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飲店市場運營調查分析

  市場調查是以提高營銷效益為目的,依據一定的理論原則,採用科學方法,有組織、有計劃地收集、整理和分析市場資訊資料,提出解決問題建議的一種科學方法。那麼下面是小編整理的的內容,僅供參考。

  一

  餐飲行業作為民生產業,一直沒有一個權威的調查報告。在眾多業界人士的期盼下,中國飯店協會攜手北京飲食行業協會、上海餐飲行業協會、天津市飯店協會、重慶市飲食行業協會、廣東省餐飲服務行業協會、四川飯店與餐飲娛樂行業協會、杭州市餐飲旅店行業協會、西安市飯店與餐飲行業協會、南京餐飲商會和新疆飯店協會十大兄弟協會歷時半年完成了首次全國餐飲企業經營情況調查,並在此基礎上編寫完成了首個《2014中國餐飲企業調查報告》,希望此報告能夠成為中國餐飲行業最專業、最詳盡、最真實的統計研究資料,剖析餐飲企業的發展現狀、發展模式,為行業培育品牌、樹立標杆和企業上市服務。

  本次報告共計彙總了幾百家餐飲企業的情況,涉及餐館幾千家,餐位數上百萬,涵蓋了特色餐飲、賓館餐飲、火鍋、小吃、快餐、休閒餐飲等多個業態,主要是國內餐飲行業中各業態、各區域、各型別的代表性企業和領軍企業,範圍覆蓋中國內地每一個省、自治區和直轄市。應該說是彙總了行業中的優秀企業。本次調查明顯有兩個特點:一是真實填報資料的企業越來越多,行業發展逐漸進入規範發展的軌道。二是企業填報和專家調研相結合,真實的反映了行業的發展現狀。鑑於餐飲行業中企業差距較大,因此本報告中若干指標會略高於行業平均水平。

  本調查報告主要結論如下:

  一、品牌表現

  本報告借鑑美國restaurants & institutions對美國餐飲企業排序的通用方式***見報告附件***,對國內民族餐飲品牌和單體餐館兩個序列進行了排名,依據各企業營業額從高至低分別排出了前30強和前20強,希望對這些品牌的真實發展情況做出客觀評判,為行業樹立標杆。為保證資料的可參照性,中國餐飲品牌排在前十位的分別是杭州飲服、杏花樓、小肥羊、全聚德、俏江南、廣州酒家、小南國、迪歐咖啡、向陽漁港、梅隴鎮。中國餐飲單店前十位分別是全聚德***北京和平門店***、白天鵝賓館、金錢豹***上海延安西路店***、金悅***北京航天橋店總店***、亢龍太子酒軒***武漢金融店***、中國大酒店、淨雅***北京五棵松店***、知味觀***總店***、石浦***寧波天一店***、樓外樓***總店***、如果算上單店食品加工營業額,則杏花樓***總店***、知味觀***總店***、新雅粵菜館***總店***排位中國餐飲單店前三名。

  調查結果顯示,我國餐飲企業經營規模不斷擴大,排名入前三十強品牌營業額總額超過150個億,而前20強餐飲單店年營業額則平均在一億元以上。

  二、企業業績

  2014年,全國餐飲企業平均利潤率、人均勞效、每平方米營收、每餐位營收四項指標均取得較好業績,全國餐飲品牌30強平均利潤率為8.2%,利潤率排在前三位的企業分別是上海老城隍廟、上海小南國、廈門舒友海鮮;前30強品牌年人均勞效平均為18.2萬元,排在前三位是上海老城隍廟、上海杏花樓、廣州酒家。

  從單店來看,前20 強品牌人均勞效為23.4萬元,排在前三位的是全聚德和平門店、北京金悅航天橋店、寧波石浦天一廣場店。每天每平方米營收平均為44.2元,排在前三位的企業是廣州白天鵝賓館、廣州酒家、北京金悅;每天每餐位營收平均為255.2元,排在前三位的是北京金悅、四川銀杏、北京全聚德。每餐位員工數平均為0.43。一般認為,每餐位面積達到5平米,每餐位員工數達到0.5以上的餐飲企業,是一個設施條件比較好的企業。

  在北京、上海、廣東、浙江餐飲發達地區三大指標明顯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就利潤率而言,分別為北京11%、上海11.55%、廣東10%、浙江10%;年人均勞效分別為北京22.3萬元、上海22.8萬元、廣東21.2萬元、浙江18.3萬元;企業每天每平方米營收分別為北京39元、上海28.5元、廣東59元、浙江32.8元。

  按特色餐飲、快餐、小吃、火鍋四種業態測算,三大指標分別是:就利潤率而言,特色餐飲8.76%、快餐5.2%、小吃10.4%、火鍋9.6%;就年人均勞效而言,特色餐飲20xx元、快餐35985元、小吃59940元、火鍋49100元;就企業每平方米營收而言,特色餐飲14437元、快餐13960元、小吃4683元、火鍋3743元。

