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人士創業經驗分享

  很多創業成功人士,樂於將他們的創業經驗分享給後來者,這是一種博大的胸懷。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相關文章。

  成功人士的創業經歷

  在13年前,可能沒有幾個人想到他會取得今天的成功。但現在看來,李儒雄是個成功者——他成功地做起了中國最大的軟體流通企業——連邦軟體公司。在不久前的一次創業教育研討會上,李儒雄結合連邦軟體的發展分享了他的十點創業感悟,引起了在座不少創業成功者的共鳴,想必你也會從中獲得一些有益的啟示。

  感悟之一:創業成功最關鍵是創意

  創業成功最關鍵的是創意, 更重要的不在於創意本身有多少美妙和神奇,更在於它在多大程度上的不可複製、市場潛力的大小以及實施計劃的可行性。連邦創業成功的核心是把國外連鎖經營這種成功的商業模式引入到中國軟體銷售業。採用連鎖方式經營軟體流通業是營銷手段的創新。

  感悟之二:創業團隊是成功的基石

  公司管理最忌諱角色衝突。要選擇彼此充分了解的、互補型的創業合作伙伴。連邦創業的團隊一共有5人,商品引進、店面管理、公關及連鎖發展、財務物流、統籌規劃,五大業務分工,團隊成員各司其職。

  悟之三:尚未成熟的市場是創業的契機

  1994年連邦創業時,當時國內計算機總裝機量大約為70萬臺,尚處於起步階段。但發展潛力巨大,計算機每年幾乎以30%的速度成長。但與此發展不相適應的是,除用友財務軟體、金山文書處理系統等外,國內幾乎沒有正版軟體市場,當時既沒有很多人賣正版軟體,也沒有人賣盜版軟體。選擇一個合適的創業切入點,選擇一個非成熟市場,會使創業早日成功的機率大一些。

  感悟之四:創業失敗風險是巨大的

  創業就好比走鋼絲,稍微在哪個地方不小心,就會前功盡棄,甚至有生命危險,控制創業的風險是創業者保全自己的技巧。

  感悟之五:創業者不一定要是全才

  創業者優點明顯,他們往往熱情和有韌性,有知識有勇氣,但往往缺點也很明顯。要麼是懂技術的不懂管理,要麼是在管理經驗上有一手但缺乏技術的前瞻性。但隨著市場上的摸爬滾打,很多創業者慢慢變成了多面手。

  感悟之六:創業需要適宜的文化環境

  創業所需的內部文化環境包括相互信任、核心人物、共同的信念。創業者所需的外部環境如社會對創業者的理解和支援,政府以種種社會資源支援創業者等等。只有適宜的文化環境方可保障創業自由。

  感悟之七:最困難的時候往往是轉機來臨的時候

  連邦最困難的時候是在成立二年半之後,那時註冊資金500萬已花完,陸續貸來的900萬貸款也進入到現金與商品的迴圈轉換之中,如果再虧損下去不太可能再貸到款,後果是不堪設想。但這時市場環境經過前兩年的宣傳和培育開始改善,買正版的人慢慢多了,市場啟動起來了,經營上出現了贏利,以後的故事大家都很清楚了。勝利往往在於再堅持一下。

  感悟之八:創業的機會不能等待論證

  在創業之前就把事業發展的規劃全想明白,經過反覆論證是不現實的,如果全想明白了,可能機會已有人搶先了。創業時的環境往往大多數人不看好,這給少數看好這些業務的人以機會。這時用常規的方法去論證,往往會得出結論說這個業務將會失敗。

  感悟之九:創業是需要一些資源的

  創業需要有創意的想法,但創意不等於創業,創意屬於意識範疇,創業屬於實踐範疇。創業至少需要技術、資金、人才、市場經驗、管理等因素中的二、三項,否則貿然去創業,只有失敗一條路。爭取和利用資源,才能力爭創業成功。

  感悟之十:創業其樂無窮

  假如我現在不經營連邦了,我還是會去選擇創業,回想起來,經營“連邦”的前期,吃的苦很多很多,但創業就如同品茶,有的人只品出了茶的苦,有人卻在苦後嚐到了甜。

  創業不得不看的百位成功人士創業經驗總結

  創業中國總結了上百位創業成功人士的創業經驗分享給大家,幫助有志青年共同奮鬥!

