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青春奮鬥的文章精選

  成功是一種心智的狀態。想成功的人們,把自己想象成一個成功者吧,我們都需要這樣的勵志文字和文章來激勵自己,那麼關於青春奮鬥的文章都有哪些呢?下面就一起來看看小編為大家精心推薦的關於青春奮鬥的文章吧,希望能夠對您有所幫助。

  關於青春奮鬥的文章:愛好,是可以救命的

  普通人之所以普通,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沒有一個可以和生命產生共鳴的愛好,所以,你工作著大家的工作,上著大家上著的學,過著大家過著的生活,和大家沒有什麼兩樣。

  有些人會說,愛好是天賦,是天生的,比如寫作、唱歌、畫畫,對它們沒有興趣不能賴我。我不禁想起有一位前輩說過的話,他說:“現在的中國人,還沒有到拼天賦的程度,拼勤奮就可以出人頭地。”

  縱觀身邊的世界,好像真是這麼回事兒:寫作的人一大把,隨便寫幾部小說就可以進作協,但即便是莫言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他所依靠的也大多是自己的感受和經歷,要說在寫作上有多少靈光一閃的東西還真談不上;唱歌的人更是數不勝數,吳莫愁暫且不說,單單是勤奮努力的尚雯婕,也愣是用汗水澆灌出了“高仿天才”的花朵,距離真正的天才,還有好大一截。

  所以說,不要再把天賦不好當藉口了,或者說不要再對“愛好是天生的”深信不疑了,事實上,我毫不懷疑有些人真的就是很虔誠地覺得愛好很高尚、很神祕,是自己不可輕易觸碰的。愛好不是神話,也不是從天而降的,它是從你心裡、從你大腦裡面長出來的,像小樹苗一樣,你要一點點地澆灌,它也可以長成參天大樹。

  每個人都應該有一種愛好,愛好對於人的價值和宗教對於信徒的意義差不多,甚至有過之而無不及。因為愛好是和你的每天息息相關的,從日出到日落,你的生活都可以被它充盈。這種愛好,或者是插花、品茶、聽戲,更或者是賽車、收集瓷器、旅遊,可大可小,可易可難,關鍵是你得有。按照這個標準,好像每個人都會有點兒,但你真的放眼去觀察,觀察你的爸媽、你的同事、你的同學,你就會發現——他們卻是一點點愛好也沒有的。

  從小到大需要填寫的履歷表、簡歷和各種申請表中都會有一欄“愛好”,小時候,我們都會很自然地寫上唱歌***雖然只會唱一首《小燕子》***,跳舞***六一兒童節學會的一支舞***,可到了大學,尤其到了大四,需要填簡歷的時候,我記得當時我們宿舍的人都對這一項覺得格外難,說假話、硬寫一個愛好吧,怕萬一HR讓表現,自己毫無準備;說實話吧,一無是處,實在是沒有任何一個愛好,最後,幾乎每個人都硬著頭皮寫上了聽歌、看電影和讀書。

  可我們真的對聽歌有愛好嗎?聽了幾首排行榜上的口水歌就叫做愛好嗎?如果真的喜歡聽歌,中外男女歌手的歌曲都要略知一二吧,倘若某個旋律響起,你不會唱,至少也應該準確地指出歌名吧。

  看電影,別說是愛好,如果一個月只看一部電影,還是和舍友一起看恐怖片,可能連喜歡都談不上吧,愛好電影的人,應該保持很大的***量,起碼談起某個明星,你能指出她在哪幾部電影裡都演過什麼角色吧。

  讀書,看起來只要識字,都可以說自己喜歡讀書,倘若你說喜歡文學類的書,問你王安憶、餘華、蘇童和陳忠實寫過什麼,你只能說出個《白鹿原》,接著一問三不知時,那真的會貽笑大方的。

  儘管人類給愛好下過無數個定義了,但我還是覺得有必要區分喜歡和愛好的區別。愛好,應該是一種長久的喜歡,保證一定的量和慣性,完成從量變到質變的飛躍,讓它擁有一種建設性,這才能算得上是愛好。小打小鬧的“有點興趣”,沒有實質性的作用。

