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創業勵志典型故事

  創業路上,口水是武器,汗水是代價,淚水是學費!下面是小編分享的,看看那些在農村創業的創業人士,學習他們的方法,感受他們的精神,堅定自己的創業決心。

  一:

  養鴨30年守成“鴨司令”年收900萬

  30年前,舉家從孝感來到江夏,靠借債買來種鴨。從小養鴨戶到帶動周邊16家養殖戶抱團發展,目前每年迴圈養鴨規模達到56萬多隻,年收900餘萬元。

  其間,2003年非典、兩次禽流感,這個曾經的獸醫都一一經歷。“養鴨,守得住的才有出路。”這是“鴨司令”韓全安對他30年養殖事業從小做到大的經驗總結。

  本地鴨子飛往香港

  在江夏五里界唐塗村附近,分佈著上十個水塘、水庫。無一例外地,每片水域上及岸邊,一群群鴨子“嘎嘎”歡叫著拍打著翅膀。

  今年55歲的韓全安,是這些養殖基地的總帶頭人。

  韓全安是孝感人,養鴨之前是一名鄉村獸醫。但是,年輕的他,總覺得這份工作滿足不了他一顆想做事業的野心。

  然而,做什麼?他又一直沒想好。

  直到1984年的一天,他因偶然機會來到江夏五里界。看到當時還稱為武昌縣的這片土地上,水面寬闊,生態良好,職業敏感告訴他:這是個搞養殖的好地方。

  當時,儘管改革開放的春風已起,但江夏本地居民大多還停留在靠種水稻等莊稼以及靠手藝吃飯的思維,搞養殖的沒有一家。

  趁熱打鐵,興奮不已的韓全安跟當地相關部門談好,回老家捲起鋪蓋便來到了江夏。這一來,就是30年。

  啟動資金不足,他向親戚朋友借債買來幾百只蛋鴨種苗,甚至還向銀行貸款完善硬體設施。看到鴨子一天天長大,他的心裡也充滿了期待。

  由於本身是獸醫出身,技術上沒有問題。然而,新的問題出現了,鴨子長大了往哪銷?當時,本地居民對鴨肉並不像現在這樣普及,沒有預想到的情況讓韓全安傻了眼。

  正在他著急之時,在當時的武昌縣外貿局溝通下,深圳一家外貿公司要下了所有的鴨子。

  韓全安的鴨子在家門口市場有限,在外貿公司的運作下,竟飛往香港等地。

  沒了銷售之憂,他放開手腳擴大規模,一年出口鴨子10萬隻左右,他一年便成為了萬元戶。

  帶動16家養殖戶抱團致富

  隨著市場慢慢培育,當地居民對鴨肉的消費需求也開始增長。“武漢這麼多人口,攤到每家一個月一隻鴨子,也是不小的數字。”看準這一點,自1987年,韓全安調整思路開始做內銷。

  發了財的韓全安,開始琢磨更好的發展方式。“我一個人,畢竟能力和精力有限,不如把大家組織到一起,抱團發展。”此時,跟隨效仿他養鴨的養殖戶越來越多,但各家都會碰到這樣那樣的問題:技術、銷路、原材料成本控制都是一門學問。

  於是,他帶動當地16家養殖戶成立了唐塗養鴨協會,在養殖技術方面提供幫助,在銷售上全面負責,甚至連飼料他都負責調運。擔負起五里界乃至周邊梁子湖新華農莊養鴨大戶的加工與銷售業務。如今,養鴨協會養殖基地年迴圈養鴨規模達到56萬多隻。其中肉鴨46萬隻,蛋鴨近10萬隻?,收入達到900多萬元。在協會成員單位中,養殖規模在10萬隻以上有2家,最高年收入達到30多萬元,最少的也有10萬多元。成為湖南、江西等省份批發市場及加工企業的主要供應商,他也被人譽為“鴨司令”。

  其實,在辦養殖場的這些年裡,韓全安也遇到過不少挫折。2003年的非典,人們談禽色變。2008年和去年的禽流感,讓人們更是對禽類唯恐避之不及。很多養殖戶看到市場行情不好,陸續退出,但他卻咬牙堅持下來了。“養鴨,守得住的才有出路。”韓全安淡淡說道。

  二:

  養雞大王陳偉的致富經

  在青山綠水間的翠屏區明威鄉白塔村,家家戶戶因“雞”而富。截至目前,該村成立的留誠養殖專合社,輻射農戶1100餘家,年產綠殼雞蛋2000萬枚,雞苗500萬隻,總產值達5000萬元。而締造這一串數字神話的是被當地村民稱為致富帶頭人的陳偉。?

  返鄉創業當“雞王”

  陳偉是留誠合作社的發起人,養雞逾20年,從50只雞起家。2010年,在外成功創業的陳偉回到家鄉白塔村,看到當地村民幾乎還是採用圈養或是零星放養的傳統模式搞養殖,不僅不成規模,效益也不好。

  陳偉看在眼裡,急在心裡,白塔村守著這麼多山山水水,不充分利用,豈不是白白浪費資源。“那時條件真苦,全是泥巴路面,下雨時全成了泥漿路,裝置和原材料無法運進來,全憑自己肩挑背扛運進來。”陳偉回憶當時搞建設時的場景,感慨萬分。

  在家人的支援下,陳偉根據自己掌握的市場資訊,引進了優質種雞2000餘隻,一場轟轟烈烈的林下養雞就此展開。“為了讓養殖的雞品質好,我採用每畝不超過50只的集中放養模式,不僅能保證雞的餵食,還能保障雞有充足的活動空間。”陳偉指著遠處的水塔對記者說,“專門打了兩口井,這裡的雞平時喝地下水,喂的也是粗糧。”

  在他的精心呵護下,一年下來,林下養殖銷售額高達20萬餘元,無數村民向他投來羨慕的目光。一時間,村民紛紛上門參觀,討技術、學經驗。

  築巢引得“鳳凰”來

  “一人富了不叫富,全村人富了才是富。”看到村民們熱情高漲,陳偉向村民們提出成立專業合作社,將村裡的土雞、綠殼蛋做大做強。此話一出,得到村民的一致認可,紛紛推薦他作為合作社負責人。

  2011年,陳偉註冊的留誠養殖專業合作社很快得到批覆。合作社成立後,他為村民提供雞苗、技術指導,並免費為村民接通自來水,而村民則自己提供場地,白塔村173戶村民加入合作社後,規模逐漸擴大,長寧、宜賓縣、筠連等地很多農戶都加入到了陳偉的養殖隊伍中。

  做雞生意的陳偉發現蛋生意更可觀。於是,他加大推廣綠殼雞蛋力度,如今,成都、重慶等地都有買家訂購他的雞和蛋。陳偉告訴記者,宜賓市正在評選十大畜牧產品,香林綠殼蛋被翠屏區推薦入圍。

  “我們的土雞25元一斤,綠殼蛋2元一枚,效益比普通的雞和蛋要高點。”養殖戶劉宗容說,他們不擔心銷售,這由陳偉負責。

  通過幾年來的發展,合作社的土雞、綠殼蛋引起了外界的關注,一時間前來調研、參觀學習的農業專家、省市相關領導紛至踏來。一批科技專案落地白塔村,種雞場,孵化場,育雛區,化驗室,技術培訓室在這裡拔地而起,為合作社注入強大的科技力量。

  談到今後的發展,陳偉信心滿滿。他想進一步做大做強林下養殖產業,提高林地利用率,增強產品品質,讓市民能吃上放心肉、放心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