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勵志故事鄧亞萍

  成功不是偶然,成功需要付出,而鄧亞萍的成功是很不容易的,那麼關於鄧亞萍的名人勵志故事都有哪些呢?一起來看看吧。

  關於鄧亞萍的名人勵志故事:“乒乓皇后”鄧亞萍

  昔日的“乒乓皇后”,如今卻成為人民日報社副祕書長兼“人民搜尋”總經理。鄧亞萍從一名運動員變身為文化女性,並開始了她的新聞事業。面對一個個成功,鄧亞萍道出了心中的感悟:實力決定位置,位置決定話語權;任何事情從現在做起都不晚;一定要相信自己,相信團隊。9月9日下午,2011全球網商大會女性論壇在美麗的城市杭州舉行。鄧亞萍作為開場演講嘉賓一上場便受到觀眾的熱烈歡迎,她與眾多網商一起分享成功的感悟。堅守理想腳踏實地就會成功

  “中國有句話,"女效能頂半邊天",而半數網商都是女性。”鄧亞萍說,她感到非常驚訝和振奮。她說,是國家和社會給女性創造了好的機會來展示自己的才華。

  鄧亞萍說,她最欣賞魯迅先生的一句話,“世界上本來沒有路,但人走多了以後就有了這條路。”她從事網際網路這個行業才一年的時間,但她已深刻感受到網際網路這個行業的艱難。但是,她不會放棄,她相信,只要堅守自己的理想和夢想,腳踏實地去努力,她相信總有一天會成功的,她要盡情享受這個行業帶給她的激情和快樂。

  “體育,它崇尚的是規則、實力,它崇拜的是英雄,所以從這點來講,網際網路行業與體育非常相似。”她說,網際網路行業也需要腳踏實地、誠信待人,這樣生意才會越來越好。她提到“人民搜尋”存在的價值和意義時說,它的意義就在於以使用者為導向,為使用者提供真實、可靠的搜尋引擎服務。

  當今很多從事網際網路工作的人都會這樣說,但是當觸及到商業利益、社會責任、道德底線的時候,是否還能夠堅守這一原則,特別是當網際網路從業人員觸及到使用者資訊的安全以及真實性的時候,更需要堅守以使用者為導向的原則去設計自己的產品。今年6月,人民搜尋正式啟用新域名***jike***,並更名為 “即刻搜尋”。她表示,“即刻搜尋”將秉承這一鐵律、原則,為使用者提供真實可靠的搜尋服務。實力決定位置 位置決定話語權

  無論是在家庭還是社會上,許多女性都處於被動地位。鄧亞萍卻告誡女性朋友,“實力決定位置,位置決定話語權”。她說這個對於女性尤其重要。女性要想在社會和家庭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就要有自己的一份事業。

  “任何事情從現在做起都不晚”,她說,如果無論你剛剛入道,遇到了一些坎坷、困難,沒有關係,從頭再來,一切從現在開始都不晚。或許你從事的行業已很成功,希望繼續乘風破浪,勇往直前。她告訴女性朋友們,一定要相信自己,相信自己的團隊,相信這個時代所賦予的使命,相信這個時代能給女人創造奇蹟的機會。只要有這樣的勇氣,就一定會成功的。

  許多人都渴望成功,希望收穫價值,但是成功之路是非常艱辛的,會遇到許許多多的挫折和困難。鄧亞萍說,其實每個人都會面對挑戰和問題,甚至每天只要推開辦公室的門,就要面對問題、解決問題。既然問題是躲也躲不掉的,那不如換一種方式,當問題來了,主動地解決它。

  所以,我們不要怕面對問題、面對挑戰,因為我們這一生都是要面對困難和挑戰的,只有跨過它,逐漸形成解決問題的習慣,就會從容應對這些問題,所以心態非常重要。

  關於鄧亞萍的名人勵志故事:鄧亞萍的理想

  童年的鄧亞萍,立志做一名優秀的運動員。但是她個子矮,手腳粗短,根本不符合體校的要求,他被關到了體校的門外。倔強的鄧亞萍沒有氣餒,年幼的鄧亞萍跟父親學起了乒乓球,她每天在練完體能課後,必須還要做100個發球接球的動作。那時鄧亞萍只有七歲,但為了能使自己的球技更加熟練,基本功更加紮實,便在自己的腿上綁上了沙袋,而且把木牌換成了鐵牌。腿腫了!手掌磨破了!——這是家常便飯!但她從不叫苦,不喊累!

