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名人勵志事蹟故事

  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都有很多名人故事事蹟是值得我們去了解的,那麼都有哪些呢?一起來看看吧。

  :羅素看蕭伯納

  作者:沈東子

  韋伯夫婦是19世紀英國知名的社會活動家、費邊社的組建者。這對夫婦求才若渴,自家莊園裡經常賓客滿座,大有當年孟嘗君養食客三千的豪情。賓客多半是年輕人,其中一個是蕭伯納。蕭伯納那年27歲,讀了一肚子書,天文地理無所不知,可有一件事老是做不好,就是騎自行車。那年頭騎車是件時髦事,但不知為什麼,每次遇到拐彎,他都會摔下來,若是有點坡度,更麻煩,他會摔個人車分離。不過蕭伯納有一招,無論怎麼摔,都摔不倒他,不但人無礙,車子也沒事。他死要面子,因此每次騎車摔跤,他都裝出若無其事的樣子,似乎是故意摔的,摔摔才瀟灑。

  韋伯莊園的客人中,還有另一個英國年輕人,這人日後的聲望也不比蕭伯納低,他就是伯特蘭·羅素,那年23歲。羅素思維嚴謹,各種生活技能訓練有素,騎自行車更是小菜一碟,車技可與賽車手媲美。人家還有理論呢,在《心的分析》一書中,他以騎自行車為例,說明本能與習慣的區別:“吃東西是動物的本能,但騎車不是,需要通過學習去掌握必要動作,直到這動作嫻熟得如同本能一般。”

  1895年9月的一天,天氣晴朗,兩個年輕人——一個是未來名滿全球的幽默大師,一個是註定要流芳百世的思想賢哲,結伴騎車出遊,準備穿行威爾士的山川大地。羅素靠著嫻熟的“必要動作”,一馬當先,不一會兒就將蕭伯納甩得老遠。到一個十字路口他停下來,仔細閱讀路牌上的說明文字,想看看走哪條路更合適。這時候,蕭伯納氣喘吁吁地趕上來了,因為要拐彎,他管不住自己的車,一下就把羅素連人帶車撞翻。蕭伯納像往常一樣,若無其事地拍拍車子,跨上車,一分歉意也沒有,準備繼續前進。

  可是羅素沒法前進了,他雖沒傷著,但褲子被刮破了,自行車也被撞壞了,只得扛著破車坐火車返回。蕭伯納見狀,也只好怏怏而回。那時火車本來就慢,還得等車,這回蕭伯納可算跑在前面了,他早早趕回了韋伯莊園,還對人笑話羅素的破褲子。原來車技好的,還跑不過車技差的,正應了那個烏龜與兔子賽跑的故事。羅素對這件事一直耿耿於懷,認為蕭伯納太以自我為中心,從此對蕭伯納敬而遠之。後來在與旁人說到蕭伯納時,羅素還說了另一件親眼看見的事情。

  一次與法國哲學家柏格森***柏格森也非等閒之輩,是1927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歡宴,蕭伯納坐在柏格森旁邊,一個勁地跟柏格森講解柏格森哲學,根本不容柏格森插言。柏格森後來實在耐不住了,對蕭伯納說:“哦,不,不是這樣的,我的哲學不是這樣的。”蕭伯納滿不在乎地迴應:“夥計,對你的哲學,我瞭解的比你多。”柏格森當時緊握拳頭,真想一拳砸向蕭伯納,但最後還是漲紅了臉,起身走開了,而蕭伯納不管不顧,繼續滔滔不絕往下講。羅素說:“常人都說蕭伯納為人坦率,我不這麼認為,他只是自以為是而已。”

  :寂靜會滋養我們的靈魂

  作者:高峰

  為了尋求自然的寂靜,一個叫戈登·漢普頓的美國人,讀研究生時輟了學,走遍全世界,記錄大自然的美妙聲音。30多年過去了,這個曾經的小夥子成了六旬老者,也早已是世界知名的環保人士。

  自然界的美妙聲音

  曾有人好奇地問漢普頓:“什麼是自然的寂靜?”他是這樣回答的:“自然的寂靜是隻留下大自然以其最自然的方式發出的聲音。是昆蟲拍打翅膀在午後明媚的陽光中飛行的柔和曲調,是清晨喜鵲和蟬令人驚訝的大合唱,是大雨在茂密枝葉上震撼人心的演奏,也是清風拂過脖頸的柔和細語。”

  在大學,漢普頓主修植物學,後來又開始讀植物病理學研究生。一有時間,他就跑到戶外觀察並研究各種植物。有一次,漢普頓開車從西雅圖前往麥迪遜,天黑後他一時興起,決定在路邊的玉米地裡過一夜,這樣還能省下一晚上的住宿費。“我躺在那裡,聽蟋蟀的鳴叫和各種自然的聲音。半夜時分,雷聲響了起來,暴風雨也緊隨其後,不過,我沒躲回車裡,雖然渾身溼透了,但我依舊躺在那裡聆聽風聲、雨聲、雷聲……突然之間,一個問題擊中了我:我已經27歲了,為什麼從沒注意到自然界的聲音這麼美妙呢?”

