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名人勵志的經典小故事

  在我們有所空閒的時候,不妨找一來看看,那麼都有哪些呢?一起來看看吧。

  :先在領獎臺站上1000次

  從孩提時代起,本格·蘭德就喜愛拳擊運動,23歲時,他參加全國拳擊大賽,並且贏得亞軍。第二年再試一次,仍然是相同的名次。本格·蘭德沮喪不已,幾乎想要放棄,他去諮詢一位資深教練。

  那位教練問他:“你在拳王領獎臺站過多少次?”本格·蘭德說:“我一次也沒站過。”

  “我指的不是現實上而是想象中。”

  “可能有十幾次吧。”

  “太少了,問題就出在這裡,你應該至少在拳王領獎臺站上1000次。”

  “想象能有這麼大的作用嗎?”

  “有。世上的每件事情,都是被想象複製出來的。它能夠引爆神祕的靈魂的力量,既能啟動災難,也能召引成功。想象中,你在拳王領獎臺上站了1000次之後,定有一人在現實中應邀站在你身邊。有了他,你絕不會輸。”

  “這人是誰?”

  “命運。”

  本格·蘭德於是觀上百卷拳擊比賽錄影帶和頒獎錄影帶,包括國內的、國際的等等。在腦海裡,他無數次被裁判在決賽後舉起手臂,無數次撫摸拳王金腰帶,無數次站上領獎臺接受如潮的掌聲與喝彩。在頻頻展現的輝煌畫面中,他修改了失敗記憶,將自己描繪成豪情萬丈的英雄。起初,是這一畫面進入他的腦中,後來,是他進入這一畫面。

  當他覺得自己已是當之無愧的拳王時,果然就在全國拳擊大賽中成了拳王。

  對手們說:“本格·蘭德的眼神裡有種令人生畏的意志,和他對壘中總有一種抑制不住的絕望。

  裁判說:“他的每個出擊都果斷有力,每個抵抗都胸有成竹,像電腦程式準確流暢。他看金腰帶的眼神就跟看自己身上的腰帶一樣。”

  一位記者問本格·蘭德,當他走上頒獎臺,向臺下和電視機前數以百萬計的觀眾揮手致意時,會不會緊張?本格·蘭德回答:“不會,我一點都不緊張。因為,這是我第1001次站在這個冠軍領獎臺了。”

  :每隻蝶都要經受破繭之痛

  1950年,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學《對開》雜誌面向學生公開徵集一批優秀小說。在該校主修新聞的她抱著試試看的想法,隨手寫成了平生第一篇短篇小說《一片影子的面積》,結果雖然沒獲獎,卻意外發表在了雜誌上。

  同學們都誇她是天才作家,毫不費工夫就能發表文章。可她怎麼也高興不起來,反覆問自己:“難道發表文章真的就這麼容易輕鬆?”她到底懷疑起來,專程跑到編輯部去打聽,這才知道原來那次小說徵集活動一共只收到7篇作品,除6篇獲獎外,剩下她的一篇以鼓勵名義也刊發了。

  聽到這個結果,同學們都取笑她是瞎貓碰到死耗子,而她則坦然了不少,直言道:“我就感覺自己還沒達到發表小說的水平。”

  那之後,她更加用心地寫作,在校期間又寫成了8篇短篇小說,全投給《對開》雜誌,結果卻無一發表。兩年過去,她支付不起學費,不得不輟學嫁了人,當起專職主婦。

  每天忙完家務,她又想起寫作,於是不自覺地提起筆,繼續寫起來。沒多久,她懷孕了,還成天伏案寫作。丈夫擔心她這樣勞累會傷到身體,勸她要多休息,她嘆了口氣,惆悵地說:“我擔心孩子出生後整天都有的忙,就再沒時間寫作了。”她依舊不願放下筆,仍然不知疲倦地創作。

  到女兒出生後,她見女兒睡著了,想起還沒寫完的作品,心裡就像欠著什麼,於是再也按捺不住,守在睡床邊繼續寫。她接連生了4個女兒,先後寫成了8篇短篇小說,全寄了出去,依舊石沉大海。

  女兒們漸漸長大了,她與丈夫合開了一家書店。在相夫教子和經營書店時,她想到好的故事情節,還是忍不住要放下手中的活兒,趕緊去寫上一句半句。

  丈夫見她常因寫作而誤了正事,忍不住責問道:“你就那麼喜歡寫,難道真的放不下它嗎?”她笑了,講起當年第一篇小說發表的事,無比感慨地說:“那次我真糗大了,可是轉念一想,我還太年輕,太早走運未必是好事,這至少證明我還得付出更多、積累更多才行!就好比一隻蝶,要想翩然天際都必須經受破繭之痛才能破繭而出。所以,當時我就下定決心,這輩子一定要靠實力公開發表一篇小說。”

  丈夫看清了她眼中的渴盼,關愛地笑了。

  她繼續在當主婦之餘筆耕不輟,直到1968年才發表了首部短篇小說集《快樂影子舞》,幸運地獲得了本國最高文學獎——總督獎。此後她又接連發表了《愛的程序》、《逃離》等短篇小說,被譽為“當代短篇小說大師”。

