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的創業故事

  想要做成功的創業事業,多看看那些成功人士的故事,感受他們勇於創業的精神,激勵自己的鬥志,從他們的故事中找到成功的方法。下面讓小編來告訴你當代創業故事一,希望能幫到你。

  當代創業故事一

  福州友寶創始人應向陽福布斯創業榜上的85後創業者

  教室裡,學生們都在安靜地聽老師講課。突然,他設定成振動的手機響了起來,他趕忙悄悄俯下身接聽:“韻達快遞,校門口取件。”他噓聲說:“上課呢,取不了。”“那就明天吧。”那頭結束通話了電話。他抬起頭,面對聚攏過來的目光,十分尷尬。

  實驗室裡,他正在程式設計,手機響了,摸過來一聽:“圓通快遞,校門口取件。”他遲疑了一下,還是去了,因為這個件實在急用。可等他從校門口跑回來,思路卻被打亂了,不得不重新再來,這讓他很是懊惱。

  在大學裡就是這樣,網購容易取件難,快遞送貨時間不固定,每次快遞車來了,都是集中在一個地方,要取快遞的都得自己跑去領,如果沒及時領,就得等第二天了。他雖然常讓同學代領,可這依舊是個煩心事,因為他要領的件太多了,平均每個月都在100件左右。原來,這是他的團隊研發新技術用的電子配件,為了節約時間、節省成本,才從網上訂購的。雖然還是一名在校大學生,可這個80後的西安小夥,已經在福建省高新技術創業園開辦了兩家軟體公司。

  他從小就對科技比較痴迷,最喜歡看《十萬個為什麼》和愛迪生等發明家的故事。中學時,他經常看一些商業英雄的傳記,馬雲、馬克·扎克伯格成了他的精神導師,從那時起他就暗下決心:“以後我也要過這種創業的生活,讓自己過得更加精彩。”

  大學期間,他發明的“藍芽防盜器”等5項新技術成功申請了國家專利,多次在福建省和全國各類創業、軟體大賽中獲獎。正是大賽評委對其市場潛力的肯定,堅定了他創業的念頭,使他更加沉浸於創新之中,沒料到收件這樣一個簡單的事情,卻成了每天困擾他的難題。

  後來,他發現為收快遞而發愁的不止他一人,其他人也都感到非常不方便。放暑假回到家,他發現收件同樣是問題,由於他所在的小區物業不負責代領快件,他必須一接到快遞員電話馬上下樓,趕到小區門口取件。有時候碰巧人不在家,那就只能等到第二天。不過,煩惱也給了他靈感,讓他嗅到了商機。他想,能不能設計一種產品為大家取件營造便利。他馬上聯想到超市的儲物櫃,將它接入網路,問題或許能得到緩解,他的想法得到了團隊的一致認可。2012年9月,他和幾位同學共同出資創辦了一家公司,開發物聯網的智慧快遞終端,以解決快遞派送的“最後一公里”難題。

  想起來簡單,做成功卻並非易事。為了蒐集必要的資料,他帶領團隊到快遞公司當快遞員,細心觀察和記錄著所在區域每天的快遞收派件量、滯留量、不同體積快件的比例等情報,同時還要到社群、企事業單位調查市場需求。白天奔忙,晚上還要和團隊掀起頭腦風暴,苦思冥想設計技術方案。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歷時6個月的研發,一套“智慧便民寄存繳費系統”誕生了。這一智慧快遞終端是一種聯網的儲物櫃,快遞員將快件送達指定地點後,只需將其存入儲物櫃,系統便自動為使用者傳送一條簡訊,包括取件地址和密碼,使用者在方便的時間到達該終端前輸入密碼即可取出快件。

  2012年11月底,他為這項專利技術申請了國家專利。2013年3月,他的第一個智慧快遞終端試點落戶在福建省交通運輸廳,之後便得到了不少社群、企事業單位和快遞公司的廣泛認同。目前,他們已簽訂了幾百萬元的訂貨合同,每天來自全國的電話諮詢達二三十個。對於未來的發展,他樂觀估計,如果專案運轉順利,3年後,智慧快遞終端將能為公司帶來20億元左右的年收入。

  雖然這還只是一個前景誘人的藍圖,但他卻已經被列入了《福布斯》中文版2013年“中國30位30歲以下創業者”名單,理由是:這些已經表現出技術、產品和商業模式創新能力的青年,他已經具備很強的創業能力和顛覆潛力。他就是25歲的應向陽,福建師範大學教育學院教育技術專業2009級學生,福州友寶電子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兼CEO。

  當代創業故事二

  80後3D列印創業故事,風投在國內3D列印的首筆投資專案

  這個80後小夥叫賀琦,一個自稱創業界“純屌絲”的青年創業者。

  創業兩年,他獲得樂博投資創始人、中國青年天使會會長楊寧500萬元的風投,他和合夥人楊成也成了楊寧的徒弟。

  投資界人士都知道,這是風投機構2014年在國內3D列印領域的首筆投資。

  一起來看這個自稱屌絲的80後小夥3D列印的創業故事

  撕掉工作簽證回國創業

  1米82的高個,尚未脫去稚氣的臉蛋,這是賀琦給記者的第一印象。殊不知,在被人認為高階大氣上檔次的3D行業,他已經摸爬滾打兩年有餘。

  “什麼工作簽證,什麼綠卡,我們都不要了,回國!做我們喜歡做的事情。”2007年回國前,賀琦和4名室友趴在就讀的加拿大某大學17樓宿舍陽臺上,將工作簽證撕得粉碎。

  “他們是不是瘋了?”朋友笑他,在那時,不少人可是想盡辦法移民加拿大,想享受那裡的高福利政策。

  “我不想被現實束縛,總得拼一下,創造自己喜歡的生活。”賀琦說。

  回國後,在家還沒待夠一天,賀琦就被母親“逮”去父親的公司,當了一名包裝工。隨後,他一步步進入公司的核心部門事業部。“現在的公司管理有很大一部分是從父親公司的事業部學起的。”在父親公司三年,賀琦所在的事業部將銷售額做到了1000多萬元,佔整個公司產值的三分之一。

