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勵志感悟的文章

  作為職場人,很多時候我們都應該找一些關於來看看,那麼都有哪些呢?一起來看看吧。

  :職場新人要抵得住負能量的入侵

  職場新人初入職場會有很多的不適應,人一旦有不適應的事情就會產生很多的負能量。職場新人如果不能將這些負能量轉換為正能量,那麼在職場上就不會走太遠。通常情況下,職場新人會有以下幾種負能量。

  抱怨:職場新人剛入職場難免有很多不適應,受些委屈也是很有可能的,這時候切忌抱怨,與其怨天尤人,不如加強自我改變的速度。受了委屈自然生氣,但是這也是一種經驗,一種成長的機會。別妄想改變大環境,要學會改變自己的心境。

  職場總結1:生氣不如爭氣,抱怨不如改變;與其抱怨環境,不如改變心境。

  推卸責任:職場新人最忌諱的就是推卸責任,敢於承擔責任是成功職場人必備的前提,推卸責任只會讓人覺得你在偷懶,沒有責任心,幹不成大事。其實把目標定位在成長上,你就會明白,任何的責任、麻煩、失敗、困難,都是你成長的必經之路,經歷了這些,你依舊精神飽滿,你就離成功不遠了。

  職場總結2:沒有人願意偷懶,只不過是缺乏誘人的目標,有了目標併為之奮鬥,就一定能將負能量轉換為前進的動力。

  沮喪情緒:失敗了,你會沮喪,沮喪之後呢,是一蹶不振,還是重拾信心繼續努力?唯有經歷了失敗,才能更珍惜成功,如果失敗後只是沮喪,你只會離成功更遠,要在失敗中找原因,不放棄,不自卑,肯定你的自身能力,自信做事,努力取得工作中的成功。

  職場總結3:失敗是對人格的考驗,沮喪是對能力的不自信,沒有自信就算你能力再強,也取不了長久的成功,唯有經歷失敗,才能夠懂得成功的不易。

  逃避:遇到困難了,第一反應是逃避,這是很多職場新人慣用的方法,種種想法讓你選擇了逃避。這時候一定要明白,逃避不一定躲得過,勇敢面對一切才是最好的處理方法,就算問題再多,困難再大,也要一步步解決好,最終會成功,在這個過程中,還會積累豐富的工作經驗和處事能力。

  職場總結4:逃避不一定躲得過,面對不一定更難過。俗話說躲得過十五,多不了初一,古人都認識到逃避不是辦法,你作為現代人,還有什麼好逃避的。勇敢的面對才是王道。

  :職場人應如何認識自己的三年之癢

  職場新人和職場老手,年齡不同,閱歷不同,經驗不同,“三年之癢”的內容也不同。一些職場新人考慮更多的是環境的好壞,一些職場老手考慮更多的是平臺是否適合自己。既然“三年之癢”如此廣泛,無論職場新人,還是職場老手,應該如何對待呢?

  一是,職場就是職場,不要把它想象的多麼美妙。對一些職場新人來講,一定要明白,千萬不要把職場想象的過於簡單,企業用與不用,衡量的唯一標準,就是能否為企業創造價值,或者看你未來有沒有創造價值的潛力。有一句話叫“職場如戰場”,戰場上比拼的是什麼?是進攻能力,是防守能力。既要能進攻,又不要被打死。中國目前每年上千萬的就業大軍,都想湧進這有限的崗位裡去,因此,保持清醒的認識異常重要。

  二是,要有職業規劃,清楚自己到底想要什麼。無論對職場新人,還是職場老手,都要有自己的職業規劃,有了規劃,就有了方向、有了目標,就不會太在意眼前的得與失,就不會太在乎環境是否優美,就不會太在乎眼前的薪資是否太低。因為你知道,你現在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將來打基礎。沒有紮實的基層磨礪,沒有過硬的專業能力,沒有“板凳要做十年冷”的心態,就不會有自己的美好未來。