  比如,愛好玩遊戲,能夠把市面上所有可以玩到的遊戲都玩一遍,即便是用幾十年的時間;愛好插花,就買上一些關於插花的書籍,或者報個學習插花的業餘班,有事兒沒事兒,用野花在家裡練練;愛好寫作,就每天寫一點,就算寫得不好,也要每天練練筆。

  愛好在最開始的階段一定是不顯眼的,它彷彿是你的一種情愫,一種偏愛,但時間長了,它就成為了你的一種標誌,人家談起你,會說:“哦,那個會跳舞的王大姐啊,”“嗯,我認識那個打太極很好的孫老太,”“噢,隔壁超會做飯的那個小劉怎樣怎樣”,愛好的極致一定是專業。

  說了那麼多,愛好有用嗎?看著那些沒有愛好的人,人家不也過得挺好的嗎?我不會順著你說下去,說愛好沒有用,人家是過得挺好。因為事實是,他們過得還真不怎麼樣。沒有愛好的人,最頻繁的狀態就是空虛、無聊。

  表現就是聚在一起,或家長裡短,或喝酒唱K,要不就是一個人在家裡刷微博、聊微信,看似很歡樂,但結果呢,真安靜下來,覺得心裡怎麼那麼空呢,“狂歡是一群人的孤單,孤單是一群人的狂歡”,大致就是說的這種狀態吧。

  愛好是一種提升生活質量的存在,同時也是一種具有區分功能的東西。那些找到了自己的愛好,並且把自己的愛好堅持下去的人,具有一種別樣的風致,也因此成為了平凡但不普通的人,或者成為了你所仰望的人,比如乒乓球冠軍、刺繡高手、瑜伽教練等等。

  我上大學時,我們學校北門有一個拉二胡的六七十歲的老大爺,胳膊和腿都有傷,在凳子前面放一個小紙箱子,你點一首歌,他拉給你聽,兩塊錢。經常是他給你拉了一首《二泉映月》之後,圍觀的人都會不由自主地往他的箱子裡放上五塊錢。學校周邊有很多要飯的、乞討的,但只有他每天賺錢最多。

  年邁的老人,用他的特長,更準確地說是愛好,賺到了足夠他生活的資本。有時,愛好是可以救命的。

  倘若你在人群裡被很快地淹沒,那麼從現在開始,找一個自己的愛好,堅持幾年看看效果吧。

  關於青春奮鬥的文章:以一種姿態,仰望生活

  生活,多麼美麗的一個詞。滲溶著多少味道,酸甜苦辣樣樣俱全!跌倒了並不可怕,換一種姿態再倒下去!生活,多麼的美好,在餘下的時光裡,以一種姿態仰望生活,猶如梅在冬季裡仰望著雪花的到來,留下淡淡的清香!生活,多麼的憧憬,以一種姿態仰望生活,猶如花的綻放迎接著蝶的到來,散發著春的氣息,勾畫著蝶舞百花群,花如伊人笑靨的美麗畫卷!

  拿著手上的書,飲上一杯菊花茶,聽著輕音樂,看著夜慢慢地靜了下來,心也跟著安放了下來,夜晚裡的空氣特別的誘人,使我無法正常入睡,我看著那些人去了又來,多想以一篇文字記錄那些走過我生命的過客。用字來勾畫輪廓,還有那些笑臉,錄下那些存在腦子裡的影子!

  我走到了電腦前,停了下來,思考著以一種怎樣地姿態來記錄著那些帶給我生命裡精彩的人們。那時沉於網路,沉於寫作的時,有人問,你最喜歡的一種職業是什麼,我很清楚記得我的回答:“作家”,那人無法相信,只是笑了笑,又是一個不知天高地厚的小女人。

  可,誰又能知道,我腦子裡出現過的那些星空,是多麼的美麗,是那樣的燦爛。誰又知道我的心情是如此的多愁善感呢,那樣的敏感而又細膩呢。誰又知道我對雪的愛慕是那樣的深!只有在文字裡,這些只是一篇文章,沒人會想到背後我又是怎麼的一種姿態去生活。我多想說,不要妄想從文字裡看透我,那只是我仰望生活的一種姿態。我把夢留在了文字裡,帶著一顆平靜安然的心去追求著美好的生活。

  生活的多姿多彩,給了我更多的情感,去發現更多與我相似的人,哪怕只是傷痛,也是一種經驗,生活的空間是那麼寬闊,以腳步的速度去行走,遠遠不及。有時不防在書海里看看生活,看看別處的風景!