  然而,陳舊的經營模式,讓不滿於現狀的賀琦抓狂,“不能簡單地做外貿,應該有自己的品牌。”2010年,在公司的經營思路上,賀琦與父親第一次產生了衝突。

  “那時,天貓商城剛起步,我認為這是公司打品牌的最好時機,我家每年有400~500個新款式,隨便挑一點到天貓上去賣,慢慢會有自己的品牌……”他將自己的商業計劃書擺在父親面前,沒料到被全盤否定。

  在他父親看來,做天貓不僅需要庫存,還需要運營團隊,就現狀而言,一年有3000多萬元賺,沒必要分出精力去做經營之外的事。

  2013年,賀琦結婚了。他本可以過得舒坦、暢快。可就在這一年,他出人意料地辭職,創業!

  賀琦說,他骨子裡不是一隻“乖乖鳥”,而是展翅高飛的雄鷹。

  2012年春節,他和父親做了一次深入交談,並將兩份商業計劃書擺在父親面前,一份是單晶銅專案,一份是3D列印專案。

  這兩個專案,賀琦在加拿大求學期間就接觸過,其中,他的光纖鐳射器還申請過國家“3315”計劃。

  因為單晶銅投資高、風險大,他最後選擇了3D列印專案。

  結婚禮金做啟動資金

  賀琦沒有向父親要一分錢,帶著激情開始了他的創業之旅。

  他將結婚時所收的禮金和妻子的嫁妝全部拿出,湊了100萬元,註冊了公司———寧波喬克兄弟電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喬克兄弟***。

  他的第一個合作伙伴是西安交大的幾位博士。“他們做研發,產品由西安交大生產,雙方品牌共享。”賀琦說,當初的合作形式是純哥們合作。

  2013年年底,因為利益分割問題,雙方停止了合作,賀琦的第一次創業歷程戛然而止。他帶著團隊開始另外尋找合作伙伴。

  在朋友的介紹下,賀琦遇到了如今的合夥人楊成———萬里學院的畢業生,他同樣對3D列印充滿了熱情。

  “那時,我在代理杭州一家3D列印公司的銷售業務,只要我們有需要,琦哥一定幫。”楊成說,賀琦直率的性格讓他很欣賞。

  2014年年初,楊成索性關掉了自己的公司,全身心地投入到喬克兄弟中來。

  “公司組建初期,我們的團隊10人就擠在幾十平方米的辦公室內。”如今,在鄞州商會喬克兄弟辦公室已經拓展到100多平方米,他們還在一樓租了一個房間作為裝置展示區。

  3D列印進軍珠寶首飾領域

  “中國的3D列印很火熱,但找不到一個出路。3D列印什麼都能做,卻又什麼都做不了。”楊成說,就目前而言,低附加值的產業不適合3D列印,只有高附加值的產業才能支撐起市場。

  他們選擇了珠寶這一高附加值、高利潤的行業。

  因為,珠寶行業的製作方式仍沿用了失蠟鑄造***失蠟鑄造需要手工雕蠟模進行倒模鑄造***,可失蠟鑄造法效率低、成本高、工藝複雜。一個普通雕刻師月薪至少6000元,一個雕刻部門需要3~5個雕刻師,光人工成本就需要十幾萬元,而完成一個蠟塊雕版需要5個小時以上。

  “我們用3D列印兩個小時能做7~8個雕版,而一臺機器只需要8萬元。”

  將產品賣入珠寶門店,打造門店、設計師、工廠三方合作的平臺,真正做到珠寶首飾私人定製。

  賀琦估計,這一產值將達上億元。

  在大賽中與楊寧結下師徒之情

  去年下半年,在寧波市大學生創業大賽決賽上,喬克兄弟受到了樂博投資創始人、中國青年天使會會長楊寧的關注。

  賀琦清楚地記得,當天,他們將裝置擺在大賽門口的過道上,一個青年男士在他們的攤位前轉了又轉,當時他們並不知道對方是投資圈內的知名人士楊寧,只是互相留了號碼。

  沒想到,幾天後,楊寧和他的合夥人竟然神祕地出現在喬克兄弟的會議室內。“我正在開會,沒想到他竟會親自到我們這樣的小公司來考察。”

  “他根本沒與我們聊專案,而是聊團隊管理,為人處事各方面。”賀琦說。

  不久,楊寧決定向喬克兄弟投入500萬元,並收了賀琦和楊成為徒弟,還為喬克兄弟提供了專司國際事務的律師。

  今年,楊寧還將推薦喬克兄弟參加CES***北美消費電子展,全球最大的電子展之一***,介紹雷軍等業界精英與他們認識。

  大學生創業大賽後,喬克兄弟的銷量增了三四倍,但賀琦和他的團隊並不滿足於此,他們開始向珠寶細分市場進軍,用一種新模式顛覆傳統產業。

  此外,他們還與杭州某掃描公司合作,進軍利潤更高的齒科,用3D列印改變齒科的傳統商業模式。

  楊寧在各個場合不止一次說過:“3D打印出現後,我與很多公司有過密切交流。喬克兄弟所做的跟大部分公司不同,他們專注於利用3D列印去改變現有的產業結構,並以此來創造更多的可能,他們的企業文化也有很強的凝聚力,我們有非常大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