  全國餐飲品牌前30強企業中年利潤超億元的企業有四家,分別為杭州飲服、上海杏花樓、北京全聚德、上海小南國。

  三、資本運作

  在30強品牌中,企業對上市融資擴張充滿信心,其中有一半品牌企業在籌劃上市,在調查的營收中資料清晰。但目前資本擴張依然以自籌資金為主,資金籌集的市場化程度不高。

  在接受調查的餐飲企業中,80%的企業開業年限超過3年,50%以上則是具有十年以上的歷史,74%的企業為民營。特別是老字號企業經過這些年的市場錘鍊,重現發展生機,在30強品牌中佔10席,老字號跨區域連鎖擴張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資料顯示,接受調查的餐飲企業中,已有62%開展了特許經營,並把其視為品牌擴張和企業發展的重要路徑,這是餐飲業發展的必然選擇,另一方面也受到了各地物業價格高企的影響,資料顯示,全國各地適合用做餐飲經營的物業價格均比上年有所增長,而北京上海等地,中高檔餐飲的目標物業平均租金已經高於5元/平米/天,成為企業不堪之負。

  四、管理能力

  從財務能力來看,企業對人力成本不斷上升表示擔憂。餐飲企業中原材料成本和人力成本佔據了企業成本費用的最大部分,分別為37%和12%,且均比上一年度有所上漲。平均利潤率逐年下降。企業對盈利能力成長信心不足。

  從人力資源狀況來看,企業對一線人員緊張和高層次管理人員缺乏表示擔憂。企業員工流動率依然較高,平均達到了56%,影響了企業服務品質和持續發展的能力。而員工結構以40歲以下、高中學歷以下為主,但大專以上學歷員工比例有所增加。企業對員工培訓的重視程度也有所增強,有42%的企業年度培訓經費佔薪資總額的比例超過3%,平均達到3.6%。

  從集團化發展來看,餐飲企業越發重視集中採購、統一配送,並注重中央廚房、種養殖基地和餐飲食品加工方面的多元化發展。但是在計算機聯網管理和餐飲資訊化技術應用方面仍有待提高。

  在要求餐飲企業高層管理人員對企業和單店的核心競爭力要素依據重要程度進行排序時,最被重視的核心競爭力要素分別為:企業層面依次是品牌、人才、管理與服務三項;單店層面依次是品牌、出品質量和特色。顯示了企業已經對品牌在市場競爭和企業發展中的重要性有了充分的認知。

  五、營銷與消費者認知

  調查顯示,餐飲企業把在本地媒體尤其是平面媒體上投放廣告作為最為主要的營銷和推廣方式,在渠道建設中,實現與大中型預訂網絡合作的比例並不高,70%的企業僅為10-15%的預定量。

  越來越多的企業開始重視忠誠客戶建設和客戶關係管理,主要通過會員卡、優惠卡方式實現,但是在客戶關係管理方面,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

  調查顯示,消費者使用信用卡消費的人群比例達39%,有預定習慣的消費者比例並不高,平均僅為37%,傳統上籤單消費的消費者比例已經下降至很低。

  六、未來景氣預測

  展望未來,企業對餐飲市場長期向好趨勢不變,餐飲業將繼續快速健康發展,對大眾餐飲、中心廚房、名菜名點成品半成品加工、原輔材料基地建設充滿信心;對會所餐飲、健康餐飲、精細化管理、六t管理走勢樂觀;對企業上市、融資擴張、連鎖經營熱情很高;對品牌提升、餐飲文化發展趨勢表示樂觀。餐飲市場將進入品牌消費時代,餐飲業將以16%的增速繼續對擴大消費、促進就業發揮積極作用。

  二

  在通貨相對緊縮和勞動力供大於求的背景下,餐飲業以其突出的經濟增長拉動力和就業容量受到了廣泛關注,昂然跨入十大熱門行業之列。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和現代化大城市建設步伐的加快,市場空間迅速擴大,投資主體多元化組合的趨勢日益明顯,全市經工商註冊的國有、集體、個私、外資餐飲企業達到了28341戶,以私營和外商投資為主的限上餐飲連鎖企業***年銷售量在200萬元限額以上***發展勢頭尤為強勁,營業收入、網點及從業人員數量同步快速擴張,逐漸成為一支不可小視的經濟力量。近五年來,我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以平均11.4%的速度攀升,而其中餐飲業更以平均26.2%的增幅位居各行業之首,始終保持著高增效基礎上的高增長,並已形成川、粵、徽等八大菜系和名人食饌、家常土菜、街頭小吃與西式快餐相容幷蓄,高中低檔互補共存的繁榮局面。

  與此同時也應當看到,餐飲業儘管增長迅速,但基數不大;店家較多,但大都分散經營,且規模偏小、層次偏低,在目前國內餐飲連鎖十強中,尚無一家;此外,現有名點名師雖然不少,但是經營特色和效應並不明顯,菜式的推陳出新也很不夠。許多餐飲企業重硬體輕軟體、重眼前輕長遠,粗放式管理和重複建設、不良競爭的現象仍然存在,不但與發達地區和國外餐飲企業相比存在不少差距,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行業整體水平的提高和持續發展。

