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好的理解保險方式有哪些

  在百度上搜索保險的時候會跳出一大堆的保險廣告,而百度百科上對於保險的解釋專業性太強,非常不好理解,所以很多人對於保險的認知都是出於一種模糊的狀態,下面小編來告訴大家。

  理解保險的方式1.社保是冬天的毛衣

  社保是每個單位為職工參保的社會保險,它當然很有用,卻不能作為商業保險的替代品。有一個比喻:寒冷的冬季,在屋裡,我們可能只需穿一件毛衣就夠了,但如果要出門,則應該穿一件大衣。社保,就相當於那件毛衣,維持最低的保障;商業保險則相當於那件遮風擋雨的大衣,是生活質量的保障。

  對家庭財富威脅最大的重大疾病,社保是無力負擔的,而且只有在社保範圍內的藥物才能報銷,社保的資金較難馬上劃到患者的賬上;而商業保險就不一樣,只要醫院確診,資金馬上到賬,而且用藥範圍很大。

  理解保險的方式2.小康之家可能突陷困境

  曾經有一戶家境殷實的小康之家因一位家庭成員患病而導致負債累累的悲慘故事。事實上,小的風險帶來的損失我們往往可以承受和解決,而大的風險帶來的常常是滅頂之災,這些就要依靠保險來解決。何況對富人而言,用一點小錢來應對可能的突發大災難,何樂而不為呢?

  理解保險的方式3.保險不同於普通商品

  很多人把保險視為普通商品的一種,不僅可以討價還價,還可以等到需要的時候再買。這實在是一個謬誤。保險作為一種特殊商品,幾乎無法找到臨時替代品,當出險或生病時才想到保險,往往為時已晚。

  理解保險的方式4.守住家庭財富的底線

  有部分富人只要手頭有閒置資金,一定會去買些股票或外匯,以期達到財富增值的最大化目的。殊不知,高收益的背後也孕育著高風險,一旦“失手”,自己很可能失去未來的生活依靠。

  據保險專業人士解釋,養老金本身是一個專款專用的概念。一旦將用來養老的資金投入到有風險的市場上用作它途,就不能被稱為養老金了。家庭資金其實也有分類:有的用來現金支付,有的專管財富增值,但養老金是萬萬不能輕易動用的,是一個家庭應該守住的財富底線。

  理解保險的方式5.消費者利益有保障

  隨著保險在我國的發展,已經愈來愈走向規範化經營。被保險人的利益可以說是有保障的,除了司法機關,還有保監會、保險同業公會一起維護消費者的權益。包括去年保險法的修改更是加大了消費者保護力度。

  值得提醒的是,很多客戶對保險公司的控訴是由於自己不瞭解所買的保險產品而引起的誤會。所以買保險之前,須記兩件事:從自己家庭的情況出發,看看為什麼要買保險;仔細檢測已有的保單,瞭解自己已經獲得的保障,特別注意免責條款。

  保險條款上清楚列明瞭保險責任和除外責任,哪些賠,哪些不賠,其實很清楚。一定要將保險業務人員的保險計劃或口頭承諾與保險條款比對,沒有問題時再簽單。

  理解保險的方式6.趨利避害要兼顧房子、車子

  作為小康生活的大件,的確是衡量富庶的標準之一。但商品可以分為兩種:一是趨利商品,就是平常要買的,如洗衣機、空調、房子、汽車等等;另一種則是避害商品,比如防盜門、頭盔、保險等等,這樣的商品是人人需要的。

  買房買車的錢一般要幾十萬元,而買保險的錢區區幾千元,最多不過上萬元,就能保障幾十萬元的自身利益,並非富人生活可有可無的商品,其購買優先級別更是高於其它商品。

  理解保險的方式7.道聽途說有害無益

  很多人在對待保險的態度上有從眾心理,受親朋好友的影響比較大。其實需不需要保險應該根據家庭的實際情況獨立判斷,否則最終耽誤的還是自己。曾經有人花了100元買了份意外傷害保險,出險後保險公司按規定賠付了2000多元,這位消費者不滿意,就大發怨言,讓家裡一個剛準備買保險的親戚打消了念頭,後來這個親戚出了險,家庭陷入了困境,就這樣被耽誤了。

  理解保險的方式8.每個人的風險不同

  每個家庭成員的人身風險是不同的,因此對保障的需求也是不同的。雖然不是家庭的經濟支柱,但患病或意外發生的概率並不因此而減小。還應進行風險評估後投保適合自己的險種。

  現今社會競爭激烈,有的家庭雖然富裕,但模式往往是一個人養活幾個人,這個人就相當於一個拉車的車伕,而車子上坐的是一家的老小,為了提高生活質量,車伕要拉車上坡,萬一拉車的繩子斷了,那麼整個車子就會滑下坡。僅靠車伕一個人負擔全家壓力也是很大的,有必要為家庭成員投保分散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