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名人青春的經典勵志故事

  有條件的小夥伴可以經常找一些來看看,那麼都有哪些呢?一起來看看吧。

  :陳道明的道歉卡

  2014年1月15日晚,在北京人藝偌大的演出現場,觀眾座無虛席。再有40分鐘,話劇《喜劇的憂傷》就要開場了。在一號化妝間裡,演員陳道明已經化好妝,正在默默地等待著登臺。這時,有工作人員告訴他,來了很多記者,想要採訪他。陳道明卻淡然地回答:“這就是一次平常的演出,記者不用採訪我。”

  其實,熟悉內幕的人都知道,這場演出並不平常。去年11月,《喜劇的憂傷》正在進行第三輪演出。主演陳道明因工作太累,積勞成疾,加上連續多日演出,導致病情加重。26日晚上,突然高燒不退,引發肺炎,無法繼續登臺演出。劇院不得不宣佈該劇停演三場,並承諾於今年初進行補演。而這次將要進行的演出,就是補演的第一場。

  下午5時許,陳道明和往日一樣走進人藝劇場的後臺,大家都對他的身體情況十分關心,他精神抖擻地說道:“沒事,死不了!”不過他的面色仍然蠟黃。他的助理悄悄告訴大家:“他這次真的是病得太厲害了。醫生說,要是那天晚上他堅持演了,很有可能當場休克,那就太危險了。就連住院期間,因為他身體太過虛弱,擔心外界病菌傳染,醫生都不建議我們去探視,只能通過電話和簡訊問候他。”在住院期間,陳道明因惦記著未完成的演出,幾次要求出院。但醫生說,按照他的病情,病癒需要兩個月,讓他最好先別演出,但他卻沒有聽從醫生建議,僅僅40多天就重新回到了舞臺。

  雖然已經排練了兩天,但演出前,陳道明卻顧不上吃飯,在化妝間和另一位演員又進行了一次對詞。大家都勸他休息一下,吃點東西,別太累了。陳道明卻揮揮手說道:“別把蹭破皮當成骨折,總說我生病這點事,顯得我太矯情了。我希望大家還是把注意力放在戲上,因為我的原因,已經讓觀眾白跑一趟,雖然給他們發了一張道歉卡表示歉意,但更要用精彩的表演來回報觀眾。”

  正如陳道明所言,這次來看演出的觀眾在檢票進場時,每一位拿著2013年11月26日《喜劇的憂傷》票根走進劇場的觀眾,都驚喜地得到了一張“《喜劇的憂傷》補演”特製明信片,正面是劇照,背面則是主演陳道明親筆留言。陳道明在上面寫道:“歉,又辛苦您一趟。”道歉卡上還蓋上了一枚專門設計的一個補演章,上面印著劇名和補演場次。

  道歉卡和補演章是陳道明要求做的。他對其他演員和劇院的負責人說:“觀眾是因為喜歡我們的戲才來觀看的,人家掏了錢,買了票,就是為了觀看演出,不管什麼原因,造成演出推遲,我都應該向觀眾道歉。”他特地出錢做了一批明信片,還專門製作了三枚不同顏色、不同形狀的補演印章,為這三天來看戲的觀眾現場蓋章留念。有觀眾欣喜地舉著明信片表示:“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雖然跑了兩趟,但值了!”

  陳道明是個注重細節的人,當他聽說因為演出時間調整的緣故,上次已經買過票的50多位觀眾選擇了退票,他立即與劇院方面商量,不再把這些票重新出售,而是以此作為開展公益活動的契機,把這些票轉贈給了北京十幾所大學和中學的話劇社。