  “聽風者”的生活

  這次經歷改變了漢普頓的人生軌跡。他索性輟學,開始全身心地記錄自然界的聲音。

  除了記錄大自然的聲音,漢普頓還與旅途中邂逅的人交流對寂靜的認識,並將對話記錄下來。他還拜會當地官員,呼籲他們關注噪聲汙染問題。

  作為一個輟學學生,他不得不騎自行車當快遞員拼命賺錢,賺夠一次路費後,他就再次上路。

  1992年,漢普頓執導的紀錄片《消失的黎明大合唱》獲得艾美獎“傑出個人成就獎”,他所做的工作才開始被世人注意。

  與此同時,許多著名的媒體以及機構,如史密森學會、美國國家地理和探索頻道等,都找上門來,請他提供原始聲音素材。

  寂靜正在迅速消失

  過去30多年裡,漢普頓曾多次環遊世界,記錄了除南極以外各地的聲音。1983年,漢普頓在華盛頓州找到了21個寂靜的地方,它們不受噪聲干擾的間歇可以達到15分鐘以上,可是到2007年只剩下了3個。“設想一下,你要找一個地方,在那裡你可以靜坐20分鐘,聽不到人類活動發出的聲音。這樣的地方在美國不超過12個,歐洲則一個也沒有。”根據漢普頓的調查,在美國荒郊野外和國家公園,白天沒有噪聲干擾的平均時間間隔已經縮短到5分鐘以下。為此,他建立了網站,倡導大家享受寂靜,保護聲音生態環境。

  在漢普頓看來,自然的寂靜不僅僅是一種聲音,更是與自然、與自己交流的途徑。“寂靜滋養我們的靈魂,讓我們明白自己是誰,等我們的心靈變得更樂於接納事物,耳朵變得更加敏銳後,我們不只會更善於聆聽大自然的聲音,也更容易傾聽彼此的心聲。”

  漢普頓很喜歡引用西雅圖一位老酋長的話,150多年前,這位酋長在寫給時任美國總統富蘭克林·皮爾斯的信中說:“如果在夜晚聽不到夜鶯優美的叫聲或青蛙在池畔的爭吵,人生還有什麼意義呢?”

  :一生只畫一個女人

  作者:章鳳珍

  莫奈這一生只畫過一個女人,那就是他的前妻卡米爾。那段艱難相守的日子,莫奈不厭其煩地畫著卡米爾,後來卡米爾不幸盛年病逝,莫奈轉而痴迷於沒有人物的大自然。雖然莫奈的畫作中也曾出現過後來的妻子愛麗絲和女兒們的身影,但人物的臉部十分模糊,給人感覺,似乎那飄動的仍然是卡米爾的身影。莫奈晚年一直不厭其煩地畫著睡蓮,靜謐、虛幻而悽美,其實這何嘗不是卡米爾的化身呢。一個女人的驕傲不在於擁有多少愛慕者,而在於是否有一個男人終其一生弱水三千卻只取她一瓢。卡米爾無疑是令人豔羨的。

  那麼,卡米爾究竟有多大的能耐讓莫奈如此著迷呢?莫奈如此思念她,卻為何要續絃呢?

  不被看好的愛情

  1865年,莫奈25歲,卡米爾18歲,因為《草地上的午餐》這幅畫作,他們在塞納河邊相遇了。那時卡米爾是他的模特,畫中與其說有多位女子,不如說就卡米爾一人,數位女子五官、身材並無多大區分度。畫中的卡米爾是如此溫婉嫻靜,難怪莫奈會如此著迷。儘管莫奈也不過是雜貨商出身,身份不見得有多高貴,但他的家人並不接受這位模特兒。他的父親為了表示反對,一度切斷了莫奈的經濟來源,但現實的艱難並沒有使他們的愛情夭折。

  事實上,《草地上的午餐》並沒有真正完成,然而也正因這幅鉅作遲遲未完成,為了趕上年度官方沙龍展,莫奈竟然用短短四天完成了《綠衣女子》,並且意外地受到好評。相比過去以貴族男女為主角的畫作,莫奈的這幅畫與眾不同:卡米爾不是貴族,不過是一個普通人家的女孩子,站在一個角落裡,穿著一件平常的衣服,隨意擺著一個動作,這在當時實在是很具有突破性了。

  現實總愛跟人開玩笑,《綠衣女子》的無心插柳卻成蔭了,而莫奈大受鼓舞后費盡心力創作的大型油畫《花園中的女人》沒有被官方沙龍接納。經濟窘迫、事業受挫的雙重夾擊下,莫奈的心情可想而知,不過善解人意的卡米爾並沒有因此而拋棄莫奈,相反在這些艱難的日子裡,她總是默默地在身旁支援他,充當他的模特。卡米爾甚至在莫奈連最起碼的名分都沒法給她的情況下,為他生了孩子。1867年,莫奈的大兒子出生了。

