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勵志類文章

  分享一些關於職場勵志類的文章,希望大家有所感悟!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閱!

  :第一份工作你究竟要什麼?

  1

  幾年前,在智慧手機還沒有這麼普及的時候,有個年輕人在城市最繁華的地段支起一個攤子,賣手機配件,順便進了一批貼手機螢幕的磨砂膜。

  那個時候有人問他,你這樣一天能夠賺多少錢?

  年輕人不好意思地回答:“沒有確切的數。好的時候,一天能有一百塊的利潤;不好的時候,可能只有三四十塊,不確定。”

  “我就假設你一天最好的時候都賺100,一個月30天滿打滿算下來,也就3000,還不扣除你吃喝的錢,還有交通通訊費,這不划算啊。我閨女在銀行,一個月最低保障也有4000,一個星期雙休還有帶薪年假。年輕人,還是找份踏實穩定的工作好。”

  那人用心算的方式得意地算出了年輕人一個月的收入,還充當了好人,給到年輕人建議。

  然而,真的是這樣嗎?難道就沒有虧本的時候?難道就沒有破產的時候?難道一天100或者一天30,以後就一成不變了嗎?

  2

  大家有沒有發現,當一個人問你一天賺多少錢,並掏出計算器算你一個月收入多少的時候,實際上,他是默認了你未來的收入不會有太大的變化。

  現在的收入等於你未來十幾年的收入,在他們的思維裡面,沒有潛力股這個詞,也鮮有收入持續增長或者有可能破產這種情況。在他們眼裡,世界是停滯的。

  大多數在體制內工作的人都會知道,工作非常穩定,同時薪資也不會有太大程度的波動。工資收入的多少,是按照你的工齡和級別來核算的,業績僅僅佔一小部分而已。想要增加收入,往往需要往上一級管理層崗位攀升。

  然而,管理層的工資,同樣在他們那一層級裡面不會有太大的波動,再想要更多的收入就得再繼續往上爬。

  特別是上一輩人,可能勤勤懇懇幾十年,在他們的職業觀念裡,不管工作多久,數額是不會有太大改變的。所以,他們比較看重一開始進入單位的那個工資,如果還不錯,超過平均水平,他們就會覺得,這是一份不錯的工作。

  然而,時代卻在變化。時間或多或少總能帶來些許改變,而有些,甚至是質的改變。

  3

  文章一開始那個年輕人,是大我三屆的師兄。他一開始也動搖過,但想到既然來擺攤做生意了,就不能苛求有穩定的收入。

  後來他發現,很多人都是在別處買了手機之後,來到他的攤位上貼膜。因為在手機店裡面,貼個膜再加個手機殼要貴上那麼幾塊錢,大家圖便宜就都來他的攤位上了。他就在想,我能不能也進幾部手機來試試?

  手機賣了一段時間,好像又發現,大多數外來工來到他的攤位上是沒有本地手機卡的,他們需要更換手機sim卡才不至於產生高昂的漫遊費。所以,是不是可以找下運營商,看看能不能進些手機卡來賣。

  漸漸地,攤子上擺不下那麼多貨,他租了個小小的鋪面,掛上了招牌。

  而隨著他能夠提供的業務越來越多,更多運營商看中他所在的攤位密集的人流量,紛紛上門來跟他談合作。

  而且,由於來買的人越來越多,那些顧客的朋友、親戚、同學、同事也紛紛來光顧他的生意。

  再後來,其他的電子產品,路由器、電視盒、無線網絡卡等都可以在他的店裡面找到。

  他的收入依然不穩定,然而卻比最開始的時候要翻上個幾十倍。現如今,他已經是三家手機連鎖店的老闆。

  4

  有一些畢業生會私信給我,問“我看好一個公司,而且也拿到offer了,職位也合適,就是工資太低了,只有2500加績效獎金,還沒有補貼,不知道有沒有發展前途,我很糾結,不知道應該怎麼辦。”

