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想品牌選擇體外繁殖網際網路的優劣勢

  聯想成立30年,貿工技也爭論了30年,到今天這個爭論也早已失去了討論的背景,取而代之的是“產品思維”。聯想需要面向未來的產品,也需要面向未來的故事,陳旭東正是楊元慶選擇來操盤未來產品講新故事的人。

  這個故事要怎麼講?路由器和手機之外的其他智慧產品,陳旭東的打算依靠原有聯想的製造和供應鏈方面的能力,打造一個新平臺吸引合作伙伴。這個模式既不是小米的投資佈局模式,也不是阿里作業系統一統江湖的模式。到底是什麼模式? 最新一期《商業價值》雜誌對此有更詳細報道,略經編輯:

  聯想終於也有了自己的網際網路手機子品牌,這個艱鉅的任務就落在陳旭東的神奇工場身上。

  理論上今年4月才正式開始運營的神奇工場,卻已經像是入局者一樣被各種傳言包圍著:先是傳百度出資超過1億美金入股神奇工場,後又傳神奇工場收購豌豆莢。

  而立之年的聯想已然坐穩了PC市場頭把交椅,市場份額還在不斷擴大,但是對於所有IT廠商而言,要想繼續立在風口浪尖而不是被消費端遺忘,需要有面向下一個時代的產品,資本市場也需要講一個更加激動人心的故事。而神奇工場正是聯想選定的奇兵。

  在聯想巨大的身軀內,移動網際網路轉型一直在發生,但是顯然速度並不令CEO楊元慶滿意。市場的風口已經漸漸從智慧手機轉向其他智慧硬體產品,但是在眾多人心目中,聯想身上最重要的標籤依然還是PC。楊元慶動過收購的念頭,也打過從外面找團隊的主意。

  2014年10月14日,聯想終於還是決定用“自己”去開創這塊新天地。那一天,聯想集團宣佈成立子公司神奇工場,希望完全基於網際網路平臺打造網際網路模式的智慧終端和服務業務,原聯想集團高階副總裁,中國大區和亞太新興市場大區總裁陳旭東出任CEO,新公司將會在2015年4月正式運營。

  產品:從路由器開始

  陳旭東選擇的第一個戰場不是手機,而是路由器。他希望先試水路由器,再出手智慧手機,逐漸豐富平臺上有競爭力的產品,除了手機打自有品牌外,其他產品更多地採用聯合品牌的方式。

  相比手機,路由器的產業鏈和產品形態簡單的多,雖然產品形態簡單但是未來的發展空間巨大:家庭智慧裝置網管,以此作為切***陳旭東顯然是有過考量的。

  儘管路由器有如上空間,網際網路巨頭硬體、創業公司紛紛發力智慧路由器,但是目前智慧路由器的出貨量並不樂觀。易觀智庫釋出的資料顯示,2014年第二、第三季度國內智慧路由器出貨量分別為54萬臺和58.7萬臺,據不完全統計,全年出貨量在300萬臺左右。而TP-Link在2013年的出貨量就高達1.5億臺,在無線裝置市場中佔49%。

  在陳旭東看來,這樣的數字只能說明智慧路由器一定還有某個環節是沒有突破的,“以前把路由器想簡單了。”

  就在接受《商業價值》採訪的前一天,陳旭東收到了一封他很滿意的郵件。

  “現在我面試新人的題目之一就是做路由器的測評,將目前市場上的路由器體驗後發評測給我。昨天的那封郵件寫得很好,他把自己當成了使用者而不是我們的市場人員。”

  在陳旭東看來,他想要的產品絕不是今天市場上提供的這樣:操作複雜,使用門檻過高。

  從在聯想中國區成立數字營銷團隊到成立神奇工場讓應聘者交產品測評報告,陳旭東想要改變的是聯想的傳統思維,聯想成立30年,貿工技也爭論了30年,到今天這個爭論也早已失去了討論的背景,取而代之的是“產品思維”,而陳旭東要的正是產品思維。

  路由器之後,神奇工場面臨著更大的挑戰:智慧手機,由目前神奇工場的組成來看,400人中大部分都是來自原來手機軟體產品的班底:樂商店、樂安全、樂同步、UI設計四個軟體團隊。而且陳旭東認為小米作為估值450億美金的公司,一旦手機出貨量下降,那麼受到的打擊是很大的:

  “一旦穿上了鞋,就是有軟肋的,而我們是光腳不怕穿鞋的。”

  根據陳旭東的預期,最快產品可以在今年10月份宣佈,而他希望這是可以一炮打響的產品,不能讓自己有遺憾。

  模式:不學小米和阿里,走聯想的路

  路由器和手機之外的其他智慧產品,陳旭東的打算依靠原有聯想的製造和供應鏈方面的能力,打造一個新平臺吸引合作伙伴。這個模式既不是小米的投資佈局模式,也不是阿里作業系統一統江湖的模式。

  陳旭東說道,“現在有一個idea***創意***,馬上就有人能給你做出來。但問題是做出來以後,怎麼量產,怎麼控制質量?我們可以幫他們做關鍵點的控制,因為好多創意團隊根本不知道關鍵點在哪。”但做到這一步,也僅僅是解決了產品化的問題,量產後還面臨著銷售、服務等一系列問題。在智慧硬體領域沒有人能做到一家通吃,幾大智慧硬體平臺未來將會走向合作,分別解決製造、銷售等問題。

  這種開放合作的理念也貫穿聯想的智慧硬體本身。以聯想的路由器為例,聯想投資的諦聽科技專注於路由器的核心技術,百度負責軟體運營,聯想完成產品化。陳旭東向記者透露,聯想的智慧硬體產品至少是三個公司一起做,在這個領域,聯想不會單打獨鬥。

  除了對硬體缺乏經驗的創業團隊外,聯想的大門也向傳統制造業公司開啟。

  再過幾年,家中的大部分裝置都連到網際網路,這時候就很難在市面上買到非智慧的空調,顯然空調廠商製作智慧空調比只有智慧模組的廠商更加容易。但並不是說空調廠商就一路坦途,傳統企業網際網路知識欠缺,運營以及後臺服務對他們來說都是很大的挑戰。

  雷軍曾公開表示,已經投資20多家初創硬體公司佈局生態鏈。在陳旭東看來,這種做法會讓很多團隊喪失創新的動力,“有時候錢來得太容易了,就變成燒錢玩兒了。廣撒網的投資策略是對是錯還很難判斷。”聯想並沒有明確的投資策略,但是看準的公司一定會投。由此也可以看出,頻頻傳出關於神奇工場關於資本層面的訊息,多半是揣測。

  無論任何人出擊智慧裝置領域,都會基於自己原有的優勢,阿里、京東、樂視等都不例外,神奇工場脫胎於聯想,也不例外。脫離原有資源太多,勝算低難度大,所能探索的方向決定於出身。而聯想在製造和供應鏈方面的積累,能夠幫助創業或者小團隊實現小規模試產到量產,再到把控產品質量,最終通過渠道進入市場,以及售後服務等一系列關鍵環節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