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農村發展農業創業史

  創業就是賺錢,人要有夢想,需要敢闖敢幹。這是很多年輕創業者的內心寫照。看看那些回鄉創業的故事,感受他們勇於創業的精神,激勵自己的鬥志,從他們的故事中找到成功的方法。那麼下面就讓小編分享一些關於的內容,希望能夠有所幫助。

  一

  “80後”留法海歸用“阿甘精神”種菜 ?

  跟著植物生長的節奏慢下來

  今年冬天北京最冷的一天,王冕穿著大衣、揣著手快步走在農場的小路上,路旁是早已結了冰的湖面,他回頭向勉強跟上的《青年參考》記者喊著,以後打算在裡面養魚,聲音很快被瑟瑟寒風吞沒。

  滴水成冰的天氣裡,獨自矗立在園子裡的洗手間早已被凍上,但一鑽進王冕的“目的地”——廚房,一股熱浪撲面襲來。請來做飯的阿姨煮好了麵條炸好了醬,三四個小夥子在熱氣騰騰的鍋灶旁端著碗吃得飛快,根本不需要在逼仄的屋子裡多添幾把椅子。

  有厚棉被遮擋和陽光直射的蔬菜大棚成了白天唯一溫暖的地方,下午王冕就坐在裡面和記者侃了兩個多小時大山。自然樂章的員工坐在一旁喝水、聽音樂、看書,分外愜意。

  種菜需要的時間實在不多,幾個年輕人一起住在園區隔壁的小木屋裡,一起洗菜做飯,再花三四個小時天南海北地聊天,在習慣了浮躁和快節奏的北京竟顯得有些奢侈。用王冕的話說,這樣悠閒自在的生活就像是“跟著植物的節奏慢下來”。

  從小王冕就患有一種目前無法治癒的疾病,精力不是特別充沛,下午只有一兩個小時可以處理事務,他甚至可能不分時間、場合地睡著。以前朝九晚五地上班,每天得花兩三個小時在路上,還要看微信、打電話,讓他有些力不從心,如今的慢節奏生活簡直像為他量身打造的。

  而在負責客戶關係的魏旭珂眼中,這位說話慢條斯理、笑起來熱情單純的老闆,能力強、思路清晰、看問題獨到,“很有人格魅力”,還是個就算不講理也讓人無從辯駁的“腦洞大開型”人才。

  魏旭珂辭去醫療器械行業不錯的工作去種菜,家人自然不同意,覺得他“自討苦吃,從安逸穩定跳進了水深火熱”。但這個“90後”男孩的理由是“想認真做點事”,這大概是諸多創業青年的共同想法。這家創業公司的員工不多,個個算得上是高學歷精英,但到目前為止沒有人拿一分錢工資。

  “王總是個有想法的人,大方向把握得準,我們信任他的能力。”魏旭珂告訴《青年參考》,“下一個風口應該是農業,會有起色的。”

  “別給我扣上‘海歸’帽子”

  1981年出生的王冕是地地道道的老北京。2004年從大連理工大學畢業後,這個沒事喜歡思考的工科生“無聊”之餘,打算去國外“拿個文憑,拓寬視野”。這一走就是6年。

  在法國求學的3年半時間裡,“沒錢”二字幾乎是王冕生活的主旋律。為了償還政府和銀行的學生貸款、支付生活費用,他每天除了學習就是打工,在餐館刷碗、切菜、配冷鮮、做甜點,在農場摘桃摘杏、收割薰衣草,在火車站掃廁所,在地鐵站發報紙,還開車去布魯塞爾、科隆等大城市幫國內人代購LV包。只要符合自己的道德標準,他“什麼都幹”。

  幸運的是,法國是個價值標準多元的很包容的國家,窮學生坐公交車逃票,司機總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甚至會在有人檢票時打開後門方便他們逃跑。這讓王冕意識到,不是每個人都要照搬同樣的行為體系。

  “苦不苦,只是自己的內心感受。”王冕向《青年參考》記者回憶道,“在那個階段,我能夠平靜地生活,過自己認可的、有價值的生活。”

  畢業後,這個出國時抱著“給父母和自己多一種選擇”想法的男孩留在了法國拼搏。一開始,他只能租高層建築裡的便宜鋪位,10平方米空間裡的3張上下鋪住了5個人,室友多是世界各地懷揣“歐洲夢”的偷渡客,人人有自己的故事。

  還清貸款後,拿到了兩個經濟類碩士學位的王冕,順利獲得了中國進出口銀行巴黎代表處的工作,但單調的日子讓他厭倦。當初的目標已然實現,法國社會環境太沉悶,個人成長遇到天花板,都是他想要離開的理由。王冕本來有機會移民去加拿大結婚,但那個地方不適合父母,也沒有太大發揮空間。

  就這樣,6年來沒回過一次國的王冕出人意料地回到了北京。半個月後,本來打算去東南亞旅行半年的他有了工作機會,於是順理成章地加入了房地產公司“陽光100”。

  剛回國時,因為中文表達能力差、語速慢,王冕著實經歷了一段時間的融入過程。但一提“海歸”,他就急著劃清界限,“別給我扣帽子”。

  王冕不覺得自己是典型的“海歸”,也沒有加入什麼協會,因為“生活圈子和娛樂方式都不一樣”。在他看來,“海歸”並沒有區別於其他群體的特質或共性,反而是家境差別明顯,“富二代”、“官二代”、“草根”的家庭烙印一眼便知。