  我想說,“只要覺得公司平臺好,職位又合適,就可以去試下。請注意,我說的是試下。我哪知道公司有沒有發展前途,連那家公司的老闆有時候都不知道他自己能否撐過來一年,外人又怎麼可能知道。但也有可能,公司正以一種前所未有的速度在前進也說不定。”

  而幾乎所有後來成為職場大咖的人都會對自己的學弟學妹們說一句:“第一份工作很重要,非常重要,但請不要太注重第一份工作的工資。”

  但是,第一份工作的工資,是我們能夠看得見的,也是我們在入職前惟一能夠確定的事情。於是,很多人都只奔著工資去,因為那個是實實在在能夠拽在手裡的。儘管他們也看中公司的晉升機制,但是卻遠沒有放進褲兜裡的錢來得實在。

  我們總是擁抱確定性,因為我們人類天生就會對不確定的東西產生恐懼。然而,很可惜的是,沒有一家公司會在你剛入職的時候,就給你提供他們工資的最高支付金額。

  同樣的,任何一個行業的生意,你在一開始的時候,僅僅只能拿到遠比同行低得多的利潤。

  相反的,不確定性在我們整個職業生涯當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比如我正在做的碼稿的工作,如果我僅僅看中一篇文章能夠得到多少稿酬,那麼我很容易看到職業天花板;而在我剛開始碼稿的時候,我是沒有想到,我的寫作面會越來越寬,寫作的速度會越來越快,寫作的平臺也越來越大。

  每一份令人羨慕的工作,也許一開始都無人問津;每一門日進斗金的生意,也許剛開始的時候,都不足以養活自己。但有句話說得好,不是因為看到了希望才去堅持,而是堅持了才能看到希望。

  :職場稀缺的優秀人,需要具備哪些素質?

  為什麼你是屬於可被替代的大多數

  職場上,一流的員工,做事情會做到100%的完成,而二流普通員工,也許能完成百分之90%,但是,你千萬不要覺得這隻有10%的差距。

  就是這關鍵的10%,決定了你是月薪五千,還是月薪五萬;決定了你屬於可被替代的大多數,還是屬於不可替代的極少數。

  前幾天在廣州出席新榜舉辦的自媒體大會,其中一個汽車大號的分享嘉賓問了現場觀眾這麼一個問題:你知道我們在新媒體投放的車子海報,只是因為車子在海報裡所展現的位置不一樣,車頭在前,還是車尾在前,帶來銷售的轉化率能差多少倍麼?

  現場有說差1.5倍,有說差兩倍,三倍。

  “能相差10倍”。

  所有的魔鬼,都在細節裡。

  在我眼裡,一個優秀的人才,能抵得上至少十個平庸的人。

  我和團隊的人說,我們不差錢,如果你做的工作能像咪蒙的助理們一樣,幫我省去大量的時間,並且創造更好的業績,月薪五萬我也給得起。但是如果你們能力一般,如果有一天別人工作能力比你們還強,而且要的薪水還跟便宜,你讓我怎麼選?

  所以我那麼用心責備你們,是因為我在替你們著急,希望你們更撕裂般成長。

  我來講講一個職場稀缺人,需要具備哪些素質。

  1、Just being good is not good enough

  差不多心態害死人,90分心態害死人。要做,就要做到100分。

  昨天在北京雍和宮的一座特別有調性的四合院,叫翰林書院,參加李笑來老師一塊聽聽團隊舉辦的自媒體人線下閉門會,現場來了好多大V,我因為在前段時間做出了一次現象級的付費課程事件,也被邀請參會並做了分享。

  我這幾個月參加過不少線下的活動分享會,一般一場活動,總會有一些不夠盡善盡美的地方,比如主持人串詞沒弄好呀,活動流程沒銜接流暢啦,比如一場高逼格活動居然沒有專業級的攝影攝像啦,二次傳播沒有到位;比如現場嘉賓和觀眾的座位排序不合理呀等等。