  她就是2013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艾麗斯·門羅。得知自己獲獎,門羅意味深長地說:“感謝那篇因為照顧才得以發表的處女作,雖然此後我掙扎了18年才發表了作品,可是它卻讓我明白,一個人倘若沒有經受過必須承受的失敗,就不可能迎來真正的成功。”

  :被玷汙的世界之巔

  保羅·思倫已經68歲了。他十幾歲時就在書裡讀到了珠穆朗瑪峰。成年之後,這個德國人堅持跑馬拉松,在冰場上練習攀爬繩索,還先後成功挑戰了海拔5893米的乞力馬扎羅山和6962米的阿根廷阿空加瓜山。但最終,—個德國人,不遠萬里來到喜馬拉雅山,他卻不是為了在此完成登頂夢想,而是爬上去,清理滿山的垃圾。

  這是一種什麼樣的精神?好吧,讓我們把討論精神的事兒暫時緩緩。事實上,儘管從航拍圖上看來,珠峰白雪皚皚,可登山者們知道,那裡藏著數量巨大的垃圾,“簡直就是世界上最高的垃圾場”。

  人們普遍認為1953年夏爾巴人諾蓋和紐西蘭人希拉里創造了人類歷史對珠峰的首次征服。在危險重重的征途中,希拉里曾僱用1200名搬運工運送裝置,每個登山者的氧氣瓶都重達15公斤,就連沿途購物使用的硬幣都裝滿了整整25個木箱。希拉里承認,自己將那些裝置留在了珠峰,而以後登頂的數千人也大多如此。

  據資料統計,從1921年到1999年,共有615噸垃圾被丟在這座神聖的雪山。一位尼泊爾頂級探險家發現,人們留下了氧氣瓶、幡旗、繩索和破舊的帳篷。甚至有時,金槍魚罐頭盒就大搖大擺地躺在距離附近村落僅有十幾分鍾路程的雪地上。“而且據我所知,有兩具登山失敗的探險家屍體已經放了一年。這座世界之巔正在喪失美麗。”

  與過去相比,如今的探險者更加註重自己的行為,他們被要求在登頂前支付4000美元的保證金,保證除了腳印外,什麼也不會留下。不過當地汙染控制委員會的一位官員表示,“登山愛好者總是粗心大意,雖然帶著垃圾袋,但還是會留下各種垃圾。”每年的旅遊登山季節,約有3萬名登山者和旅遊者來到珠峰地區。以每人每天上山攜帶6升水計算,僅廢棄的礦泉水空瓶就“數量驚人”。

  那裡寒冷的天氣也大大延長了垃圾的降解時間。人們可能在珠峰發現1962年的錫罐,有時候,一腳釘鞋踩下去就會碰到20年或30年前丟棄的罐頭盒。那些垃圾的外表曾經被厚厚的冰層包裹起來,但隨著全球變暖的加劇,這些廢棄物正在重見天日。

  思倫並不是唯一關注這個問題的登山家。早在10多年前,來自日本、韓國、喬治亞等國的44人組成了高山清掃隊,發起者野口健發現,“在山上亂扔垃圾的登山隊,其國家的環境垃圾也很成問題,相反,注意山上環境的登山隊,其國家也是很乾淨的”。

  去年,尼泊爾政府和民間組織發起了“拯救珠峰——廢棄物治理2011行動”。該活動持續了一個多月,參與者包括29名訓練有素的尼泊爾登山好手、65名背夫和75頭犛牛。

  登山好手們攀登到海拔8000米以上的雪山收集了8噸垃圾,然後由背夫和犛牛組成的清運隊運送到海拔3440米的小鎮切巴扎集中。包括直升機殘骸、編織袋、繩索等在內的垃圾有些被就地處理,有些被運往加德滿都,特別有紀念意義的還將進入博物館。

  清道夫們打掃的雪山正是珠峰上被稱為“死亡地帶”的區域。那裡空氣稀薄,僅在2006年就有11名登山者死亡,屍身就留在原地。勇士們分組多次進入死亡地帶,爭取每人每次帶回15公斤的垃圾。

  在上山前,他們曾壯志滿懷地告訴媒體:“我們面臨的風險非常大,雖然要面對極端複雜的天氣還有寒冷和暴風雪,但是我們有信心完成挑戰。”

  登山家思倫也是如此。今年,他所在的生態珠峰探險隊帶著沉重的食物和裝備到達海拔7200米的營地,收集垃圾後原路返回。從2008年至今,這支隊伍已經收集了13噸垃圾,包括幾百公斤糞便和幾具屍體。

  他能夠理解為什麼這座高山上的垃圾如此之多,“在珠穆朗瑪峰,達到一定海拔後,你會把全部精力都放在登山或安全返回上,除了保全自己的性命外,你甚至根本沒有任何精力去考慮其他事情”。他知道,耗盡氧氣的氧氣瓶會成為登山者的沉重負擔,隨身使用的帳篷也常會被暴風雪包圍。一般情況下,精疲力盡的探險者根本無力拖著如此沉重的垃圾下山。

  但是許多“珠峰清道夫”仍希望用自己的行動儘可能地喚醒登山者的環保意識。他們說:“請不要去玷汙它的神聖,畢竟我們只有一個世界之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