  三是,經常跳槽的人,職業生涯一定會比較槽糕。職場上有句話,叫做“跳槽窮半年,改行窮三年”,這的確需要職場人深思。跳槽要面對陌生的人際環境,無論做管理,還是做技術,都需要別人的配合、團隊的合作,而良好的人際關係,是成就事業的基礎。對那些經常跳槽的人,一不高興就跳槽,說明兩個問題:一是情商太弱,一是心胸過窄。要記住,人脈很重要,人脈只有得到利用才能成為資源。

  :怎樣將職場變為自己的舞臺

  曾有個月薪三千的妹子,編的稿件漏洞百出,我怒拍桌子,她卻回了句:“一個月三千塊工資,你還想怎麼樣!”琢磨她這話挺有意思,就像我們買了件便宜貨,用不了兩天就壞了,於是寬慰自己:就花那麼點錢買的東西,你還想怎麼樣?當然,她的潛臺詞是,你給我八千,我自然就做得好好的。但問題是,老闆付薪水也是一分錢一分貨,你必須在拿三千工資時,先體現出八千的價值,老闆才願意買單。

  當年我剛入職時工資也是三千,但第二個月就漲到了八千。因為每次老闆要的文案,我不僅寫到位了,還會拿出兩個以上的版本讓他挑:一個是按他的要求寫的,其它則是我建議的方案。

  當時我沒有去想其中的關竅,只是因為喜歡寫作,就會琢磨怎樣寫會更好;又因為珍惜自己的文字,所以覺得出自我手的文字,都關係我個人的品牌,於是很用心。在我看來,這是理所當然的事,但帶過二十多個中文研究生後,才發現這種態度很稀缺。那些比一般人多念七年語文的人,竟連自己寫的東西都不願多看一眼,文字、標點、語法的錯誤觸目驚心,對相關的知識背景一無所知,更別說去關心版式好不好看,配圖美不美了。

  他們關心的是要不要加班,而想做好文字工作的人,是不會去考慮這件事。因為打磨文字所下的功夫,是看不到底的——不然曹雪芹也不會“加班”十年,還寫不完一部紅樓。試問,要做好哪項工作不是如此?以“要不要加班”來評價一份工作好不好的人,絕不是企業需要的人才,因為他對工作的態度就是“做了”而不是“做好”。

  舉個例子,我公司附近的麥當勞門口,有個看自行車的大媽,夏天時她都會給所有的車,覆上自己帶來的塑料布。顧客取車要走時,她還會笑著擰一把溼布,幫你擦擦坐墊,降降溫。她從來沒有開口,但很多人會主動多給她一塊錢,還連聲道謝。大媽和其他看車人的區別,就是“做好”和“做了”的差距——在金錢上,差距是一倍;在成就感上,差距無法估算。

  我完全瞭解有些新人的想法:又不想在你這久混,幹嘛那麼賣力氣?其實,誰會在一家公司幹一輩子?在中國可以活到3年以上的企業不到10%,向更好的企業、更好的工作邁進,是我們每個人的征程。不同的是,優秀的人在哪裡都會墊下堅固的基石,所以越走越高。

  成為世界五百強的CEO,應該是每個職場人的嚮往吧,但對於新人而言,小公司也有小公司的好。大公司就像蔡京家的廚房,崗位細分到切蔥花都要一個專職的廚娘,你可能老長時間連切肉的大活都沒機會沾手,更遑論學會做一整個包子。而小公司人力資源緊張,同樣三千工資不可能只讓你切蔥花,所以你必須很快學會做包子,還得會做很多種包子——當然,前提是你願意學。

  如果你第一份工作就進入大公司,慶賀之餘也要提醒自己,公司看到的只是你光彩奪目的學生時代,在職場上你還是一個零,有可能變成正數,也有可能變成負數。***

  “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這個“業”不妨這樣解:一是做得好的技能,一是想做好的態度。有這份“業”在,不愁找不到舞臺。但這份“業”不是白來的——在你月薪三千的時候,就要像月薪八千那樣做事,那沒到手的五千,就是修煉這份“業”的學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