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創業之路

  創業,一定要有激情燃燒的歲月的感覺,或者是萬馬奔騰的感覺。看看那些創業路上的故事,感受他們勇於創業的精神,激勵自己的創業鬥志。那麼下面是小編分享的,就隨小編一起去看看吧,希望能夠有所幫助。

  一:

  種七彩椒創業做深加工年營業額2100多萬

  勇敢面對近百萬元貨款泡湯的創業風險,與10多位戰友多年來聚在一起創業打拼,從來沒有分開——“辣椒人”老賀

  創客語錄:

  市場瞬息萬變,不變的是執拗的性格和有擔當的情懷。做一名執著的創業者,執著也是一種任性。——賀志勇

  4月13日,記者來到寧遠縣冷水鎮賀家村,看到村後的荒山都在修路開渠、平整土地,精神不禁為之一振。

  賀志勇穿一身的藍布工裝,開著他那輛一顛就彷彿會散架的吉普車,帶領大家參觀他剛剛開墾出來的冷坪山。這裡的土質,種出來的辣椒又香又辣,種出來的山腳蘿蔔甜得可以當水果吃。去年,賀志勇的寧遠雲泰農業開發有限公司已在該縣發動農戶種植野山椒、七彩椒等各色辣椒近2000畝,仍意猶未盡。

  “村裡的荒山荒地有700多畝,開墾出來承包15年,每年能夠給村裡增加10萬元的收入。”賀志勇告訴記者,他將根據不同土質特點,種植辣椒、小籽花生或果樹,構築他的綠色農莊。

  要重點打造的,是神奇的七彩椒基地。將珍珠椒與四季果嫁接而成的七彩椒,小櫻桃般大小,從掛果到成熟,能變幻出7種顏色,肉質又厚又脆。種得好,一株的產量就達20公斤,價格是普通辣椒的兩倍。去年,賀志勇試探性種了20畝,被當地電視臺一宣傳,縣城裡的人爭先恐後開車來“賞椒”。賀志勇索性請他們自己下地採摘,再教他們如何醃製,一天竟能採摘上千公斤。

  “今年,再加種100畝。”賀志勇說,七彩椒不僅觀賞性好,醃製成的醬汁七彩泡椒也是暢銷產品。

  至此,賀志勇任理事長的寧遠縣合豐野山椒種植專業合作社,種植的辣椒品種達到8種,他成了名副其實的“辣椒王”。而且,合作社農戶種植的辣椒,雲泰公司都會以保底價或市場價回收,再利用他在廣東深耕多年的銷售網路,銷路不愁。

  當然,這裡面利潤最可觀的,就是他深加工而成的“老賀”牌系列醬椒、泡椒製品了,足有15個品種。“一塊錢一斤的辣椒,可以制4瓶辣椒醬,按1瓶5元錢計算,深加工收入就是銷售原材料的20倍。”老賀說,7年前他就發現了這個祕密。

  以貿易見長的老賀,涉足食品深加工,頗費了一番周折。

  2008年,老賀在廣東省佛山市開著雲泰貿易商行,生意做得風生水起。一場國際金融風暴,由商行供應糧油副食品的幾家大工廠,一夜之間倒閉,他的近百萬元貨款全部泡湯。

  面對從全國各地跑來跟隨他一起闖蕩的戰友,老賀打起揹包,和10多位戰友一起來到廣西百色和容縣等地種植野山椒,很快種植面積發展到了4000多畝,“參軍入伍7年,培養了一股不服輸的犟勁。”

  老賀動起了回到家鄉寧遠搞農業深加工的念頭。搞農業深加工,最核心的就是技術,老賀決定自己去學。他先後來到廣東的兩家食品加工企業,當起了保安和搬運工,抓住一切機會向技術員請教。他在外面學,然後電話遙控妻子在老家做試驗,做出來的試驗品,客戶品嚐後個個讚不絕口。短短5個月,他花去了近10萬元的學費。

  去年,“老賀”牌系列醬椒製品,營業額達2100多萬元。老賀今年要做的,就是把家鄉遠近聞名的太平辣椒、冷水山腳蘿蔔等特色農產品拿到北京去申請地理標誌認證,而且,相關綠色認證和有機認證也在申請當中。

  二:

  4位大學生養泥鰍創業,從負債40萬到年賺百萬

  提起大學生創業,不少人會想到電子商務、資訊科技之類的高新產業。然而,在舟山市定海區,浙江海洋學院的4名大學生卻挑中了又髒又累的水產養殖,他們不挑梭子蟹、大黃魚這類“高大上”的海產品,偏偏和灰不溜秋的泥鰍看對了眼。2013年起,從負債40萬元到年收入上百萬元,從最初只想賺份“打工錢”到如今養殖基地擴張到省外,泥鰍遠銷海外……兩年來,4位“泥鰍兄弟”憑著一股韌勁,泥巴里翻出了“大動靜”。

  象牙塔裡“泥腿子”

  寒冬裡的定海區白泉鎮小展社群的泥鰍養殖基地,王小軍、賀龍興、胡秀峰3人正在整修池塘,為來年生產旺季作準備。而賈興魯則在江蘇連雲港的合作養殖基地照看著。

  “泥鰍兄弟”4人,是浙江海洋學院水產養殖專業的同班同學,其中3人2013年畢業,而王小軍繼續讀研究生。畢業之際,他們4人的想法出奇地一致:給人打工不如自己創業。“國家鼓勵大學生創業,我們正好用所學的水產養殖技術,打拼一份自己的事業。”