  但這一場活動給我的使用者體驗非常好,全程無任何可以被吐槽的點。

  負責李笑來老師整個團隊運營的運營總監糖糖,江湖人稱糖總,她就是屬於那種對工作流程細節有著病態般的執念,並且具有極高的審美。比如她會給每個嘉賓做訂製的參會海報,上面有嘉賓名字,顯得特別有逼格。當得知我帶了兩個助理也來參會,她很細心給我兩個助理也製作了專屬海報,把兩助理感動壞了。

  她甚至邀請專門做舞臺劇的朋友到現場監控,演講嘉賓站在什麼位置才和觀眾的距離最舒服,主持站在什麼位置最合適;現場設定多少張座椅,才有“擁而不擠”的效果,等等等等。

  這類人操盤一場活動,肯定是零差評。

  這種苛刻到有點變態的做事風格,如果我是老闆,下屬這樣做事,我心裡會很踏實。

  2、不會深度思考的人職場人,終將出局

  不管你是做助理,還是做員工,千萬不要覺得只要完成好老闆交給你的任務就夠了,那是二流人才的標準***三流***是連交給他的任務都做不好***,你要學會向上管理,學會管理老闆,管理上司。並不是說指揮上級,而是站在老闆的角度,覺得這麼做是不是最優解決方案,如果你能告訴老闆說,老闆,我覺得你說的這個事情,我其實有更好的方案,您聽聽。

  也就是說,你讓老闆做選擇題,而不是讓他做填空題。

  如果你能考慮到老闆都沒考慮到的,老闆愛死你了。

  當自己的公眾號體量越大,我就變得越苛刻,越成為細節控,我的設計助理一開始工作的那段時間,幾乎天天被我罵,有一次釋出一張圖片的二維碼設定太小,導致手機根本掃不出來,我當時就怒了,直接把助理罵哭。

  她說,老闆,這個二維碼我自己iphone7是能掃出來的,不知道為什麼你的plus掃不出來?

  我又怒了,這個二維碼,只要有1%的人掃不出來,我就不能容忍。你事先怎麼沒有想到用不同機型都試一下,保證萬無一失?

  你知不知道這張圖片會有至少幾萬人看到,如果他們有一部份人二維碼掃不出,會造成多差的使用者體驗不講,如果是一個產品需要掃這二維碼付費的,你這樣會帶來幾十萬上百萬的損失,你承擔的起麼?

  很多機會只有一次,沒有第二次的。所以,我們寧可花幾倍高的價錢來聘一流的人才,也不願少花錢聘一般員工,因為試錯成本太高。

  很多工作上執行力不行的人,都是因為思維的懶惰,不願意深度思考。

  3、做思維的苛刻者

  做思維的苛刻者,也許一開始會活得辛苦,但是當習慣養成,會受益終生。

  舉個很簡單的例子,生活中很多這種需要提前預判的場景,決定著一個人的能力,比如你在酒店準備打專車外出,就這麼一個簡單的場景,有些人要出門了才想起預約專車,有些人提前預約了車,但是忘記了時間段在上下班高峰,預約得太慢;而有些人提前想到了叫車,並提前判斷了時間段,在合適的時間叫了車。

  別看這只是叫車的動作,但其實反映出一個人的做事風格和思維方式。

  對每一件事情,都能夠做到精密管理,會極大的提升效率,並且做好專案,乃至人生的風控。

  你能多想幾步,就能領先幾步。

  :時間管理的案例和心得,時間管理的本質到底是什麼?

  一、

  先和你分享一個真實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是我的一位諮詢者小霞***化名***,當時她找我諮詢的目的,就是想要知道該如何進行時間管理,因為她覺得自己的時間管理效率低下,很多書也參加了所謂的自控力小組,但她絕望地發現,自己的時間管理效率並沒有得到實質性的改善。

  當時的小霞在一家外貿公司上班,每天負責在網上解答客戶疑問、協助處理售後問題、還要自己做單出業績,她每天早早地到公司,每天也列出今天重要的幾件事,並且也買了番茄鍾,然而詭異的是,按照小霞的說法,只要往座位上一坐,不知為何,就會身不由己啊——

  剛想好好回一封郵件吧,這邊客戶的電話就來了;

  剛想坐下來準備打幾個回訪電話吧,對話方塊裡彈出了詢價的頁面;

  剛想整理下近期的名單,對意向客戶繼續跟進時,突然接到了一起客戶投訴,趕緊要去安撫客人的情緒......