  我聽著手指敲打在鍵盤的聲音,心裡活躍的笑開了花,嘴角不覺的向上揚。我聽到時光停在了一旁,是那樣靜靜地,燈光的照在我的身上,燃燒著的我的心,我的手指更是龍飛鳳舞在鍵盤上行走!逗豆,句豆,文字之間的距離告訴我將以這樣的姿態去仰望你的腳步,我樂於此中。

  前天,朋友說:“你長胖了”,我無所謂地笑笑,那是我健康,不是胖了便是瘦了,生活不是苦了就是甜了,如果你時時只吃著嘴裡甜甜的糖果,難道不會覺得失去了原有的甜嗎?你還會知道黃蓮的苦澀嗎?

  鍵盤的雜聲吵醒了朋友,看我還在寫著文章,她只是淡淡地說:“寫完了,趕緊睡吧,明天還要上班呢!”點了頭仍然繼續著手上的工作,那一段小小的插曲使我更有動力地去完成我的夢,留在夜晚的夢!

  終於寫完了,才發沉睡意來浸,我換了一個姿勢倒在了床上,安然入睡!當第二天,醒來,我依然還是每天座著擁擠的公車,走在車馬如龍的街道。我還是那個朝九晚五的上班族!

  關於青春奮鬥的文章:被朋友圈毀掉的生活

  作者:岑飛君

  我的母親在退休以後比我活得時尚多了:是她手把手教會我玩QQ寵物,是她興奮地問我能否把孝老金支付寶給她,也是她總是給我抱怨為何不見我更新朋友圈、不為她發的圖片點個贊。

  我媽是每天都在聊微信,更新朋友圈。微信訊息的滴滴聲,朋友圈有未讀資訊的“紅點”像一道命令,催促著她隨時點開微信圖示,檢視著她的同學、好友們發來的資訊、更新的狀態。不知何時起,地鐵裡、飯桌上、工位上曾經偶爾響起的手機QQ提示音,轉變成微信訊息提示的聲音,他們表情各異、或興奮難耐,或煩悶沮喪。

  我的朋友圈早已是“雞湯圈”、“營銷圈”、“牢騷圈”,還是“美食圈”、“旅遊圈”、“肌肉圈”。他們更新著“變得更苗條的10條忠告”、興致勃勃談論“人生幸福的100件小事”,語重心長轉載“面試官永遠不會告訴你的XXX”。朋友圈裡海外代購的化妝品、菸酒、鞋包是最時新最in,微店不算琳琅滿目的貨品也是費心打造。上班時就吐槽公司待遇不公、同事難處、壓力山大的狀態比比皆是,一到下班他們又彷彿變了個人,開始秀美食、秀電影、秀肌肉。…

  說實話,我真挺受不了在朋友圈裡分享工作、點評同事、吹捧領導,我將這幾位朋友歸作“工作分裂症”。他們彷彿打滿了雞血,正能量爆棚、事業心滿滿,在公司展會成功舉辦的訊息下,他們迅速點贊,暢想公司發展;在某位領導轉發從業感悟,他們立刻恭維,獻上溢美之詞。我其實挺納悶,他們為何總是在朋友圈裡就是鬥志昂揚,我也沒見他們每天早到半分鐘,沒聽說他們為專案多加一次班呢。

