自己熱愛的專業,更沒有在自己擁有對大學生活的自主權時努力尋求改變和突破,正是這有意無意的逃避造成了我之後兩年的痛苦掙扎。直到某一天,簽到之後,我正要依照慣例逃課,在拾東西的時候,突然傳來一個冷眼旁觀的聲音:‘看,她又要走了。’那一刻,我突然意識到,我真是一個懦夫。”

  其實,我們很多人跟青楚一樣,總是怯弱,對生活充滿了害怕,怕做決定,怕失去,怕世俗的眼光,怕外界的評價,怕親人的失望,怕面對批評,怕承擔後果。時間轉瞬即逝,我們離期待的未來漸行漸遠,那一片落寞背後,絕不只是知識的匱乏和欠缺,還有不斷進取的信念和自我挑戰的勇氣。

  一旦有了怯弱,便失去了智慧。

  我們自我催眠,覺得只要不去想,就可以實現對可能出現的最壞結果的逃避。很多事如果從來不知道,就可以假裝不難過;很多人如果從來不認識,就可以假裝不傷心。

  可是,怯弱本身會滋生種種問題,比如拖延,比如推卸責任,比如社交恐懼,等等。同時,怯弱的人往往善於偽裝,將自己隱藏在人群之中,看不到不妥之處。這是因為怯弱的人,他拒絕認識自己,拒絕接納自己本來的面目。可是我們一天不承認,就一天不能獲得真正的成長。

  “我不止一次地想過,如果我在第一次失利的夏天,認真考慮自己的路,追求自己想過的生活,現在是不是會更快樂。”她笑著對我說,“可是,一切都不能重來,不能假設。我不能再躲避過去,我要做的是面向未來。”

  青楚最後決定轉專業,在半年的準備時間裡,她摒棄了過往混亂和無序的生活方式,將全部心力放在自學和練習上,最終如願以償。原來,事情根本沒有那麼難。當人生遭遇逆流,試著讓靈魂沉入平靜的海洋,採取積極的行動,而不是任其隨波逐流。

  年輕時,我們受到一點點傷害,就會躲起來:看,世道如此多艱!隨著年齡增長,經歷的事情多了,也越來越理解,當年那些小傷痛和小惶恐,不過是因為不夠成熟,缺乏有效處理事情的能力罷了。因為沒有底氣,才會過度地自我保護。一旦有了解決問題的能力,自然不會懼怕路上的荊棘,反而能越來越多地開啟自己。未來藏在迷霧之中,隔著距離,叫人膽怯,但當人踏足其中,就會雲開霧散。

  我們總說優秀其實是一種習慣,這不僅體現在一個人取得的成就,更體現在他如何面對低谷。當我學會誠實地面對生活中的不好時,當我能夠坦然地接受工作中的不如意時,當我可以真正地接納現實的悲喜交加時,我開始知道,生活是一種態度,我們完全可以在最低谷時依然心懷感恩;生活也是一種選擇,我們完全可以在失意之時依然腳踏實地。因著這自覺和意識,便能對這人生多一分寬容和理解,不論哪一段時光都會成為獨特的唯一。

  雖然,事態如何發展不歸我們管,但如何處理卻由自己做主。

  你越懼怕什麼,什麼就會成為你的生活。怯弱的苦果,就在於隨之而來的因拖延而產生的焦慮,因錯失機會而產生的後悔,因自我放棄而產生的內疚。這些都比怯弱本身更加折磨人,它會慢慢吞噬你的鬥志和希望。

  一旦面對,事情反而朝著好的方向發展。年輕有什麼可怕的呢?不如趁著現在多多試錯,努力充實靈魂,拼命體驗生活,好好積累智慧,指望那些虛幻的快感以後怎麼辦呢?

  如果必須冒險,就得趁早。生活是有侵略性的,年紀越大,最後要揹負的責任就越多,承擔風險的能力就越弱。積極甚至不計較後果的行動,是年輕的特權,也是制勝的法寶。因為我們精力充沛,我們才思敏捷,即便最後行不通,未來還有大把光陰。我們的嘗試會被視作勇敢,哪怕失敗也會被看做是進取的證明。

  尼采說過:“每個年輕的心靈日日夜夜都聽見這個呼喚,並且為之戰慄。”這就是勇氣的湧動,你能感受得到嗎?

  篇2:要怎樣努力,才能讓夢想落地

  文/趙曉璃

  當代的馬雲大師曾經說過這麼一句話“夢想要有的,萬一實現了呢?”

  這句話鼓舞了多少人燃起了胸口的夢想,當我們摩拳擦掌積極投身事業大幹一場的時候,沒想到巨大的困頓卻如影隨形。

  這個困頓就是:我已經很努力了,可為何不見任何效果呢?

