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民成功創業故事

  駕馭命運的舵是奮鬥。不抱有一絲幻想,不放棄一點機會,不停止一日努力,下面這些是小編為大家推薦的幾篇。

  1:七旬大爺種葫蘆作葫蘆畫工藝品

  在紅旗河溝附近一個老小區的七樓,還沒進門就能看到三個繁體字“葫蘆居”,看上去古色古香。開門進來,客廳有如重慶人傳統的堂屋,不同的是,兩側的架子上擺著葫蘆造型的各式工藝品。

  這些工藝品中,有畫了鍾馗、孔聖人、彌勒佛的葫蘆,也有各式造型的茶壺、酒杯,還有重慶特色的罈子、罐子,甚至還有茄子、七星瓢蟲等不拘一格的成品。這些工藝品的上面,無一不是字、畫,透露著主人的獨具匠心。

  在兩排葫蘆工藝品的海洋之中,一個有些謝頂的老人坐在一側,有一種“大工匠”的味道。

  這兩排葫蘆都是他的,幾乎每一個都出自他的手:親手栽種、親手摘下,晾乾後又親手一點點烙出紋理、畫上畫、刻上字、擺出來。這個“葫蘆居”也是他親手打造,每一樣東西都有他的心血。他的名字也與”葫蘆”裡的一個字諧音,他叫盧懷志,今年72歲,這裡是他經營了十年的“祕密基地“。

  兒女都有了各自的家,老伴在大劇院附近幫兒子帶孫孫,原本老盧也準備搬出去,但是他對葫蘆的愛好讓他不得不跟家人“遠“一些。“我的烙鐵、燃料這些,小傢伙一弄就出事,我也‘搞不贏’他,所以這個地方就是我的‘小天地’!”老盧說,他曾把老屋出租八個月,但後來還是決定自己住,這裡平時就他一個人,每週再去兒女家團聚。

  盧懷志老家是墊江的,年輕時他在政府當過祕書,後來還在鄉鎮、農委、絲綢公司等單位工作過,對於觀賞農業等更是熟悉,退休後曾幫一個景區專門做觀賞瓜果,“算是小半個專家“。此外,做絲綢貿易有時候還要出國,在退休前,他“就是個不消停的人”。

  59歲時,單位效益不好破產,一直忙碌的老盧突然成了“閒人”。偶然的機會,老盧在電視上看有人做葫蘆的工藝品,一下子來了興趣。“我是搞觀賞瓜果的,曉得葫蘆的特點,這個東西可以百年不爛,有意思!”沒想到,這一做就是十年。

  “要弄好一件東西,只要你肯用心,就沒有難事!“盧懷志說,自己用烙鐵在葫蘆上刻出紋理,再在上面畫畫題字上色。最開始的時候,他老是烙壞葫蘆,“一烙一個洞,只有熟能生巧,才慢慢用勁自如”。老盧告訴記者,十年間,他烙壞了四五十把烙鐵,現在有數以千計的葫蘆工藝品。

  最開始的時候,老盧的葫蘆全部來源於親自種植的,“跑回墊江老家種,近兩年幹不動了才委託親戚幫我種,給點肥料錢,甚至有些都不收錢。”每年的三月,他播下種子,漸漸長出藤蔓、結出葫蘆,到七月底基本都可收穫,此後還要在陽臺上晾晒至全乾。

  之後,老盧會“因形賜藝”,給出不同的造型、圖案,對於一些破了、殘了的葫蘆,他還會同其他葫蘆組合起來,做成讓人意想不到的造型,例如“胃”、“鴛鴦”、“夜壺”等。

  這麼好的葫蘆,有沒有人想來買呢?對此,老盧表示:“一概不賣,傷感情。這是我的心血,可以送朋友,但怎麼可以用金錢來評價呢?”前不久,老盧還把自己的360件葫蘆工藝品捐給了綦江的“樂天花谷”景區,專門在景區設立了個“葫蘆館”,供遊人觀賞,有文人還為他寫了《葫蘆賦》。

  寫下這篇賦的人叫熊黎明,此前是墊江某高等師範學校的校長,他很喜歡老盧的“葫蘆”,稱讚其“傳承葫蘆文化,載書畫於壺表,流情韻於廳堂”。現在,像熊黎明這樣的“葫蘆道中人”會推薦朋友來老盧家裡飽眼福,老盧每週都要接待兩三撥這樣的朋友,他也樂此不疲。

  2:大學生回鄉創業種多肉植物年入百萬

  出生於***的翁傑是個地道的農家男孩,個頭不高,面板黝黑,一雙眼睛炯炯有神。“我沒有其他優勢,唯一的優點就是能吃苦。”這是翁傑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