  有情人喜結良緣

  他們的愛情終於感動了莫奈的家人。1870年,莫奈30歲,卡米爾23歲,孩子3歲,他們終於結婚了,並且在海濱城市特魯維爾度過了浪漫的蜜月。說到特魯維爾,正是法國著名女作家杜拉斯筆下多次描寫的那個地方,她曾說:“我一離開特魯維爾,就有陽光亡失之感……”蜜月期該是卡米爾一生中最快樂的時光,暫時逃離了生活的繁雜瑣碎,而在這短暫的時光裡,莫奈也一直在畫著卡米爾。

  婚後,他們搬到了巴黎近郊一個叫阿爾讓特伊的地方。那時候,莫奈的事業還處於不被認可的狀態,生活困頓,特別是有了孩子後,柴米油鹽成了不可迴避的現實。不過那些艱難的日子並不妨礙卡米爾滿心歡喜,真愛、陽光、草地、花香,大自然賦予的一切美好都是免費的,不是嗎?人生之花如此芬芳,又有誰會想到幾年後,她的生命會這樣匆匆地凋零呢?

  1877年,卡米爾第二次懷孕,那年她30歲。懷孕期間,她身體越發不好,特別是生下孩子後,家裡開銷越來越大。更加不幸的是這一年莫奈的贊助商徹底破產了,而且還拋家棄子,至此消失了蹤影。在這種艱難情況下,莫奈還主動擔起了贊助商妻子愛麗絲及其6個孩子的庇護責任,生活的困窘可想而知。

  迫於生計,莫奈不得不輾轉到巴黎工作。他曾在給作家左拉的信中說:“家中無法生火,妻子又在病中,昨天我跑了一天,也未借到錢。”卡米爾本來身體就羸弱,加上長年的勞累,又因沒有錢無法得到良好的治療,健康每況愈下,只能臥病在床。

  芳華玉殞

  《紅圍巾:莫奈夫人畫像》據說是莫奈用十年時間完成的,他十分珍愛這幅作品,一直收藏在身邊。從這幅畫中可以隱約捕捉到卡米爾的生活氣息。

  畫中,戴著紅圍巾的卡米爾從門外匆匆經過,怕是趕著操持永遠也忙不完的家務吧,而門內專注作畫的莫奈讓她忍不住投來一瞥,分明是憐愛的眼神,然而歲月的艱難也在她眼中銘刻上些許疲憊。也許此時的莫奈剛好抬起頭,彼此目光交匯,他被這一瞥深深吸引。然而或許是遲遲沒有找到讓這個瞬間定格的方式,畫作就這樣一直擱著。

  這幅畫作最終完成於1878年,彼時卡米爾身患重病,生命岌岌可危。是的,畫中是雪景映襯下的那一抹紅,莫奈用這樣的色彩基調,大概是希望卡米爾的生命能像熊熊烈火持續燃燒下去吧。

  然而,上天並沒有眷顧為愛而生、因愛所累的卡米爾,她的生命之火日漸微弱了。守護病中妻子的莫奈極力想留住妻子,於是忍著極大的悲傷為她畫了《臨終的卡米爾》。他後來回憶說:“在卡米爾的病床前,我十分本能地對那已無表情的年輕面孔仔細端詳,觀察死亡在她面孔上引起色彩變化的跡象,看到的是藍色、黃色和灰色的細微變化。於是萌生出一個念頭,要為即將離開我的愛人畫最後一幅畫。”

  1879年9月5日,卡米爾終因病不治身亡,年僅32歲。這位一生無怨無悔支援莫奈的女子,生前不曾擁有一件首飾。入殮時,莫奈將一枚剛剛從典當行中贖回的獎章掛在她的脖頸上,作為最終的安慰。

  睡蓮中的卡米爾

  卡米爾病逝後,贊助商的妻子愛麗絲主動擔起照顧莫奈和他兩個孩子的責任。1883年,莫奈43歲,他們搬到塞納河邊一個叫吉維尼的小鎮上,至此再也沒有搬離。從此莫奈的畫作中鮮有人物出現,有的是漫無邊際的大自然。雖然莫奈和愛麗絲生活的時間比與卡米爾還長,不過莫奈並不愛畫她,目前能找到的也只有《花園裡的愛麗絲》了,畫中這樣熟悉的身軀又讓人忍不住想起卡米爾。直到1892年,莫奈52歲時才與愛麗絲結婚。如果說莫奈與卡米爾的結合是出於愛情,那麼他與愛麗絲的結合更多是出於責任,還有一種考慮可能就是婚姻是最經濟的生活方式,畢竟那時候莫奈還沒有出名,經濟並不寬裕。

  1890年,莫奈開始專注而且持續地以睡蓮為主題進行創作。1911年愛麗絲去世,3年後,年僅37歲的莫奈的大兒子也不幸去世,此時莫奈的視力急劇下降。頗具諷刺意味的是,莫奈到此時才算是成功畫家,作品開始被國家收藏,他才有錢建了大型畫室。莫奈開始畫大型的睡蓮壁畫,直到1926年12月5日去世為止。莫奈享年86歲。

  或許暗香浮動的睡蓮,就是無數次在莫奈夢中出現的卡米爾,卡米爾並沒有離開,她一直活在莫奈的心裡,永遠都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