  一天下來,原本完美的計劃最後完全被打散,每天疲於奔命地工作,但總也感覺不到自己的成長,列好的計劃看起來更像是一場笑話。

  一開始遇到這種情況的時候,小霞也學了一些時間管理的方法,比如嘗試著把同類型的工作放在一起處理,確實提高了一些效率,可很快她發現,這節省下來的時間還是遠遠不夠啊,於是小霞無比焦慮,甚至一度懷疑時間管理是不是根本就沒用呢?!

  二、

  或許,小霞面臨的問題也是好多職場人共同的問題,那就是每天都忙不過來,要處理的事情那麼多,但一天就是24小時,遠遠不夠用,本以為學了時間管理之後,這樣的情形會好一些,可學完之後依然絕望地發現,並沒有實質上的改善啊。

  這就是很多人在時間管理上存在的一個最大的誤區。

  很多人認為,時間管理時間管理,當然是從時間出發,省下很多時間一個不落地完成所有工作。

  但很少有人明白,真正的時間管理,恰恰不是從時間出發而是從事情出發,去減少你每天要做的事情,然後再去安排時間去執行,所以時間管理的關鍵點,還是落在了“選擇”上。

  說到這裡,可能有朋友就會問了:“開玩笑吧,怎麼能減少每天要做的事情啊?根本沒法減的好嗎?”

  果真?

  三、

  以文中的小霞為例。

  從小霞的工作內容來看,怎麼進行選擇,又如何做減法呢?

  先大致將上下午的工作內容進行劃分。

  上午是一個人精力最充沛頭腦最清醒的時候,最適合安排重要緊急的工作內容,比如意向客戶的跟進、重要***的回覆、款項的催收、合同的簽訂,等等;

  下午可以用來集中處理客戶投訴、詢價諮詢、電話回訪等零星瑣碎的工作內容,之所以放在下午,還有一個額外的好處就在於,如果真的遇到一位難纏的客戶,可以用“不好意思,我們下班了,明天我們再溝通好嗎?”這樣的話術予以適當的拖延,一夜過去,有很多客戶就會自我調節,情緒就會平復很多,第二天再進行溝通的時候,就可以指向問題,做出及時有效的解決方案了。

  做完了這一步之後,關鍵問題來了,小霞的工作內容裡面,有沒有可以減少的工作量呢?

  小霞說,其實處理客戶投訴這部分工作,公司有專門的客服部處理,但按照小霞的說法,自己經手的客戶,情況自然自己最熟悉,好多時候客服部不明白情況,於是就讓小霞直接和客戶解釋和溝通,時間往往就在這裡不知不覺地流失了。

  如今小霞最應該做的一件事情,就是把這份本該由客服部完成的工作轉移回去。

  為了方便客服部處理投訴,小霞需要做一件事情,就是把該客戶的情況整理成文字形式,附上必要的溝通截圖,在客服部收到這起客戶投訴時,直接將該客戶的資料予以打包,傳送過去讓客服部自己閱讀,如果有具體細節不明白的再問她即可。

  這樣一來,就省去了之前很多無謂的時間損耗。

  四、

  通過外貿業務員小霞的例子,想必你對時間管理有了新的認知和思考。

  在這裡我總結了三點,便於各位朋友做個參考與借鑑——

  時間管理的目的不是為了騰出時間做好所有的事情,而是將事情進行重新安排,集中黃金時間處理重要而緊急的事情。

  時間管理的物件不是時間本身,而是你手頭的事務本身。

  時間管理的本質是對工作內容進行選擇,做好需要自己做的事,把該轉移的事情進行轉移,提升自己的核心能力,如此,才能獲得真正意義上的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