  翁傑的出生地是縉雲縣新建鎮丹址村,這是縉雲縣西部的一個小山村,務農收入低,村民多外出謀生。鄉親們為生計四處奔波的情形,暗暗在翁傑心中種下了“為村民們做點什麼”的種子。2012年6月,當時的杭州地鐵集團有限公司向畢業於浙江師範大學線路運輸專業的翁傑伸出了橄欖枝。面對一份專業對口的高薪白領工作,翁傑心中糾結萬分。回農村:四年的專業知識相當於白讀;留在大城市:房子、車子重壓下,最初的夢想何去何從?綜合權衡下,翁傑還是選擇聽從內心的聲音,回到農村創業。

  回到縉雲老家後,翁傑先後經歷了家族企業縉雲縣七彩照明材料有限公司破產,為還外債瘋狂接單鎖具拋光加工的落魄經歷。

  2013年底,五水共治浪潮襲來,由於鎖具拋光加工產生粉塵汙染,翁傑也不得不停下,那時他仍欠賬20多萬。

  第一次創業失敗了,第二次創業又失敗了,還要繼續嗎?

  “工廠倒閉後,我負債30萬元,雖然當時心裡有點慌,但我不後悔,更加堅定了要創業,要翻身,證明給自己也給別人看。”翁傑說。

  翁傑根據家鄉多山、多竹林的特色,開始擺弄各種石製品、竹製品,並在淘寶網上開起了網店。各種新奇的根藝花盆、石頭花盆、竹子花盆等手工花盆一掛到網上,很受愛花人士的喜歡,訂單接二連三飛來。

  在網店賣花盆、花瓶,翁傑常常會拿些花花草草當拍攝道具,多肉植物也在其中。翁傑發現,光顧網店生意的顧客除了購買花盆、花瓶外,還希望連帶多肉植物一起購買。顧客購買花盆後,也大多用來種植多肉植物,而且搭配起來非常好看。2014年春,經過慎重考慮後,負債30萬的翁傑,又向親戚借款10萬元,大膽建起了縉雲縣老翁家庭農場。“當時欠有外債,又摸不清整個行情,只能小心翼翼地推進。”翁傑說。大棚裡種植的多肉植物,搭配石頭、竹製器具,再在植物根部鋪上鋪石、黃金草等,一個創意多肉盆栽躍然眼前,價格也比單買器具多了好幾倍。

  為了學習多肉植物的栽培與管理經驗,翁傑花費2個多月時間走遍了山東、江蘇、安徽、福建、上海、雲南、廣東等10多個省市的多肉種植基地,並且帶了大量種苗回到了縉雲,建起了2個種植大棚。

  品種引進後,就是種植技術的問題了。因為不懂多肉的習性,去年冬天凍死了一批夏天品種的多肉,今年夏天又熱死了一批冬天的多肉。“雖然代價有些慘烈,但通過自己的摸索,積累下來的就是實在的經驗。”翁傑說。如今他已基本掌握了各個多肉品種的習性和種植方法。做出名堂後,他又向銀行貸款80萬元擴大種植規模。現在翁傑的農場面積近30畝,種植大棚20多個,多肉品種600多個。

  “多肉植物又稱多漿植物,由於大多生長在沙漠,長時間吸收不到水分……”提到多肉植物,翁傑說得頭頭是道,並帶著我們在大棚裡逛開了。

  雖說多肉植物比一般的植物易養活,但翁傑還是走了不少彎路。剛開始買的2000多株幼苗,由於對它們的習性不熟悉,很多還沒長成就枯死了。翁傑便在網上遍訪名家,向種植大戶取經。比如,玉露等品種需要陰養,不能晒太陽,他就在大棚外面再加一層黑色的遮陽網;林賽、卡羅拉等品種對土壤透氣性要求很高,他就在配土時多加一些顆粒物……經過不斷學習和實踐,翁傑慢慢摸清了多肉植物的“個性”,有了自己的一套“種植經”。翁傑還專門開通了微信,和朋友們分享養“肉”心得,還不時地“晒”一下自己的“小新寵”。

  對於自己的創業路,翁傑信心滿滿,“萌”感十足的多肉植物擁有大批粉絲。“我也在淘寶上‘試水’,市場反映很好。不到三個月,淘寶上的銷量就做到了三顆皇冠!”翁傑對創業魚***微訊號:cyy2022***介紹說,現在雖是淡季,但還是忙得不可開交。

  “多肉”的銷路完全不是問題,但是缺乏資金流轉卻讓翁傑覺得很棘手。

  縉雲縣就業管理服務處在瞭解到翁傑的的情況後,專門組織人員送政策上門,並且鼓勵其創業。“現在大學生創業,政府給予大力支援,並且給予一定的資金補助。比如:一次性創業補貼、大棚的場地租金等,我們還提供不超過30萬元的小額擔保貸款並且給予全額的貼息。”就業管理服務處負責人介紹說。

  有了政府的鼓勵與支援,翁傑坦言,自己又多了一份信心。“現在創業雖然很苦,但我相信一定可以闖出一片新天地。”