  據教練張燮林統計,鄧亞萍每天接球打球1萬多個。 每一節訓練課下來,汗水都溼透了鄧亞萍的衣服、鞋襪,有時甚至連地板也會浸溼一片,不得不換衣服、鞋襪,甚至換球檯再練。長時間從事大運動量、高強度的訓練,從頸到腳,鄧亞萍身體很多部位都是傷病。 為對付腰肌勞損,她不得不繫上寬寬的護腰,膝關節脂肪墊腫、踝關節幾乎長滿了骨刺,平時只好忍著,實在痛的利害了就打一針封閉,腳底磨出了血泡,就挑破它再裹上一層紗布接著練。就算是傷口感染,擠出膿血也要接著練。

  皇天不負有心人,身高雖為150釐米的鄧亞萍,先後獲得了150餘枚國內外乒乓球比賽獎章!

  從小的理想就是站在世界最高的領獎臺。鄧亞萍做到了,她用她的經歷告訴我們人生好比大海,只有擁有理想的人才能把握好航船的方向,達到幸福的彼岸;人生猶如攀巖,只有擁有理想的人才能登上頂峰;人生恰似旅行,只有擁有理想的人才能達到心中的樂土。人生道路上充滿了許多困難,沒有崇高的理想堅強的意志就不可能克服這些困難。理想決定了你的高度,想要更高就要懷著崇高的理想。

  關於鄧亞萍的名人勵志故事:三年內完成“三級跳”

  在眾多轉型從政的女運動員中,鄧亞萍無疑是最成功者之一。鄧亞萍的“當官”跟她的很多前輩不同,她並不僅僅是擔任體育行政管理領域的職務,早在兩年半前就她已經進入了國家機關,擔任的職位是共青團北京市委副書記***副廳局級幹部***。

  一年後,鄧亞萍又正式調任人民日報社副祕書長兼“人民搜尋”網站總裁,短短三年內,鄧亞萍完成了“三級跳”。

  13年前,24歲的鄧亞萍帶著4枚奧運金牌退役,此後她用了整整11年時間分別在清華大學、英國諾丁漢大學和劍橋大學學習,先後獲英語專業學士學位、中國當代研究專業碩士學位和經濟學博士學位。

  同時,在求學期間,在前國際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的鼓勵和幫助下,鄧亞萍在悉尼奧運會後正式進入了國際奧委會運動員委員會,那是她“仕途”的真正起點,後來她又兩度成為北京申奧大使、在國際奧委會道德委員會以及運動和環境委員會兩個委員會任職、擔任北京奧組委官員……

  對於一個運動員來講,退役後的選擇有很多種,有從商的,有從政的,有進演藝圈的……然而,鄧亞萍選擇退役的原因主要有兩個,第一個原因是打乒乓球打了19年,相當長的時間,已經獲得了18個世界冠軍、實現了大滿貫;第二個原因是為了在退役後適應社會,很想去讀書。從退役選擇讀書來看,鄧亞萍的選擇還是性格決定的,“競技體育的殘酷告訴了我,人生沒有捷徑,只有靠自己去拼”,她沒有選擇容易的事情來做,而是選擇了對自己來講最有挑戰性的事情來做,實踐證明,她的選擇是對的,她是一個笑到最後的人,人常講的兩句話“性格決定命運”,“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在她身上都得到了很好的驗證。

  “臨近退役時,我便開始設計自己將來的路,有人認為運動員只能在自己熟悉的運動專案中繼續工作,而我就是要證明:運動員不僅能夠打好比賽,同時也能做好其他事情。哪天我不當運動員了,我的新起點也就開始了。”3年前在出任北京奧組委官員時鄧亞萍在接受筆者採訪時回憶說,“1996年底,我被薩老提名為國際奧委會運動委員會委員。

  我明白,這既是國際奧委會的重用和信任,也是一次嚴峻的挑戰。奧委會的辦公語言是英語和法語。然而,這時我的英語基礎幾乎是零,法語也是一竅不通。面對如此重要的工作崗位和自己外語水平的反差,我心裡急得火上房。”

  亞特蘭大奧運會結束後,鄧亞萍以英語專業本科生的身份初進清華時,她的英文幾乎是一張白紙,既沒有英文的底子,更別說有口語交流的能力。“懷著興奮而又忐忑的心情邁進清華大學。老師想看看我的水平——你寫出26個英文字母看看。我費了一陣心思總算寫了出來,看著一會兒大寫、一會兒小寫的字母,我有些不好意思——老師,就這個樣子了。但請老師放心,我一定努力!”

