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疾人創業回報社會案例

  只要人人都獻出一點愛,世界將會變成美好的人間。許多殘疾人雖然因為身體原因要一直受到他人的照顧,但是隻要他們認真工作生活,也能創業回報社會。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相關文章。

  案例1:雖然我是個殘疾人,但我仍要回報社會

  “我這一生,從我15歲開始掙得價值45元的布鞋製作機器,到現在我49歲,前後給鄉親們投資30萬元,修渠灌溉,資助4個孤兒上學,再到以後帶領更多殘疾人創業,與他們一起發展,一起成功,這都是我願望的實現。”城固縣桔園鎮袁家灣村的袁巨集林面對記者採訪時這樣說。

  袁巨集林三歲時因患小兒麻痺導致雙腿殘疾,1984年那年的城固秋交會,袁巨集林帶著父親買來的修鞋箱子,在街道附近找了個路邊鋪開了攤子,從天剛亮修到天黑,一共修了37雙鞋,掙得3塊7毛錢。之後的三年時間裡,袁巨集林白天修鞋,晚上拆自家電器自學修理。

  “當時學修電器,就是把機器拆了裝,裝了拆,得把一個個零件記清楚,看它們到底起什麼作用。”袁巨集林告訴記者,“我23歲創辦了電器修理部,34歲時又承包了土地種植柑橘、開礦,2007年註冊了木業公司,進行木製品生產。”

  記者問:“在創業路上最難忘的事情是什麼?”

  袁巨集林說:“應該是開礦的時候,得自己去看。山上沒路,得我自己往上爬,爬了5個小時,下山的時候坐在地上,往下滑,下來的時候衣服都爛了。當時我就在想,怎麼殘疾人乾點事兒這麼困難,累得我好幾天起不來。”

  袁巨集林說,自己也曾經失敗過,並且很慘重,愣是讓樂觀的自己,在家悶了3天。“當時漢中黃姜價格高,種子就要一塊多一斤,我就包了100畝土地10年,想著黃姜3年一茬,剛好種3茬。結果,等到3年後,黃姜價格3毛錢一斤。我一看,不行,就去找人退地租錢,人家不給退,後來黃姜也沒挖,挖出來還不夠成本,我就把黃姜也送給了人家。2004年,一個黃姜就讓我損失了50多萬。”

  “失敗之後我就在家待了3天,我就在想我怎麼失敗了?後來總結了,幹事前一定要把市場考察好。三年前的黃姜價格高,是因為黃姜種價格高,那時候種黃姜的風頭正勁,都是把黃姜銷售成種子了,所以價格好。我不抱怨,只怪自己沒有調查市場。”

  後來,袁巨集林憑藉著一部分剩餘的儲蓄,又靠資助撐過了這一關。再經過往後10年的奮鬥,形成了現在擁有固定資產上億元,年創經營產值1.5億元,年創利稅近2000萬元,累計安置農村剩餘勞動力1000餘人***次***,固定安置殘疾人50人***次***的良好局面。

  袁巨集林說:“雖然我是個殘疾人,但我仍要回報社會,幫助其他殘疾人,帶著他們一起創業。我從不拖欠工人工資,總是不到月底就趕緊把工資算出來。我現在已經有4個公司了,在我60歲之前,一定還要再發展幾個公司,形成集團。現在,我在申報建設一個漢中市殘疾人康復中心,把訓練、託養、老年公寓放在一起,讓殘疾人和老年人都能幸福地生活。”

  案例2:殘疾人創業之星 感恩回報社會

  李家彬,男,36歲,肢體殘疾人。2001年,開辦成立蒲江縣鶴山鎮四通家政服務部,承接縣內各大單位及散戶的保潔工作,服務部由最初5人發展到現在60人***其中招用殘疾人22人***,成為全縣殘疾人集中就業示範點,2009年12月被成都市人民政府殘疾人工作委員會授予李家彬成都市第二屆“殘疾人創業之星”榮譽稱號。

  一、漫漫創業路

  李家彬在6歲時因病落下了殘疾,***,初中畢業後因身體原因到處求職無門,曾一度陷入苦悶。後來,經人介紹跟著師傅開始學習裝修,經過3年的學習於1992年開始承接裝修業務,最初困難重重,他克服自己的殘疾身體,積極跑業務、跑聯絡,頂著烈日和寒風,經常累得是筋疲力盡。功夫不負有心人,通過不斷努力,初見成效後於1996年招用了15個工人擴大裝修業務,同時進入家政保潔行業,由於他自己是殘疾人,深知創業之艱辛,在工作中反覆要求員工工作要認真仔細,無論是單位還是家庭保潔都要認真負責,注意細節。由於公司員工認真工作,贏得了單位和眾多家庭的好評,效益全面提高。2001年,李家彬開辦了蒲江縣鶴山鎮四通家政部,由於時機選擇合適,加之四通家政服務部誠信待人、服務到家,幾年來,業務越來越多,規模越來越大。2006年,他在承接縣醫院的保潔業務時,由於服務態度誠懇、工作業務精湛,在同等情況下優先選擇了他,隨後又經人介紹承接了電力公司等幾個大單位的保潔業務,在稅收方面也給了他很大的優惠,這讓他很是感動。在招用工人時,他開始留意有意願從事家政保潔的殘疾人,最初招用了9名殘疾人從事保潔工作,解決了他們就業難的問題,也讓他們家庭經濟收入增加,慢慢的擺脫了貧困。目前,四通家政服務部共招用了22名殘疾人。