  進一步認識餐飲業的地位、貢獻及其投入少、見效快和就業空間大的特殊優勢,明確餐飲業的現狀和走向,樹立國有、集體、個私、外資一起上的指導思想,支援、鼓勵和引導發揮非國有經濟的重要作用,並加強與旅遊、休閒、娛樂、服務等三產其他行業的相互滲透與聯動,在提高中加快發展我市餐飲業,既有潛在的條件和機遇,又有現實的需要和挑戰。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應從以下幾個方面採取措施:

  一、加強市場趨勢研究,合理制定企業發展戰略

  由於地方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全球經濟一體化程序的加快,餐飲業未來將呈現出如下特點:

  一是居民消費能力的提高和消費觀念的更新,以及複合型家庭減少這一家庭結構的重大改變,使得老百姓外出就餐次數較前大大增加,並從簡單的吃飯衍化成更高層次和多重意義上的社會行為,加上更加頻繁的公務、商務往來和城市人口、流動人口的增多,餐飲業具有非常廣闊的市場舞臺,前景看好。

  二是市場和人才競爭加劇。由於社會投資的增大,行業總的利潤空間降低,以及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外來兵團”的衝擊,餐飲業全方位的市場競爭和新一輪的“洗牌”不可避免。企業兩極分化,一方面低技術的勞動失業將會隨之上升,一方面技術和管理型人才也會越發搶手。

  三是因為消費層次、消費心理的差異和文明程度的提高,市場進一步細分,而且人們將更為講究餐飲服務的標準化、情感化及文化氛圍,講究衛生、營養、環保,注重菜點質量和食品安全,菜餚緊隨輕油、輕鹽、輕糖、輕脂肪、輕調味品的“五輕”國際潮流,有機食品、無汙染食品、鮮活食品走俏。餐飲業應面向普通百姓這一最廣大的消費群體,以家常菜館、小吃一條街、美食廣場等大眾化經營為主,兼顧多樣化、個性化需求,並向“綠色餐飲”的方向邁進,不斷提高綜合服務水平。

  二、加強巨集觀指導,做大餐飲盤子

  根據餐飲業的實際情況,當務之急是:

  一要儘快建立健全行業規則,充分發揮烹飪協會等行業組織的組織、協調與服務作用,認真研究和解決餐飲業前瞻性、方向性問題,嚴格市場準入。參照國外做法,即新開餐館先由行業協會對人口密度、現有餐飲企業數量、服務領域、業態結構和交通環境等進行審查,施工和驗收由建築、消防及衛生部門批准,通過後再到相關部門辦理營業執照,以促進餐飲市場健康發展。

  二要加緊進行戰略性結構調整。以老字號企業和新湧現出來的連鎖餐飲公司為龍頭,以資產或品牌為紐帶,推動跨地區、跨所有制企業間併購與合作,培育和扶植髮展飲服集團,營造規模效應;通過多種途徑,加速中小國有餐飲企業的退出和放開搞活。

  三要結合直營連鎖、特許經營、餐飲超市、餐飲外賣、無店鋪經營等現代化的經營形式,因企制宜,積極發展賓館餐飲、特色餐飲、快餐、送餐、休閒餐飲和家庭廚房工程等,引進先進的管理經驗和管理技術改造傳統餐飲業,提高科技含量。可在蜀王公司承包海爾集團食堂、飲服公司承包炮院和電子工程學院食堂的基礎上,努力開拓符合自身實際和單位後勤改革方向的成功之路。

  四要大力實施精品工程,打響“徽菜牌”。將傳統飲食文化與地域特色、現代科技很好地聯絡起來,豐富和提高民族烹飪藝術,繼承、研究和開發各類名優特色菜餚和地方風味小吃。有條件的企業應爭取通過質量體系認證、各種名菜名點和創新菜認定等活動,抬升其品位和知名度。當前,尤其要加大對現有“中華名小吃”的宣傳力度,並積極總結和積累經驗,加大新原料、新調味、新品種的推廣力度,在地方菜的花色、口感和質量上更進一步,重振徽菜雄風。

  三、加強人力資源建設,提高行業整體素質

  21世紀的餐飲業,關鍵在人才。

  要繼續拓寬渠道、增加門類,建立多層次的培訓教學體系,可藉助現有名店名師優勢,採取以店為校、以師帶徒這一簡便易行的方式,弘揚傳統絕技、創新佳技;可以培養等級師為目標,以條件較好的大中型餐飲企業為實習基地,興辦技校和建立培訓站、培訓中心,進行系統的專業知識和操作技能培訓;也可選送青年業務骨幹,有針對性地參加短期專修班、培訓班,提高單項技術水平。要廣泛開展烹飪技術表演大賽等技術交流和評比活動,推行職業資格證書制度,推進職業技能考核、鑑定工作。此外,還要儘快建立有利於留住和引進人才,特別是職業經理人和職業高階技術人員的有效機制,才能從根本上改變餐飲業經驗型管理、低水平經營的落後狀況。

  >>>點選下頁進入更多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