領導規律的內容有哪些

  規律是指事物內部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絡。列寧指出:“規律就是關係……本質的或本質之間的關係。”因此,領導規律是指領導活動過程中諸要素、諸環節之間的內在、本質、必然的聯絡。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

  對領導規律的研究和探求還在不斷地進行,仍是領導學界的一個“熱點”和“難點”。學術界提出的領導規律有近百條之多,其中不乏有益的成分,可以給人啟發。認為,領導是由領導者、被領導者、領導環境和領導目標等要素構成的特定行為過程,領導活動過程也就是領導要素相互作用的過程。因此,探討研究領導規律就離不開領導活動要素及其相互關係。以往人們出於習慣,對領導活動的構成要素缺乏系統認識,有意無意地把它與人類社會群體活動割裂開來,片面地認為領導活動是少數幾個領導者的活動,孤立地研究其中某一要素,常常收不到好的效果,對領導目標的實現貽誤很大。應該說,從整體上看,領導活動有它的一般規律和基本規律;從區域性上看,各個側面、各個部門,又有它的個別規律和具體規律。

  ***一***一般規律的內容及應用

  一般規律是指作用範圍不受限制的規律,是比較普遍起作用的、外延較大的規律。領導活動的一般規律主要是領導活動的基本矛盾運動所揭示的內在本質聯絡。領導活動的諸多要素構成兩對基本矛盾,即領導者與被領導者矛盾,領導者和被領導者組成的領導活動主體與共同的作用物件包括領導環境和領導目標的矛盾。這兩對矛盾同宇宙間具他事物的矛盾一樣,處在不停地運動過程中,貫穿於領導活動的始終。基於此,可以發現領導活動的兩條一般規律:

  1.領導者適應並引導被領導者的規律。這是通過領導者同被領導者之間的矛盾運動所展現出來的一般規律。這一規律概括和揭示的正是領導者要適應並引導被領導者、被領導也要適應領導者的辯證的相互適應關係,認識和掌握這一規律,有著重要的實際意義。應用於實際工作中,就是領導和群眾相結合的原理。

  2.領導主體一定要適應並改造客觀環境的規律,這是通過領導主體同客觀環境之間的矛盾運動所展現出來的一般規律。這個規律揭示了主觀指導和客觀實際之間的矛盾關係,對於指導現實工作,有著重要的意義。違背領導規律,主觀的指導與客觀實際情況不相符合,沒有解決好主觀和客觀之間的矛盾,領導者就會犯錯誤;符合領導規律,就在於使主觀符合客觀,領導者就能成功。

  主觀指導和客觀實際之間的矛盾,也可以說是領導活動中的主觀能動性與客觀制約性的關係。處理這一矛盾的基本方法主要就是實事求是,尊重事實,聯絡實際,遵循客觀規律,按客觀規律辦事。無論做什麼,都要善於分析具體情況,從客觀存在的實際情況出發。領導必須研究主觀指導與客觀實際相一致的問題。

  第一,領導者的主觀認識要與客觀實際相符合。在處理問題時不能從抽象的定義出發,以某些論斷片面地束縛豐富的現實生活,而要通過調查研究,從客觀存在的事實出發,在充分了解和掌握具體情況基礎上,制定結合實際的路線、方針、政策。比如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和國家對我國的改革開放、現代化建設,就不是從馬克思主義的某些定義、設想或者個別社會主義國家模式出發,而是在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前提下,具體分析我國國情,研究在現實條件下,生產資料公有制應採取什麼形式,按勞分配應採取什麼形式,人民民主專政應採取什麼形式等等,創造性地提出“我國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命題,並提出一系列與我國生產力發展水平相適應的方針、政策,使我們的改革開放、現代化建設取得舉世矚目的成績。

  第二,領導者主觀指導要與客觀情況相符合。由於客觀環境複雜,受主觀認識能力、認識工具、科技進步狀況等因素的制約,有些客觀情況人們並沒有馬上認識到。因此,在領導活動中,必須遵循“實踐、認識、再實踐、再認識”的程式,充分發揮領導者的主觀能動性,充分重視實踐對路線、方針、政策的檢驗,及時總結經驗教訓,經常收集反饋資訊,不斷地修正、調整、完善原有的路線、方針、政策,使主觀指導和客觀情況相符合。無數實踐證明:符合客觀實際情況的路線、方針、政策,在實踐中才能達到預期目的;反之,則會遭到失敗或失誤。這即是說,在領導實踐過程中,必須尊重客觀,避免主觀指導的失誤,這是奪取領導勝利、事業成功的最實質最關鍵之處。

  第三,領導者的主觀目的要和客觀需要相符合。客觀需要包括兩點:一是社會發展的客觀需要,包括政治、經濟和文化發展需要;二是群眾利益的需要,包括物質生活、政治生活和文化生活需要。領導者的主觀目的與上述需要能否符合,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領導者在領導活動中能否自我改造的問題,即改造自身的立場、觀點、作風,提高認識問題的能力。沒有這一點,就不可能做到使領導的主觀目的和客觀需要相符合。因此,領導者轉變思想,改進工作作風很重要。

  在實際領導工作中,經常會出現主觀主義和官僚主義現象。主觀主義的領導作風一般表現為兩種傾向:其一是辦事找書本依據。把書本上的隻言片語和個別結論,看成是萬古不變的教條,當做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凡是書本上沒有的,就不敢去做。其二是把區域性當全體。循規蹈矩,因循守舊,把過去一時一地的經驗,看做指導工作的普遍性原則。在形勢發生了變化時,不會辯證地思考,束手無策,顧慮重重。官僚主義表現為領導者高高在上,不深入實際,不調查研究新情況、新問題,對新經驗、新知識不學習不吸取。完全憑老框框、老套套工作。這兩種領導方法的最終結果,將導致領導失敗。

  因此,領導者要堅持防止和摒棄主觀主義、官僚主義的不良傾向,切實從根本上改進領導工作;要善於學習和掌握馬列主義理論,深刻領會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並把它們同本地區本部門工作的實際情況和具體條件結合起來加以創造性地運用。只有這樣,才能衝破各種不適應新形勢、新情況、新任務的老觀念、老框框、老辦法,不斷提出符合實際的新思想、新措施、新辦法,才能做到主觀和客觀相符合,最後取得領導的成功。如果不顧客觀需要,不問實際情況將原則當做死板的公式到處照搬照抄,結果往往會南轅北轍,走向反面。這其實就是要求,領導工作必須堅持實事求是,解放思想,一切從實際出發,使主觀與客觀相符合,反對主觀主義、官僚主義。這不僅是領導作風問題,而且是態度覺悟的問題。

  ***二***具體規律

  領導具體規律是在領導活動中解決具體性問題的規律,是微觀領域領導實踐經驗的總結和昇華,能夠直接帶來領導工作的主動和成功,是幾乎相近於領導方法或領導藝術的領導規則。領導具體規律,其數量極為豐富,其效果也極為顯著,是領導規律體系中最具體實在的組成內容。諸如一般號召和個別指導相結合、領導骨幹與群眾相結合、中心工作與其他工作相結合、全域性與區域性相結合、統一性與獨立性相結合等等,都是這樣的具體規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