  二、感恩回報社會

  李家彬艱苦的創業歷程使他深深地體會到殘疾人就業、創業是一件多麼不易的一件事,深知作為一名殘疾人在社會立足是多麼的困難。在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援下,四通家政服務部經營有道,順利地走了正軌。在李家彬取得事業成功的同時,他沒有忘記那些曾經幫助過他和那些更多的生活困難、就業無門的貧困殘疾人。

  朝陽湖鎮視力殘疾人胡唯***音***,母親早逝,父親年老體弱,自己離異後帶著一個子女,經濟收入甚微,由於身體缺陷缺乏勞力,到處求職無門,成天呆在家中。當李家彬得知其有點木工手藝情況後,親自主動上門,鼓勵其到自己的服務部試用,經過一個月的考驗,成功進入服務部工作,如今,月工資1000餘元,解決了家庭大部分日常開支和子女入學的問題,徹底擺脫了貧困,從困境中走了出來。

  鶴山鎮肢體殘疾人安軍,因患病花去大量醫藥費,李家彬親自上門及時把工資發放到安軍手中,並囑咐其要好好養傷,並承諾自己安軍願在四通家政服務部幹,四通家政服務部的大門就永遠為他開著。安軍一家人深深感受到李家彬的誠意,並一致表示決不辜負李家彬的期望。

  大災無情人有愛。在汶川地震、海地地震期間,李家彬號召服務部員工及家人積極向災區捐款、捐物,奉獻自己的一片愛心,拿出自己的一片真情,雖然全體員工捐款不到1000元,但他代表著四通家政服務部的一片心意,代表著李家彬和殘疾人的一片心意。

  陽光總在風雨後,不經歷風雨怎能見彩虹。這是四通家政服務部李家彬和所有殘疾員工常常掛在嘴邊的話語。我們相信,通過李家彬和所有員工的努力,四通家政服務部將成為一個殘疾人可以停靠的溫暖的港灣,李家彬的感動也將成為全縣更多殘疾人朋友自立、自強的燈塔,為更多的殘疾人朋友指明人生的方向。

  4月13日,同往年一樣,正當何吉發準備把愛心捐款3000餘元捐出的時候,四川衛視、四川四套新聞現場、華西都市報、成都電視臺等多家媒體也趕到麵館,準備把何吉發的光榮事蹟加大宣傳,鼓勵更多的社會人士加入到愛心行動中來。

  案例3:殘疾人大學生賀軍 創業回報社會關愛

  在哈爾濱體育學院食堂的電梯口,往來與此的師生們可以看到這裡擺放著一張桌子,桌子上放著藍莓食品,經營者是殘疾大學生賀軍。

  兩個月前,賀軍的媽媽患了癌症,全校師生以及社會愛心人士的資助幫他們度過了難關。近日,媽媽身體剛剛恢復,他便再次回到母校開始創業。賀軍希望用自己雙手養活自己,照顧媽媽,也希望能夠回報社那些曾經幫助過他們的好心人。

  賀軍7歲時,父母離異,此後他就一直與媽媽相依為命。2004年,在廣州生活時,一次車禍讓18歲的賀軍雙下肢高位截癱。也是從那以後,賀軍在家人的鼓勵下,慢慢地從傷痛的陰影中走出來,開始訓練輪椅冰壺,並於2007年加入國家輪椅冰壺隊。不懈的努力也讓他多次取得了優異的成績,並在2014成為了哈爾濱體育學院的一名大學生。這一切的成績,給了賀軍媽媽無比的安慰。然而,生活剛剛有起色時,賀軍的媽媽卻在2015年7月被查出癌症,這樣的打擊讓賀軍難以接受,終日鬱鬱寡歡。

  當學校的老師、同學和社會上的愛心人士得知了這一情況後,紛紛捐款幫助賀軍一家度過了難關。賀軍剛回到學校,準備歸隊進行集訓。就在此時,一位畢業於哈爾濱體育學院的愛心企業家為賀軍提供了商品,學校也在食堂為賀軍提供了一處免費銷售場地,幫助賀軍創業。

  賀軍告訴記者,今後的目標是好好學習、好好訓練,以更加優異的成績回報曾經幫助過自己和媽媽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