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年女性創業故事

  創業,一定要有激情燃燒的歲月的感覺,或者是萬馬奔騰的感覺。今天小編為大家整理了關於中年女性創業故事的相關文章,希望對讀者有所啟發。

  1:E票網CEO高華:電影票如何做跨界整合的生意?

  如美團網CEO王興所言,網際網路對電影不是顛覆和取代,而是為其服務,與之融合,給電影帶來更多的增值空間。

  在電子電影票對櫃檯電影票已有超越趨勢之時,電影票作為一種高頻剛需應用,基於電影上的網際網路+服務以及整合營銷也有了更多的空間。騰訊科技最近發現,已經成立三年的E票網正式做了一門基於電影票電子售賣、跨界整合交叉營銷的生意。

  E票網CEO高華曾是華友世紀副總裁,作為首批手機無線業務的掘金者,擁有SP和運營商領域的豐富工作經驗,2012年,基於對電影的熱愛,她開始創辦E票網。

  複用使用者多方整合共贏

  同微信電影票、貓眼電影等購票平臺一樣,E票網首先提供使用者的觀影服務,包括購票、訂座、影評等。另一個重頭戲是在“觀影+”上做文章。

  隨著移動網際網路發展,一部電影的網際網路口碑和推廣效應,要遠遠勝於若干輪的地推和電視廣告。高華髮現,在電影製片方向網際網路推廣的重心轉移中,品牌和廣告是很割裂的,電影行業中有很多背靠背的運作模式。

  按照正常的電影營銷邏輯,電影製片方需要宣傳電影,消費者在知曉電影后通過購票平臺或者櫃檯購買電影票觀看電影。隨著移動網際網路應用的發展,越來越多得電影製片方選擇在網際網路或者移動網際網路應用平臺上宣傳電影。於此同時,這些網際網路平臺同樣需要獲取使用者,另一方面,一些消費品牌同樣需要在網際網路平臺上宣傳。

  如果能把這些想要宣傳的品牌方和電影恰當地對接起來,同時將廣告營銷費用不是簡簡單單地變成硬廣告,而是變成使用者的電影票補貼,豈不是幾方共贏?

  這種思考後來變成高華做E票網的產品邏輯。E票網構建了M***電影***—B***品牌***開放平臺,讓合作開放透明。

  以曾經的一個合作案例為例,平臺方是京東,製片方是《觸不可及》,品牌方是一家生態農業企業。在E票網的模式下,使用者在E票網上購票,以較少的代價獲得《觸不可及》電影票、明星簽名等周邊產品,以及生態農業產品,《觸不可及》則獲得京東的大量觀影使用者,贊助生態農業企業獲得了京東平臺上的品牌曝光。如此一來,影片和商家以影票票補的方式贊助活動,達成廣告促銷和品牌曝光。

  高華對騰訊科技表示,平臺方、品牌方、電影製片方和E票網這四方完全可以互相複用使用者進行交叉營銷。電影方和品牌方也獲得了平臺使用者,這形成了一個完整的使用者複用閉環,四方都是受益者。

  不同於其他票務網站的差異化生存

  無論是格瓦拉等票務網站,還是美團貓眼等團購網,以及微信電影票等BAT公司都已經進入了電影領域,且收穫了大量使用者。

  高華認為,這三家代表了三個不同方向,但共同特點是拼自有的渠道規模和使用者規模。電影票作為一種高頻剛需應用,就像滴滴打車和快的打車一樣,可以成為BAT公司獲得使用者的一個方式。

  相對而言,高華看重電影票另外一個作用——本身作為一種精神產品,可以在電影上有很多延伸。

  因為電影的特殊性和普適性,高華認為,和微信電影票等億級使用者的平臺相比,E票網很難把自己侷限於垂直領域應用去獲取使用者,一是垂直領域本身有使用者規模的天花板,二是需要獲得大量的使用者需要資金和時間。

  E票網選擇差異化生存的策略,強調行業整合和合作。通過產品整合,整合大量的網際網路和移動網際網路的平臺渠道,形成規模效應。“與更多大的平臺合作,讓電影和品牌共享線上使用者是一個好的辦法。”高華說。

  據瞭解,在電影發行領域方面, E票網和華誼、博納等六大民營公司都有合作。國外的合作方主要是迪斯尼。E票網除了自身的使用者群,還和BAT、京東、小米、愛奇藝、360、UC、電信運營商、銀行等平臺和機構達成合作,覆蓋的使用者規模上億。目前E票網在全國簽約的影院已經達到800多家,該數字還在不斷擴充套件。

  2:楊溢:投資是陪伴一生的興趣

  做投資,對楊溢來說更像是順水推舟的事情。雖然之前的學習和工作經歷都多在語言和市場方面,但2004年,楊溢開始接觸網際網路業務的策劃、推廣工作,她對網際網路創業的興趣也不斷增強。

