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生回鄉創業土地政策有哪些

  大學生畢業回鄉創業,在土地上有什麼政策支援嗎?回鄉創業的大學生又有什麼政策上的優惠?今天小編整理了大學生創業政策分享給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大學生回鄉創業土地政策

  凡年齡在18週歲以上60週歲以下,誠實守信,有創業能力、創業專案,有穩定的經營場所,從事個體經營或種養殖業,自籌資金不足的下崗職工、復員轉業退役軍人、大中專畢業生、進城創業農村勞動者、外出務工返鄉創業人員、零就業家庭、留學回國人員、殘疾人以及其他城鎮登記失業人員等各類個人創業的人員均可申請小額擔保貸款;創業專案屬微利專案的***建築業、娛樂業以及銷售不動產、轉讓土地使用權、廣告業、房屋中介、桑拿、按摩、網咖、氧吧等國家明令禁止的除外***,可享受中央財政據實全額貼息。

  關於小額擔保貸款額度和期限:***1***對符合個人創業條件的貸款額度,根據創業專案、個人信用狀況、還貸能力等具體情況確定,最高限額不超過10萬元。***2***對帶動就業人員在3人以上50人以下,經工商管理部門註冊登記的有限責任公司、合夥企業、專業合作社等經濟實體的貸款額度,根據合夥***組織***人數、經營專案、還貸能力、信用狀況等具體情況確定,最高限額不超過50萬元。

  符合條件者可持畢業證和就業失業登記證、工商營業執照、稅務登記證、身份證、戶口本、婚姻關係證明等到專案所在地勞動保障事務所或勞動就業部門小額貸款擔保中心申請辦理。

  大學生回鄉創業政策

  剛出校門的大學生由於缺乏技術能力,所學知識難以滿足市場需要,使他們只能拿農民工的工資。追根溯源,目前我國“大學生農民工”現象愈演愈烈的核心原因之一,是職業技術教育從中小學到大學的缺失。

  大學生回鄉創業是實現農村“智力外流”向“智力迴圈”轉變的有效途徑。如果部分大學生成為回鄉創業的主體,不僅可以彌補本地經濟建設所短缺的人力資本,更重要的是,其創業行為蘊藏著巨大的潛在力量。

  最近一段時間,社會上對“大學畢業生工資不如農民工”的爭論比較多。媒體提到,很多出身農村的大學生,畢業後因為激烈的社會競爭無法找到期望的工作,反而與進城務工的父兄匯流,與新生代農民工職業混同,工資相差無幾。為什麼這些出身農村的大學生,經過“十年寒窗苦讀”,最終只能成為“大學生農民工”?這一群體產生的原因是什麼?如何來破解這個難題呢?

  很顯然,初中畢業或者未畢業剛出門打工的農民工是享受不到月薪3000元待遇的,那是給熟練技術工人開的價;同樣的道理,剛出校門的大學生由於缺乏技術能力,更由於大學的培養結構還偏重學術型、遠離市場需要,導致農村生源大學生所學知識難以滿足市場需要,只能拿農民工的工資。追根溯源,目前我國“大學生農民工”現象愈演愈烈的核心原因之一,是職業技術教育從中小學到大學的缺失。

  我國是製造業大國,高校培養的畢業生卻不能很好地與之對接,因此導致了目前一方面農村大學生就業難,另外一方面許多企業尋找不到合適的專業技術人員,出現了“用人荒”。

  如果在農村的教育體系中,就讓農村的孩子從小能夠得到一些技術上的培訓,能夠學習專業的技術,我想這些農村孩子考上大學再進一步學習到更專業的技術,其就業技能就會大大提高。畢業之後,鼓勵這些農村畢業的大學生到製造業領域就業,成為“製造業白領”,不僅可以解決他們的就業問題,還能夠扭轉我國製造業處於受制於訂單、處於產業鏈最低端的困境,推動“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躍升,提高製造企業的利潤率。

  所以,我認為,要解決“大學生農民工”問題,必須要有新思維,大力培養為我國製造業服務的職業技術人才,扭轉目前人才培養扭曲的結構。

  我在歐洲訪問時,絲毫沒有感到工人與大學教授有多大的差別,他們的工資差距很小。一個卡車司機,年薪照樣可以拿到10萬歐元,收入絲毫不比大學裡的教授工資低。德國的小孩子,從小學開始就要學習各種技術類課程,小學畢業後,大家根據自己的不同興趣,可以分成兩大類,一類屬“智識教育”,主要是學習文化課程,之後進入到學術型大學深造;另外一類進入到技術型學校深造,屬“技術教育”,主要學習各種職業技術,之後主要進入高等技術型學院深造。這兩個軌道各自執行,都有自己獨特之處,學技術的人絲毫沒有感到自己低人一等,進入學術型大學學習的人也沒有感到自己高人一等。德國的製造業發達,某種程度上與這一“雙元制”的人才培育體系有著很大關係。“大學生農民工”的出現,也與出身農村的大學生就業期望值太高,不願回到基層、回到農村有關係。但換一個角度想,現在的農村是否就為接受這些大學生回村創業提供了條件?目前“大學生農民工”不願返鄉,其中最主要的原因是缺乏政策激勵引導。

  大學生回鄉創業是實現農村“智力外流”向“智力迴圈”轉變的有效途徑。我國每年有數百萬農村生源大學生,這是一個巨大的人才寶庫。如果部分大學生成為回鄉創業的主體,不僅可以彌補本地經濟建設所短缺的人力資本,更重要的是,其創業行為蘊藏著巨大的潛在力量,既能為農村剩餘勞動力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和就業空間,也能為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帶來新的契機。此外,回鄉創業也利於緩解城市就業壓力、減輕農業土地壓力等。

  我國已富起來的村莊大都有一個見過世面的“返鄉創業”的領頭人。我曾對部分“超級村莊”的領頭人進行過調查,發現這些人都有如下特徵:年輕時一般都當過兵,或者打過工、做過生意,大都在外見過世面,擴大了眼界長了見識,也知道了外界需要什麼,當然還有可能積累了一定的人脈。然後他們回到家鄉,充分利用家鄉的人力物力財力,自己創業,最後成就了一番事業。大學生在外受到良好的教育,增長了見識,如果用好了,不但可以解決他們的就業問題,而且可以推動當地新農村建設。

  實際上我國的城市早就利用過返鄉創業者的力量,只不過他們是出國留學後又返鄉的創業者。近年來,我國建立了不少留學生回鄉創業園區,國家既給政策又給錢,專門設立了科技創業基金,專門資助那些有一定市場前景的技術,幫他們把成果轉化為生產力。這些專案失敗的可能不少,但一百個成就一兩個,一個新興的大公司就會成長起來,過去的投資都可以得到回報。對這種“洋返鄉創業者”的政策和經費,現在也可以給予“大學生農民工”。

  目前大學生返鄉創業尚在起步階段,存在著不少難題,如國家層面針對大學生回鄉創業的推力不足;地方政策存在“扶大忽小”,政策落實不到位;創業培訓體系尚未成形;創業後的孵化機制薄弱,等等。要促進大學生回鄉創業,需要各級政府通力合作,從資金支援、政策保障、財政優惠、公共服務、投資環境等各個方面,為回鄉創業建立全面的保障體系,並在國家層面設立大學生返鄉創業基金,充分發揮他們的價值和才華,引導他們長期留在農村,積極建設農村新家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