  19時30分,《喜劇的憂傷》補演第一場正式開演。令人驚訝的是,臺下的觀眾和演員彷彿達成了默契,開場時沒有任何人鼓掌,劇場裡安安靜靜的,氣氛和平日的演出毫無二致。

  直到演出結束,觀眾們積蓄已久的熱情才突然迸發出來。在觀眾熱烈的掌聲和叫好聲中,陳道明深深地鞠躬致謝。臺下,掌聲持續不斷,臺上,陳道明一次次返場致謝,來回返場5次,觀眾還是熱情不減。盛情難卻之下,另一位主演何冰乾脆拉著陳道明,讓他對大夥說兩句。一直鞠躬致謝的陳道明,終於動情地說出一句樸實的話:“對不起,讓你們辛苦跑了兩趟,希望大家今後常來看我們的戲。”

  :一生只做對一件事

  在很多人眼中,他是一個失敗的小人物,離婚、失業、獨居,甚至因為花光了所有的積蓄,而一度陷入深深的絕望。

  就是這樣一位眾人眼中的小人物卻在地球另一端的美國創辦了一家特殊的網站。之所以說它特殊,是因為在這個介面簡陋的網站上,隨便輸入任何一個漢字,人們都可以找到它的字形在歷史上演變的過程——小篆、金文,甚至還能回溯幾千年,看到它被刻在甲骨上的模樣。這樣的漢字字源網站即便是在中國,也絕無僅有,更不要提在大洋彼岸的美國。由於網站在網路上被廣為傳播,它的創辦者——那位滿頭白髮的美國老人,也一時間成為熱門人物。甚至被網路稱為:2011年,第一個感動中國的外國人。

  網站的火爆是他所沒想到的,更令他沒想到的是自己會因網站而成名,在他60歲的花甲之年。為了建立那個網站,他花費了20年的時間和全部的存款,他身邊的朋友和家人卻幾乎沒有人覺得,那是一件有意義的工作。20年的時間很漫長,在漫長的時間長河裡,他一個人在寂寞中堅持著……

  他就是理查德·希爾斯***RichardSears***,家住美國田納西州的一位普通老人。38年前,當希爾斯突發奇想開始學中文時,這個物理系的大學生只是希望瞭解那些說別的語言的人會如何思考、交流。他來到了臺灣,在街頭拼命跟人聊天,並且在那裡結識了自己後來的妻子。

  口語練好了,希爾斯又開始張羅著學認字。可是那些毫無邏輯的漢字筆畫總是讓他一頭霧水。於是,這個已經步入中年的男人再一次“突發奇想”,研究起了古漢字。

  可在英文書籍裡,關於漢語古文字的書籍只有一本。並且,關於詞源的解釋,不同的書籍也不相同。希爾斯又琢磨著把不同的解釋都輸入電腦,這樣自己就可以很方便地從中挑選出最符合自己的詞源。為此,他先開發了一個小程式,到了2003年,又把它們搬上了網際網路。

  現實裡的希爾斯是一位電腦工程師,年輕的時候,他在矽谷的一家IT公司拿著一份不錯的薪水,也就是那個時候,他僱用了一位中國婦女,教她用電腦,並且從幾百本書裡把漢字不同的字形掃描到電腦裡。但現在,這個曾經一身結實肌肉的帥小夥,已經身材發福、頭髮花白。

  在希爾斯眼中,有些東西比金錢更加重要,只可惜很多人沒有看到這一點。身邊的人們幾乎沒人能理解他的堅持,其中也包括他最終選擇離婚的妻子。

  為了尋找那些古代的漢字字形,他跑遍了中國大陸和臺灣幾乎所有大學的圖書館,查閱了幾百本書。看得多了,他甚至還能提出自己的解釋。比如漢字“金”,說文解字形容它字形的來源是“金在土中”,可希爾斯覺得,它的象形文字應該來源於“鍾”的形狀,因為這樣才能讓人立刻明白“金屬”的概念。

  只有網上一些學習中文的人會寫信給他,誇讚他做了一項“偉大的工作”。這些人並不知道,希爾斯已經連租用伺服器所需要的每年47美元都快付不出來了。當生活的艱辛與精神的富饒在他的身上形成了一種悖論時,他陷入了絕望之中。