  現在通過不斷學習和研究,翁傑的大棚內培育的多肉植物品種也已越來越多,達到了600多種,價格從幾元錢到幾百元、幾千元不等。“老翁農場”也從起初月銷售2000多元發展到現在日均銷售3000多元,最高的時候可以達到1萬多元的日銷售額,月銷售額達到了10萬元左右,年收入將達到100多萬元。

  “老翁家庭農場”除了種植、並在自家網店銷售多肉植物外,在農場裡也設定了大大的多肉展銷廳。每天周邊趕來購買、進貨的散戶也是絡繹不絕。“老翁家庭農場”不僅成為其他網店的供貨商,同時也成為了周圍部分村民就業的基地。

  在翁傑的農場裡還有一個大大的陶瓷體驗棚。來往的客戶可在陶瓷體驗棚裡動手製作陶瓷花瓶。經過燒製後,翁傑按照顧客的要求,搭配好多肉的品種,將作品寄送給顧客。“將顧客體驗與購物相結合,更能引起互動和增加趣味性。這也只是在初步嘗試階段,根據消費者的反饋,再決定以後的發展方向吧。”翁傑說:“我現在的產品主要銷售方式就是批發和零售,批發客戶主要是浙中南地區的花店和批發市場,零售就遍佈全國各地了。預計今年銷售額有200多萬元。”

  3:西雙版納種香蕉賺錢 年入千萬元

  秋天午後的雲南西雙版納,氣溫仍然有28攝氏度。

  迎著有些炙熱的陽光,乘車從西雙版納自治州首府景洪市中心出發前往普者黑,在高速路上開30公里,從關坪下道後再經過20多公里鄉村公路,便抵達了目的地——一片佔地3000畝的香蕉園。

  剛走進香蕉園,一位身穿天藍色短袖襯衫、淺灰色西褲、棕色休閒皮鞋的年輕人便迎了上來。如果不是一旁的工作人員介紹,記者很難想象,這位85後男生,就是這片香蕉園的主人、雲南西雙版納東廷農業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姜東海。

  “路上沒人暈車吧?”還沒等記者開口,姜東海就詢問起大家。得到記者的“否定”答覆後,姜東海松了一口氣。他笑著解釋說,這一路上彎道太多,曾經有一些遠道而來的朋友在路上被“甩吐”過。

  29歲的姜東海出生在合川農村。2006年讀完高中後,抱著“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的心態,在朋友的介紹下,他帶著僅有的500元錢,獨自一人南下廣東佛山,開始了自己的逐夢之旅。

  在佛山一家小型電器廠,姜東海找到了第一份工作——產品質量管理員,每月薪水不到一千元。憑著踏實肯幹,一年多後他成為部門主管,工資也漲到3000多元。

  加班對姜東海來說是家常便飯,尤其到了銷售旺季,“朝八晚十一”的作息時間不時會出現。

  雖然是電器廠的中幹,但企業有限的發展前景,讓姜東海提不起繼續“往上爬”的興趣。在外漂泊兩年,思鄉的情緒也越發強烈。2007年底,姜東海回到了重慶。

  “香蕉在這邊適合種植,這邊的地也比較寬闊,所以就到這邊來。”姜東海說,當時自己的親戚在西雙版納種植香蕉,2008年初姜東海也來到這裡,開始了二次創業。

  剛到西雙版納的時候,姜東海在自家200畝的香蕉園裡,乾的是“打雜”的工作,除草、施肥樣樣都幹,也沒少碰到面板晒傷、腳被扭傷的事情。一年以後,看著當初的荒山坡變成香蕉林,盤算著每1元的投入變成2.5元的產出,姜東海覺得之前的種種付出都是值得的。

  2010年初,廣西、海南等香蕉主產區大豐收,讓往年不愁銷路的雲南香蕉碰到了“無人問津”的窘境。看著地裡已經掛果的香蕉,姜東海有些犯難,“那時候頭都大了,後來想起家裡有個朋友,他在重慶的盤溪市場批發香蕉,於是我就給他打了個電話。”

  朋友的一個建議,“你可以自己把香蕉拿到盤溪來賣”,讓姜東海動了心。他立即租了一輛卡車,將20多噸香蕉親自運到了重慶盤溪水果批發市場,不到一天的時間便銷售一空。除此之外,姜東海還和不少客商建立了聯絡,產品打開了銷路。

  如今,姜東海的企業在西雙版納當地也是數一數二,種植面積達3000多畝,年進賬3000多萬元。今年4月,姜東海在家鄉合川區的中心地段,修起了一座可以同時接待180桌客人用餐的酒樓。這家酒樓有員工近百人,90%以上是合川當地人,“這麼多年一直很想家,這也是對合川的一點貢獻。”姜東海說。

  
的人還:

1.80後農民創業故事

2.農民自主創業故事

3.80後農村女創業故事

4.農民網上創業故事

5.80後草根農村創業故事-80後草根創業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