  一、方向不對,越努力越迷茫

  近年來我發現一個現象,那就是前來學會計的學員人數與日俱增,然而我不得不說的是,並不是所有的人都適合學會計。

  有句俗話說得好,“不要在兔子身上擠奶”。

  這句話可以引申出各種詮釋,在夢想的層面上,我覺得可以套用這個格式換個說法,那就是“不要指望在別人理想的土壤中結出自己的果實。”

  記得去年夏天的時候,班裡來了位穿著誇張的女孩兒,我下課的時候走過去和她聊了會兒,原來她自己報考的是室內設計專業,但她的父母很強勢,覺得設計不靠譜,並且聽說設計師有時為了趕工加班加點是常事兒,所以他們覺得女孩子家的不要活的那麼累,還是換一個穩妥的工作比較好。

  想來想去,家裡人覺得還是會計好,所以給她做主報了這邊的培訓班學習。

  通過聊天,我發現了一個事實,這個女孩現階段根本不適合學會計。因為最關鍵的問題在於,這份理想更像是她父母的理想,並不是她主動選擇的方向。

  如此前提下的努力,又怎麼會有理想的結果呢?

  我後來建議這個女孩回去和父母開誠佈公好好談一次,把自己真實的學習狀態以及內心的想法告訴他們,否則如果繼續這樣表演下去,耽誤的可是自己大好的青春年華啊。

  有句話是這樣說的:“方向不對,永遠追逐不到你想要的,便會迷茫。”

  二、警惕無效的努力

  1、不要沉溺於給你帶來虛榮的事情裡。

  上學那會兒我們班裡有一個同學寫字特別好看,在我們看來如苦役一般的抄寫在他看來不僅不苦,反而還是一種享受。

  這還不算,他竟然喜歡上了抄書的感覺,每次抄完書之後都會把本子交給老師,老師自然對他誇獎有加,並號召我們全班同學向他學習。

  然而就是這位字寫得特別好看的同學,後來成績卻嚴重下滑。

  時隔多年我們才想明白,他寫字好看這件事能給他帶來巨大的滿足感,而由於他太容易沉浸在這種滿足感裡面了,所以也就漸漸忘記了自己為什麼依靠抄書這件事情。

  可能他剛開始抄書是為了加強記憶,但很顯然,加強記憶未必非要採用抄書的手段,背書也可以達到同樣的效果;另外從時間來看,抄書佔用了他大量的時間,所以自然就沒有多少時間用來複習做題,成績自然就會下滑。

  對於這種努力,我的觀點是以結果為導向。

  如果你立志成為書法家,那就專心練字;但如果想提高成績,倒是可以把抄書放一放。

  2、不要低估成功之前的艱苦卓絕的積累與努力,更不要貪圖捷徑。

  有很多人問我,如何用最短的時間成為財務高手?

  其實我想很多人都聽過一個理論,叫做“一萬小時理論”。也就是說,想成為一個領域的行家能手,至少要經過一萬小時專注不懈的努力。

  如果你每天在這件事情上堅持四個小時,那就意味著要2500天,差不多要七年左右的時間。

  而如果這七年之間你並沒有持續努力,而是經常給自己放大假,一放就是個把月那麼長,那麼你可以重新計算下,到底要多少年才能達到你期望的高度?

  我們總喜歡羨慕別人,但不要忘記了,別人今天看似毫不費力取得的成績,背後無一例外地都是經過了艱苦卓絕持續多年的努力。他們之所以不渲染不鼓吹,是因為在他們那裡,這種努力是一種生活常態,他們將這份堅持已經形成了習慣,像每天吃飯穿衣那樣自然。

  3、不要在一些小事中過於追求完美,要學會適當放下。

  比如在公眾號初期,我花了很多時間研究花式排版,也用過不少微信編輯器,但後來我發現這種事情太耗費精力了,因為我是原創公眾號,保證文章的質量和數量才是我的重點,所以後來我漸漸放下了對排版方面近似苛刻的要求。

  如今我找到了一個助手,業餘時間幫我排版、釋出文章以及回答簡單的問題,而我主要的精力則放在寫文章、回答讀者分答提問、職業諮詢以及有價值的互動上。

  記得圈裡的朋友小米說過這樣一句話,大致意思是“那些你不肯捨棄的能力,終有一天將成為你的負累。”

  想做成一件事情,必須要學會站在一個更高的格局上俯視它,必要的時候找人一起合作,而不是將自己深陷其中,貪圖做好每一個細節,這樣反而會阻礙你的成長。

  4、打造自己的稀缺性,不要試圖把自己培養成一名“全能手”。

  還記得我剛開始寫公眾號沒多久的時候,出現過幾篇傳播率不錯的文章,接著就有各種編輯找到我,和我談出書的事情。

  一開始我興奮異常,按照對方要求寫稿發文給他們審閱,然後還要花大量的時間和他們談條件,然而問題在於,我並不是全職作者,我還有自己的工作,業餘時間還要寫作,另外我對於出書這件事情完全茫然,到底談怎樣的條件等等一無所知,如果從頭學起,將耗費我大量的時間。

  我想了想,我的長處不在談判上,所以我需要尋求專業人士的幫助。

  機緣巧合之下,我認識瞭如今的經紀人。

  當時也有一些朋友說我傻,有了經紀人之後,利潤是要和對方分的。

  但我認為,正是因為對方分錢,所以對方才可能把我的事情當做自己的事情去費心去把關。另外這位經紀人確實很負責任,我的第一本書從選題到找出版社到後來的目錄他都費了不少力,平時有任何問題給他留言基本上可以做到“秒回”,一路給了我很多幫助。

  有位大師曾經說過:“最糟糕的就是把根本不重要的事情做的非常好。”

  我們必須學會聰明地努力,這樣才能早日取得美好的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