  生活還要繼續,網站還要辦下去。當希爾斯成為網路名人時,他正在加利福尼亞州給自己92歲的母親過生日。這個2年前才退休的中學數學老師,是唯一沒有抱怨過希爾斯工作的家人。

  面對來自中國的鼓勵與讚揚,這位美國老人內心又一次燃起希望。“感謝上帝。這麼多年過後,那些中國的朋友終於讓我的母親相信,我做了一件正確的事情。”他笑著說。面對這種遲到的肯定,他的笑容裡有一種自豪,雖然他付出了太多太多,早已無法用金錢去衡量。

  我不知道一個人需要多大的毅力,才能默默耕耘而無怨無悔,付出青春、汗水與積蓄,飽受質疑去做一件旁人看來毫無意義的事。20年的時光令他失去了太多,但毫無疑問他也收穫了許多。

  一生只做一件事,做就要把它做好,這是理查德·希爾斯的信念,很幸運,他的宿願變成了現實。因而,他也成為2011年第一位感動中國的外國人。

  :走得最遠的紙條

  大學畢業後,她在塞爾維亞西南部的一座城市從事銷售工作。她乾得很賣力,業績卻不理想,這讓骨子裡不服輸的她深感失意,卻一直找不出原因。

  有一次,公司組織一場名為“讓紙張行走”的趣味比賽,規則很簡單,就是給參賽選手分發白紙,由選手自行在紙上發揮,再以編號而不署名的方式,讓紙條在其他員工中自由傳遞,最後比較哪張紙條傳遞的時間最長、範圍最廣。

  比賽考察的其實是選手的感染力、交際力。她第一個報了名,下決心要抓住這次機會,證明自己的實力。她苦思冥想了3天,決定以本國曆史上的阿爾巴尼亞族起義為背景,展示一群民族英雄形象,再以本地的特色穀物、牛羊圖案為背景,寓意革命給人們帶來新生。她生動逼真的描畫把白紙裝飾得嚴實精細,幻想起問鼎桂冠的情景,她不禁滿意地笑了。

  她來到組委會,無意間瞥見同事索姆託的作品,竟然仍是一張白紙,忍不住調侃:“你是碰運氣嗎?”索姆託攤開白紙下方的一行小字:“懇請您以自己的名義在上面添上一筆,再傳遞給下一位員工。”然後他認真地說:“可別小看這句話,它能幫我奪取冠軍。”她笑,心想憑一行小字就能奪冠,痴人做夢吧。

  所有的紙條都被組委會分發給員工,一切都在悄悄進行,沒有選手知道作品流傳到了誰手中,也不知它在哪個員工那裡就中止了。過了半個月,組委會終於回收到一幅作品,是索姆託的,白紙已被畫上了一隻巨大的黑鳥,流傳過78位員工之手,穩獲第一名。

  行走得最遠的紙條,除了一句懇求,竟再無他物?她想不通自己精心設計的作品居然敗給一張白紙,於是悻悻地找索姆託探詢原因。

  索姆託說:“如果你是傳遞紙條的員工,在他人的作品和自己的作品之間,你會選擇傳遞哪個?顯然是後者。我們做事不如意,通常不是因為想得太少、幹得太少,而是以自己的立場想得太多,替他人想和做的卻不夠呀。”

  她陷入沉思,這才知道世間最有親和力的作品,並非某個天才殫精竭慮的創造,而是那些儘可能多地承載他人智慧、期待的東西。紙條是這樣,人又何嘗不是如此?如果你能在心底忘記自己,儘可能多地吸納他人有益的意見,自然比常人走得更快更遠。

  在比賽中名落孫山,她卻意外地收穫了一個至關重要的道理。此後,她轉行做了警察,到科索沃獨立時,又被任命為國家警察部隊副總指揮,並於去年4月當選為總統。

  她的全名叫阿蒂費特·亞希亞加,年僅35歲就成為科索沃首位女總統。朋友都羨慕她的成就,說她是上天的寵兒,她搖頭,意味深長地說:“我只是習慣了趕路時,少夾帶自己需要的東西,多捎帶他人想要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