  其實,我還是挺喜歡看到朋友圈上裡朋友們真實的生活,他們或在旅遊觀光,品一味好菜,賞一處美景;或陪伴親友、扶老攜幼,享受承歡膝下,參與天倫之樂;或讀完一本書,看過一部電影,聽過一首樂曲,寥寥數語的點評,浮光掠影的推介。我總認為,朋友圈似乎就該這樣,有生活的氣息,有人情的溫度,彷彿熟悉的人即在身前,他們的生活活靈活現,一顰一笑也觸手可及。

  我曾想過,包括我年近六旬的母親以及我在內的人為何如此熱衷朋友圈,微博風靡一時的當年,我們也沒有如此全神貫注、廢寢忘食。也許是因為微信與手機的黏著度日益密切,加上無線wifi的普及,微信的便捷性、廣泛性迅速能體現。也許是因為微信更新的資訊與身邊或熟識已久或一面之緣的朋友密切相關,它更會讓人牽腸掛肚、一看再看。也許是因為在這個網際網路孤獨症氾濫的當代,我們交流更順暢也更加孤獨,我們寧願更新一條狀態也不願再拿起電話分享我們的生活。

  曾經一段時間,我拒絕登陸微信、不更新朋友圈。我下班了就關掉手機、切斷了網線,我在聚會上號召大家把手機靜音、安靜吃飯。可是那段時間裡,我並沒有感到如釋重負、身心輕鬆。我總感覺著我與這個有些喧囂的世界隔絕得有點過火,我擔心著我錯過朋友圈裡他們更新的每條資訊,或許正與我有關。

  這樣的不適感當我重新登陸微信,刷出朋友圈的時候突然釋懷了、坦然了。我有些忐忑不安,怕錯過朋友們生活的點滴、怕漏掉可能和我並不相關卻又讓我好奇萬份的雞湯文、技術貼、攻略記…我有些受寵若驚,幾天前發的一條無關痛癢的狀態“暫別,回見您哪”竟然也引起十多個點贊和各種圍觀、點評。

  其實,我也知道朋友圈裡看到的資訊轉瞬即忘。我像是剛識字不久的少年走入一座輝煌的圖書館,面對滿屋的汗牛充棟,帶著敬畏掃一眼書架上的琳琅滿目又匆匆走過。我簡單寫下幾句無關痛癢的評論,敷衍了事地隨意點贊。我知道這樣是“碎片化的閱讀”,與知識的獲取毫無關係,是“簡單化的交際”,與人際關係的穩定毫無作用。我知道,朋友圈裡看到的資訊會繼續真假難辨,不僅書寫者斷章取義,閱讀者也趨利避害、捨本逐末。我知道,大多數所謂的經驗、方法、祕籍,僅是他人簡單的隨意拼接、牽強附會。可是,少掉那份簡單,去掉那份浮躁又談何容易?我會惴惴不安、焦躁愁悶,感覺我不屬於這個“世界”,我與“朋友”不再聯絡,早已忘記我刷著朋友圈時多麼清醒地意識到“本來這個世界就與我沒那麼多的關係”。

  記得喻國明教授在一篇論文中說,傳播的技術性革命使福柯所謂的社會管理者控制輿論、封閉資訊的“全景監獄”,過渡到眾人對個體各種凝視和控制、資訊全部平均分配的“共景監獄”。在這裡,人們無所顧忌、大聲喧譁、毫無隱私。我不知道掌上的朋友圈是否變化為這樣的生活,我們熱情地炫耀著自己,誇張地展示著生活。卻很少再思考,這些驕傲的、炫耀的資本是否在眾目睽睽之下有點尷尬,又有些可怖。

  其實,我挺懷念以前的日子,坐車時看著窗外的風景、吃飯時隨便的聊天、上廁所時手裡翻著一張報紙、一本書,還有朋友們、同學們想念彼此了,就互相捧起電話一說就是個沒完,或者約在一起愉快地吃飯、暢快地喝酒。訊息知道的少,時間過得慢,生活過得簡單。

  剛看到手機上母親大人又發來懿旨,問到:“為何跟你微信說話,半天不回我?”馬上開啟微信,回覆過去,誠惶誠恐。另外,突然想起來又該去給老媽發的上個狀態點讚了。

  以上就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整理推薦的關於青春奮鬥的文章,希望大家能夠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