  “上課時老師的講述對我而言無異於天書,我只能盡力一字不漏地聽著、記著,回到宿舍,再一點點翻字典,一點點硬啃硬記。我給自己制定了學習計劃:一切從零開始,堅持三個第一——從課本第一頁學起,從第一個字母、第一個單詞背起;一天必須保證14個小時的學習時間,每天5點準時起床,讀音標、背單詞、練聽力,直到正式上課;晚上整理講義,溫習功課,直到深夜12點。”由於全身心地投入學習,鄧亞萍幾乎完全取消了與朋友的聚會及無關緊要的社會活動,就連給父母打電話的次數也大大減少。

  為了提高自己的聽力和會話能力,她除了定時光顧語音室,還買來多功能復讀機。由於總是一邊聽磁帶,一邊跟著讀。同學們總是跟她開玩笑:“亞萍,你成天讀個不停,當心嘴脣磨出繭子呀!”“但我相信:沒有超人的付出,就不會有超人的成績。這也是我多年闖蕩賽場的切身體驗。”

  學習是緊張的,每天的課程都排得滿滿的。除學習之外,鄧亞萍每週還要三次往返幾十里路到國家隊訓練基地進行訓練,疲勞程度可想而知。“每天清晨起床時,我都會發現枕頭上有許多頭髮,梳頭的時候也會有不少頭髮脫落下來。對此我並不太在意,倒是教練和隊友見到我十分驚訝:‘小鄧,你怎麼了?’我說:‘沒什麼,可能是學習的用腦和打球的用腦不一樣吧。’”

  為了更快地掌握英語,幾位英語老師建議鄧亞萍到國外去學習一段時間,在他們的熱心幫助下,經清華大學和國家體育總局批准,1998年初剛在清華讀了幾個月的鄧亞萍作為交換生被送到英國劍橋大學突擊英語。

  這是一次難得的機會,又是一個艱難的起步。最初的幾個月,鄧亞萍一直都在艱難地適應劍橋的學習環境。和普通學生一樣,鄧亞萍買了輛自行車,準備每天騎車往返學校。但第一天房東領她走了一遍,第二天自己卻找不到路了。問路也無法與人交流,這種窘迫讓鄧亞萍永生難忘。

  為了趕功課,鄧亞萍起早貪黑,每天只睡幾小時。中午吃的是家裡帶去的三明治,晚飯經常吃的就是方便麵加青菜、西紅柿和雞蛋。幾乎每天都要學習到午夜才能睡覺。雖然基礎比其他同學差,她總是不甘心,想超過別人。這種好勝的心理後來才慢慢開始轉變:“畢竟基礎不同,從運動員到學生是一個非常大的轉折,學習上升也要有個過程。”回到清華,鄧亞萍的畢業論文題目是《國球的歷史及發展》。從開題報告,到第一次提交論文,以至論文的最終修訂,鄧亞萍不僅每一項都達到標準,而且步步提前,趕在時間表前完成。“我終於戴上了學士帽,在畢業典禮上,我用流利的英語向老師致詞。”

  2001年9月,鄧亞萍從清華走進英國諾丁漢大學攻讀碩士。“原本更喜歡劍橋,那裡風景可人,令我心醉。可我還是投奔了諾丁漢大學,因為諾丁漢大學有全英國最棒的外語系。”多年後回憶當年清苦的求學生活,鄧亞萍說:“打球的時候,兩眼視力都是1.5,上學以後下降得很快,現在有一隻眼已經0.6了。學習和打球相比完全是兩碼事,睡眠不足,上課總是犯困,眼睛睜不開,越坐越困,恨不得用根棍兒把眼皮撐起來。可對面坐著的是老師,你又不可能睡覺,更不可能溜號。剛開始時這種感覺特別明顯,後來慢慢適應了這種生活,知道該怎樣安排好作息,找到了一些規律。”

  在諾丁漢大學上課的過程中,鄧亞萍總是抓住一切機會搶著發言。老師開玩笑地說,從她學習的勁頭可以看得出她是一個世界冠軍。當再次拜會薩馬蘭奇先生時,鄧亞萍的碩士論文《從小腳女人到奧運冠軍》給了薩翁一個驚喜。2002年12月22日,她如願獲得碩士學位。薩馬蘭奇先生稱讚她“擁有了開啟世界大門的鑰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