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業孵化園亂象頻出

  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工作不斷推進、亮點紛呈的同時,一些令人擔憂的問題也不斷浮出水面,令人堪憂。下面跟著小編一起來看看創業孵化園出現的亂象。

  :“貼牌”變身,賺取補貼

  置身鱗次櫛比的店鋪和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如果不是靠人指點,你很難想象,這就是山西東南部某市一家“最規範”、“規模最大”的創業園,並且是一家省級創業孵化示範基地。

  這個創業園實則就是當地有著800年曆史的城隍廟市場。物業辦公室工作人員介紹,市場主體商戶252戶,其中享受政策補助的高校畢業生創業者有60來戶。 “其實,大學畢業生創業也就是清一色開店、擺攤。相比普通商戶,最大的區別就是租金減免。 ”一家經營冷飲的店主說。

  城隍廟市場的“華麗轉身”正是多地創業園建設模式的一個縮影:在原本成熟的集貿市場、商場等打上創業創新“標籤”,一方面省時省力,快速實現 “嫁接”;另一方面搖身變鳳凰,至少賺得人氣、眼球和實實在在的補貼。

  在這個城隍廟市場,財政一年補貼資金超過200萬元,基本全部花在租金減免和管理服務費兩項上。創業效果和可持續性究竟如何?園區方只說,這相當於免費練兵,死生由己。

  :各地蜂擁,熱衷“掛牌”

  紛紛冒出的創業園數量驚人,許多地方掛牌“熱情”也相當高漲。

  位於山西長治市區的易淘電商資訊產業園本是一個民營投資的電子產業園區,去年開始拿出32戶商鋪對外出租給創業者,剛剛入駐了10多戶商家,初步具備模樣,便迅速吸引了當地經信委、團委、人社局3部門前來,掛上各自創業孵化園區的牌子。

  在洛陽市,由於部門較多,不少園區存在重疊,同時揹負多重 “身份”。在其中一家園區,“留學歸國人員創業創新基地”、“市電子商務示範基地”、“市創業孵化基地”各種牌匾足有十多個。

  採訪中,多位基層人士對創業園發展現狀表示憂慮和不滿,認為部門太多、投得太快、架勢太大,不僅使得創業專項資金使用效率低下,而且所謂創業園也難以發揮應有效果。 “人社局、團委、經信局、中小企業局、科技局、教育局、農業局……個個都在搞,大家都在上,這個搞法是否對頭? ”一位就業服務中心主任說。

  一位基層人社局長坦言,搞“雙創”其實是個任務,既不能大包大攬但又要賺吆喝。 “作為政府部門,能起什麼作用、怎麼定位,我們還沒理清,還要摸索”。

  :創業“帽子”,想戴就戴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你所看到的“創業園”、“創業孵化基地”,有的可能真跟“創業”沒什麼關係。

  位於豫北某鎮的小微企業創業園佔地143畝,2014年建成,規劃了12家企業,目前有4家企業已經投產。主管工業的副鎮長說,隨著城鎮化的推進,原本一些企業集中的地方發展成了城市中心。後來重新規劃,把原來那些企業拆除了,又在郊區規劃了這麼一片產業園,本意就是轉移企業。

  “企業都是既有的,不存在新的創業專案,為什麼叫作創業園呢? ”記者問。這位副鎮長說,搬遷中企業規模也可能擴大做強,所以就叫創業園。

  山西高校的一些畢業生反映,創業初期他們曾到一些打著 “創業園”“創業孵化基地”旗號的寫字樓考察,但這些學生髮現,所謂的創業基地無非就是在早已成熟的寫字樓上貼個牌子,一些寫字樓稱為“創業園”,其實與商業地產商無異,這些寫字樓能為創業者們提供僅是辦公場地和有限的資源。山西農業大學教師程海說,他曾經考察過一些地方的創業園、創業基地,但是這些所謂的創業園、創業基地很少考慮創業孵化能不能發展,進駐的企業最終能活多少家,怎樣讓企業持續走下去。

  :“李鬼”搭車,假冒難防

  看似紅紅火火的雙創園區建設,一些地方卻混淆概念,讓人著實摸不著頭腦;更有甚者,究竟是創業、辦學,還是打著幌子圈地搞房地產,也讓人一頭霧水。

  位於河南省某市東郊的電子商務產業園,2015年與當地技師學院合作,在園內建立技師學院、電商學院,被宣傳為“革新辦學理念”,開創“廠中校、校中廠”模式先河。

  記者在該電子商務產業園內看到,由於初期規劃的面積太大,產業園內部十分空曠,人員也很少。知情人士透露,之所以和技師學院合作,主要是因為原本的規劃和實際招商情況差別太大,大片土地都空著,因此急需引入其他力量。而對於技師學院來說,電子商務專業不僅聽起來高大上,而實際的教學成本遠低於傳統的電子、機械等培訓,所以也樂於接受。

  電商學院投入教學後,又開創“產業+學業”模式,建立了“123大學生創業園”。記者在現場看到,所謂創業園就是教學樓的一層而已,只有10來家店面,20多平方米的房間裡,陳列著網售的一些實物……這樣的場景,讓人很難相信是一個創業園。

  雖然只招了一屆學生,“創業”也相距遙遠,但是學院住宅區卻已頗具規模:一排排整齊漂亮的多層樓房,不僅為職工提供住處,也對外銷售。“一個普通的中部城市,怎麼可能有這麼多大型電子商務企業,又怎麼能承受得起這麼大的電子商務培訓、創業基地?這到底是創業、辦學,還是打著幌子的圈地搞房地產?不能搞得不清不楚。 ”知情人士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