  要樹立長遠的目標

  作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創業者,知道自己最終想要什麼,要達到目標需要經過哪些過程,他們具備長遠眼光,擁有戰略意識。企業發展需要完整的統籌和規劃,因此,作為創業者要有長遠的目標和高度的思維。

  要有成本概念

  作為創業者,每一分錢的支出都會算作是成本,省下來的就是利潤,所以,精打細算是許多老闆的習慣性思維和動作,這是從創業過程中養成的習慣,絕對不是一個“摳”字能概括得了的。

  轉變心態 培養創業意識

  解決心態問題,是創業的第一步。有創業意識的人,要跳出傳統的擇業觀念和思維模式。傳統的擇業觀使人們總是把“寶”押在別人身上;自己所做的一切努力,是想得到別人的認可,進而受到別人的重用,並藉此得到希望得到的利益。而創業的人要有意識地改變這樣的心態,相信自己,認可自己,為自己所用! 例項:我早早就有了創業意識,併為創業長久地積蓄著各種條件。生長在農村的我,像城裡的孩子一樣學寫毛筆字。有人對我說,你學好書法,比別人多會一項本事,將來找工作容易。其實,我心裡想的是日後成為一個企業的領導者,要把字簽得好看一些。我高三就考了駕照,那是1993年,城市裡考駕照的人也不多。又有人對我說,你考了駕照將來給單位的領導當司機也是不錯的工作,我心裡想的是駕駛是一個企業管理者必須掌握的技能。這就是兩種心態的對比。

  高度的市場敏感度

  市場意識聽起來像是空泛的大道理,然而它確實是創業的關鍵。大學校園不應該成為困住大學生的象牙塔,大學生理應分出一部分精力加強對社會的瞭解,主動地分析市場。社會不是為你而造的,要去適應它。與其抱怨社會環境不好,不如換個心態,每一次危機就是一種轉機,每一次變化就意味著機會。對社會的變化始終保持興奮,才是創業的良好心態。大學生不要把精力放在憤世嫉俗上。

  永遠保持激情

  創業路上肯定會荊棘叢生,困難不斷,如果不能長時間的保持激情,也就喪失了鬥志,企業多半可能會夭折。有朋友曾經告訴我,他們創業的時候遇到的困難比想象的要多的多,資金、技術、運營、管理、內部團結等問題層出不窮,好多都是創業前沒想到的。“有好長時間我們幾個哥們身體都吃不消了,但依舊沒有放棄當初的夢想,始終都保持著向前衝的勁頭,兩年之後終於衝出了屬於我們的新天地”,朋友說。

  保持團隊團結

  一個好的創業團隊是支撐創業成功的基石,好的團隊最重要的就是團結。團隊中人數多了,就不免有意見發生分歧的時候,不免有利益糾葛的時候,也不免有人會發生離心,這就需要團隊核心人的激勵、溝通和協調,爭取把所有的心都籠在創業的路上。“財散人聚”,“吃虧是福”,必要的時候需要犧牲委屈自己,維護跟隨團隊的人,這樣多半的人才能心像於創業核心,整個團隊才能團結一致。

  創業貴在堅持

  有個朋友告訴我,他當初創業的時候相當艱難,整個團隊開始有二三十人,但一年以後就少了一半,由於創業資金捉襟見肘,團隊人生活都很拮据,有兩個哥們的女朋友為此還和他們鬧彆扭。除了創業前的資金投入外,整個團隊還向外借了好幾筆錢,但好歹這些兄弟都撐了下來,一直堅持到企業盈利。

  以上便是為大家總結的創業經驗分享,希望它們也能成為你創業的經驗財富。創業維艱,以後還有很多的路要走,相信創業的朋友都能永葆激情,手持長劍在荊棘叢中殺出一條路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