  楊溢在日本工作期間,曾協助過百度在日本市場的業務拓展,參與過日本樂天旅遊公司的中國市場戰略諮詢,還參與了一些日資企業在中國市場的推廣。

  2010年,丈夫因工作原因回國,正處於事業上升期的楊溢也毅然結束在日本的工作,隨丈夫回國發展。那時CA創投***CyberAgent Ventures***剛好要在深圳設立分公司,CA是一傢俱有日資背景的公司,楊溢在日本工作期間,參與過一些收購、併購及投資諮詢的工作,對網際網路新事物也擁有強烈興趣,更重要的是她對中國和日本的市場環境都比較熟練,就這樣楊溢順理成章的加入CA創投,開始負責華南創業專案投資及投後管理。

  投資人需要在行業內不斷沉澱

  中國與日本的市場環境截然不同,而投資人的工作與楊溢之前在教育和旅遊行業的從業經歷,無論從工作方式還是邏輯性上都有著極大的區別,但這反而成為她進入投資這一領域最寶貴的經驗。

  早期的風險投資需要投資人在行業內不斷沉澱,一個成熟的投資人更需要對市場保持時刻敏感和極強的商業邏輯。2011年剛剛加入CA創投不久的楊溢就憑藉其敏銳的嗅覺接觸到胡萊遊戲,2011年完成A輪融資,現在估值已經上漲了10倍。此後,她又陸續投出了像房多多、懶人聽書、易直播、2.5次元、必趣旅行等成功專案。

  房多多,當時雖是跟投,卻是楊溢在與很多優秀基金的競爭中,獨立判斷、操作,並最終打動對方的一個專案。在楊溢看來,如何與創業者溝通,贏得對方信任,是進行投資合作的基礎。投資人跟創業者的定位應該是投資人為創業者提供服務和幫助,而非高高在上的甲方。而作為女性投資人,溝通正是她的優勢。這個專案的成功,對於楊溢來說,是一個很大的提升,也是她個人作為投資人的一個里程碑。如今,房多多所建立的網際網路分銷平臺,實現了爆發性的增長,估值已上漲30倍。

  浮躁中保持謹慎

  楊溢坦言,投資人的工作,對自己的做事方式甚至性格都有一些改變。她開始越來越多的試著站在決策者的層面去考慮運營的風險,反覆論證所有投資過程中所面臨的假設性問題。

  當下,由於資本市場的浮躁,導致很多非專業的機構也參與到股權投資,或者沒有經過嚴格盡調,專案也很快能拿到投資,這樣的結果會導致失敗率上升,同樣的專案估值翻倍增長。一家網際網路企業可能創立2、3年就會上市,或者獲得上千萬、上億甚至數十億美元的估值。但在楊溢看來投資者所承擔的是社會助推者的角色,雖然不足以去改變世界,但是資金的推動,確實有助於新的技術和人們生活方式的變革。所以做投資人這麼多年,無論社會環境如何變化,市場上有多少泡沫,楊溢始終堅持謹慎、保守的投資風格。目前風險投資機構這樣的做法還是比較少的。

  網際網路的快速發展使創業變得極為火熱,可在楊溢看來,創業從來不是一件簡單的事,一定要水到渠成,它需要在行業內不斷沉澱,找到使用者的真正需求。畢竟早期投資,專案的不確定性很多,而風險投資的根本還是在風險控制。所以每次在她認準一個領域後,會盡可能的去見所有同一領域的創業團隊,然後找出最適合的團隊。此外,她還會計算在最差的投資回報下,投出的資金是否能保本。雖然近年來,也有像網際網路金融這樣,因為考慮到國內壞賬率太高而錯過最佳時機的領域。但作為投資人楊溢始終堅持不僅要對創業者負責,也要對背後的投資機構負責。

  楊溢說投資無非是看事和看人,這兩點說起來很輕鬆,私下是要付出很大精力去研究的。從看事的角度來說,市場趨勢,大環境都很重要,而要把做同一件事情的團隊全部掃一遍,去研究和分析他們各自的優劣勢,就更不上一件容易的事。對於投資方來說,基金畢竟有退出週期,團隊的打磨和開發需要花費太多時間,這些都是他們不得不計算的。

  投資是興趣愛好,卻未必是最終的工作

  每天都可以接觸到最前端的技術、行業,最新鮮的事物,最優秀的團隊。現在是工作,但已慢慢變成興趣。未來她或許創業,或許做基金和股權眾籌相結合的事情,投資未必是最終的工作,但卻是可以伴隨終身的一件事。

  楊溢是一個對新鮮事物有著極強求知慾的人,她喜歡看電影,因為電影中可以看到很多智慧硬體的發展趨勢,可以發散自己的想象空間。她堅信孫正義的“時間機器”理論,時刻參照國外的最新趨勢,尋求同樣符合中國使用者需求和使用者習慣的產品形式。例如她最近投資的“易直播”,就是一款個性化的移動視訊直播社交軟體。楊溢說,目前在國內更多的是錄播,視訊直播雖然還不流行,但在國外已經有很高估值的公司出現。直播始終是一個讓使用者使用更為方便,時時分享的形式。