  創業,不能跟風。在舟山,大黃魚、梭子蟹等海產是百姓最為喜愛的餐桌美食,市場大、銷路好,吸引了眾多水產養殖戶。可王小軍他們偏不願去大碗裡與別人搶食,決定養殖不起眼的泥鰍。“大學期間,我們跟著導師做過泥鰍養殖的課題,對傳統泥鰍養殖存活率低的難題有所突破,這也是我們決勝市場的法寶。”

  土地承包費、裝置投入費、基地改造費……估算下來,創業成本居然高達40萬元之多。“我們幾個都來自農村,家人沒法給我們太多支援。”王小軍說,籌集資金只能靠自己。於是,他們向朋友、親戚一遍遍講述創業方案,努力說服對方,終於湊齊了40萬元。2013年3月,4兄弟在白泉鎮小展社群承包下20畝地,挖塘搭棚,下田當起了“泥腿子”。

  泥鰍兄弟勤創業

  1個大棚、9口苗塘……漸漸地,泥鰍養殖基地雛形初現。隨後,“泥鰍兄弟”又斥資20多萬元,引進個大體肥的優質品種臺灣泥鰍用於繁殖生產。很快,40萬元啟動資金被花得一乾二淨,幾個小夥窮得揭不開鍋。

  這時,胡秀峰提議,在養殖場裡種些蔬菜,自給自足,解決生計問題。種地,對於這些農家娃來說並非難事,塘埂上很快就種滿了西紅柿、大白菜、豌豆等各種蔬菜。想不到的是,不起眼的塘埂竟產量驚人,有大量蔬菜剩餘。於是,他們把蔬菜賣掉,購買更多泥鰍苗。

  那陣子,他們常常凌晨起床,踩著載有幾百斤蔬菜的三輪車,去市場佔位賣菜。“起初,我們都很靦腆,不好意思張嘴叫賣,一天都賣不出多少,可一想到養殖場需要錢,大家都豁出去了,整個菜市場就數我們的吆喝聲高。”王小軍頗為自豪地說,有一晚,他們賺了500多元。

  “通宵賣菜雖然苦,但和養泥鰍遇到的困難相比,根本不值得一提。”因缺乏大規模養殖經驗,養殖泥鰍栽了不少跟頭。對此,王小軍記憶猶新。

  2013年6月,首批泥鰍出塘在即。一天夜晚,養殖場突然停電,為泥鰍塘增氧的一個水泵停止運轉近一個小時   。等巡夜的賀龍興發現異常時,整整一塘泥鰍、近10萬條都死了。這對急需回籠資金的養殖場來說,無異於晴天霹靂。兄弟4人一邊默默吞下苦果,一邊加強夜間值班,輪流巡塘。王小軍戲謔地說:“養泥鰍可不容易,稍有粗心大意,它們就跟你玩命,幾萬條几萬條地死給你看!”

  資金匱乏、經驗欠缺、技術瓶頸……這些一度困擾養殖場發展的難題,並沒有難倒心懷夢想的4個年輕人。“創業哪有一帆風順的,經歷困難是正常的。只要挺過去,我們收穫的不僅僅是養殖場的成功,還有寶貴的人生閱歷。”正是這種以苦為樂的精神,讓“泥鰍兄弟”逐漸走向成功。

  天道酬勤苦為樂

  在前陣子舉行的“創青春”全國大學生創業大賽中,“泥鰍兄弟”的參賽專案“舟山臺島鰍業有限公司創業計劃書”從10萬件作品中脫穎而出,獲得了計劃類農林漁牧方面的金獎。

  小小的泥鰍養殖為何能受到評委青睞?養殖場簡陋的平房內,王小軍端上一碗熱氣騰騰的泥鰍燉豆腐,回答了這個問題。“傳統的土泥鰍,個小肉少,養殖週期長,利潤少;而我們養的臺灣泥鰍,平均一條重2兩,個大肉肥,口感鮮美,更具市場前景。”

  除了引進品種,技術創新是“泥鰍兄弟”獲得成功的又一關鍵。經過6年努力,王小軍等人在浙江海洋學院碩士生導師儲張傑博士的帶領下,突破了泥鰍育苗的關鍵技術——泥鰍幼苗敵害豆娘幼蟲的防控。利用人工育苗技術、開口餌料技術和敵害防控技術等三大核心優勢技術,泥鰍成活率從5%提升到了50%,而繁育成本下降一半多。

  2013年6月,獲得首筆銷售收入3萬元;2014年1月,接到溫嶺客商的第一份大額訂單,並正式註冊成立“舟山臺島鰍業有限公司”;2014年夏季,是養殖場豐收的季節,安徽、重慶、湖北等地的訂單紛至沓來……“泥鰍兄弟”一步一個腳印,夢想的光芒照進了現實,2014年公司銷售額達150萬元,前來洽談合作養殖的客商絡繹不絕。

  “我們打算在這裡建一個實驗室,繼續提高養殖技術。”說到對未來的憧憬,王小軍信心滿滿。新一年,他們既要鞏固原有市場,又要加快建立合作養殖基地,在全國各地推廣他們的苗種和技術。其中,江蘇連雲港的合作基地將繼續拓展韓國、日本等海外市場,讓泥鰍“遊”出國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