  她喜歡年輕的團隊,在她所投資的專案中也不乏90後的創業團隊。在她看來,年輕人擁有最新的思維和動力,也是最有精力的時候。更重要的是很多時候他們更接近目標使用者,更懂使用者需求。所以90後不應該被標籤化,年輕並不代表他們沒有清晰的思維和良好的邏輯。

  其實生活中楊溢對自己兒子的教育也是如此。與很多事業型的女性一樣,忙碌的工作並不會佔據家庭在他們心中的分量,於她而言,八歲的兒子,不僅僅是一個需要媽媽照顧的小孩,而更像一個有著強烈求知慾的朋友。她對於兒子的教育更多的是像朋友一樣的溝通,她會將自己所知道和認識的所有新鮮事物傳遞給孩子,同樣也會將自己工作中遇到的疑問跟孩子分享。楊溢開玩笑的說,她現在正在培養孩子的“財商”。

  3:工藝美術大師曾映雪:每幅瓷畫都是一首詩

  她是福建省唯一的瓷畫工藝美術大師,30年來從事瓷畫藝術如一日;她偏愛蘭花,喜歡將蘭花的樸實素潔和高雅印在瑩潤潔白的德化白瓷上,做陶瓷,是她一生的追求……她就是中國工藝美術協會會員、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曾映雪。

  曾映雪出生於福建省泉州市德化縣潯中鎮。潯中鎮是陶瓷的主產地,歷來享有“瓷鄉”的美譽,成長在這裡的曾映雪,從小深受陶瓷藝人的影響和陶瓷藝術的薰陶,與陶瓷藝術結下了不解之緣。

  1983年,年僅14歲的曾映雪進入德化職業中學讀書,開始了她的陶瓷繪畫之旅。1988年她又到景德鎮陶瓷學院學習深造,使理論水平和繪畫技藝更上一層樓。學成歸來,她成為德化陶瓷職業技術學院的陶瓷繪畫教師。

  德化陶瓷自古就有“世界陶瓷看中國,中國白瓷看德化”的美譽,然而瓷畫卻長時間不為人所關注。早在學生時代接觸瓷畫時,曾映雪就暗下決心要傳承瓷畫藝術。她說:“倘若百分之九十九都在關注德化白瓷,那麼請你留下百分之一給我說說瓷畫。”

  1996年,曾映雪向她所任教的學校申請開辦瓷畫專業。1998年,經教育部批准,德化陶瓷職業技術學校正式開辦陶瓷繪畫專業。從此,陶瓷繪畫正式成為陶瓷裝飾專業的必修課程。“這對於德化陶瓷繪畫來說,是一個全新的起點,對於我來說,也是我一生想要做的事。”曾映雪說。

  作為一名瓷畫專業教師,她經常和學生一起探討陶瓷繪畫的技巧,把自己的經驗分享給學生。二十多年來,曾映雪從不收取學徒的一分學費,就連學徒來畫室作畫所使用的原材料也由她免費提供。

  目前在泉州各地從事陶瓷繪畫工作的人,有80%曾經是曾映雪的學生。畢業後,大部分都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或者是陶瓷小企業。學習陶瓷繪畫的大部分都是女性,拜她為師的徒弟中31人裡女性佔了二十幾個。她最欣慰的是,看到學徒為了這個專業在不懈努力,同時自己的作品也得到了認可。

  過去的30年裡,對曾映雪來說,是一段孤獨而糾結的長途跋涉之旅,“堅持的過程是漫無目的而且心痠痛苦的”。除了白天上課,晚上還要作畫,她曾經連續47個晚上,每個晚上花費4個小時才完成了一幅純工筆畫——西施浣紗圖。在近10年的時間裡,她每個晚上幾乎都是關在房裡作畫,在她居住的那條街,晚上只要看到還有一盞燈亮著,鄰居們就知道一定是曾映雪還在畫畫。

  曾映雪把每幅畫都當作一首詩來對待,花鳥蟲魚、飛禽走獸、山川林木、樓亭人物等,一花一草、一動一靜,線條優美、細膩入微、技巧嫻熟,她總能以小清新的色彩來展現女性情懷。“希望我的作品可以一眼就看出,這是女性的作品”,她說,“作品背後包含的藝術潛質以及意義更為深刻,這樣的作品才會更久遠。”

  “學院派與民間工藝的融合”,是曾映雪對自己作品的定義,她認為瓷畫是“手的藝術,火的歷練”。“做陶瓷是一個頻頻失敗的過程,只能通過一次次嘗試並總結失敗的教訓來克服。”2011年,她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這也是德化縣第一個陶瓷繪畫工作室,後來她又成立了德化縣瓷畫院,真正做到了把瓷畫發揚光大。

  曾映雪的格言是:“愛陶瓷,沒錯的!”未來她將在作品中融入更多時代氣息和藝術新元素,“讓更多的人更清晰地看到我的繪畫風格以及對藝術真誠的態度。”

  
看過的人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