  2012年,在“陽光100”工作兩年後,對現有利益分配體系不滿的王冕決定結束盲目的奔波,做一番“能體現自己價值”的事業。很快,能“滿足自己和朋友對乾淨蔬菜需求”的農業進入了他的視野。

  “阿甘種菜”,要的是執著單純、目標明確

  剛開始辭職創業時,對農業幾乎一竅不通的王冕之所以選擇“當農民”,有一大半原因是農業“門檻低”、競爭小,沒多少資本的“草根”也可以進來。一頭扎進農村後,他才意識到,看起來的低門檻其實是因為“門內門外一個樣,四面透風,屋頂漏雨”,這一腳踏下去,“深及脖子,差點兒滅頂”。

  在昌平種有機草莓的一年半里,王冕大致找到了方向和出路,但沒有資金施展自己的想法,甚至沒少被狡黠的當地農民忽悠。當時的女友跟著他住在3間屋子的農家小院裡,生活條件苦得一塌糊塗,到冬天沒有取暖設施,洗澡時冷得直打哆嗦。

  創業的路從來都不好走。幾十萬元的積蓄砸進去後,王冕意識到自己“沒能力管那麼大”。2013年,他搬到了離市區更近、租金更高的酒仙橋附近。為了節省成本,他辭掉了所有工人,動員父母跟他一起種草莓,一家三口就住在大棚旁的簡陋工具房裡。同齡朋友們按部就班地過上了有車有房、結婚生子的安穩日子時,忙著“折騰”的王冕卻跟女友和平分手。

  好在“沒什麼事情會放在心裡”的性格使然,王冕是那種天生不會發愁的人,遇到再大的坎兒也吃得飽睡得香。雖然曾遇到嚴重的資金流問題,但他總覺得自己“還沒真正碰到挑戰”。

  回想起來,留學生涯對王冕最大的影響,在於跨越層級的交流。“外國人很簡單,學生更是有很多平等交流的機會,接觸到形形色色的人——黑社會、地痞流氓、聯合國高官、學生、白領。”他告訴《青年參考》記者,這樣的經歷讓他對人性和社會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創業與之相似的,也是打破本來的圈子。從田間地頭最普通的農民、技術最前沿的牛人專家,再到創業圈、金融圈甚至藝術圈的朋友,王冕很快擁有了自己相對成熟的“圈子”。

  反覆諮詢專家、閱讀國外資料、進行對比實驗後,一開始摸著石頭過河的王冕,將方向鎖定在了他看來最有潛力的生物防治上面,並申請了多項專利,擁有了自己的核心技術。到後來找到了志同道合的創業夥伴李海軍、在何各莊租下了200畝的農場並逐漸被媒體關注後,他心裡越發踏實篤定。

  在一篇自述的文章裡,多少有點“文青範兒”的王冕用“阿甘種菜”來形容自己。“我做的事需要執著、單純、目標明確,不一定很難,但需要付出很多。”他告訴《青年參考》,“我想得很清楚,比絕大多數人成熟。”

  情懷和利益不衝突

  3個月前,自然樂章開始賺錢了。滿心感慨的王冕知道,自己的運氣不錯。農業盈利週期長,但空間無限大,足以改變世界。

  魏旭珂向《青年參考》記者介紹道,公司園區200多畝,棚內七八十畝是有效種植面積,63種蔬菜的產量大約可以供應300~400個使用者,目前的會員有100人左右。由於產量低、損耗大、科研和物流成本高,儘管每斤蔬菜售價高達35元,但自然樂章的實際利潤其實不高。

  “重視健康、有消費能力、有孕婦小孩的家庭是主要客戶。”魏旭珂相信公司未來一定會越來越好,“環境汙染嚴重,潛在危害多,很多人願意為健康投入。”自然樂章過去沒怎麼宣傳,全靠粉絲口口相傳,近來也開始玩營銷,運營公眾號、去學校進行科普、邀請粉絲參加農藥殘留鑑定活動。

  用魏旭珂自己的話說,他是個“有情懷的人”。王冕則認為利益和情懷並不衝突,“大的情懷可以有利益空間,也只有有利可圖的事才能讓情懷實現”,足夠的利潤才能刺激生產者做得更好。

  在王冕看來,農業很難實現o2o的商業模式。一些知名農產品交易平臺雖然有了口碑,但若無法壓低成本、提高效率,就很難發展。還有一些難以把控產品品質、利潤空間太小。

  此外,王冕認為在中國種糧成本太高,泰國、澳大利亞等地的農業生產成本遠低於中國,牛肉、小麥、奶粉等國外大宗產品品質更好,價格還比國內便宜30%。一旦沒有進口配額進行糧食保護,本土農產品幾乎沒什麼競爭力。相比之下,不方便儲運的蔬菜、鮮花等的價格不會有太大波動,這也是他努力的方向。

  “過去的第一產業太低調了。網際網路泡沫褪去,實體經濟將迎來上升期,包括農業在內的擁有能保值、增值固定資產的企業,會受到資金的瘋狂追捧。”他告訴《青年參考》,“但熬過農業寒冬、看到黎明曙光還很遠。等待市場成熟,農業生產實現規模化、現代化、標準化,不是三五年內可以做到的。”

  二

  邵陽黃鱔養殖第一人的黃鱔養殖致富經

  邵陽縣:特色養殖 梅子院鱔魚生態養殖

  在邵陽縣塘渡口鎮梅子院村有一個天子湖生態水魚養殖合作社,那裡養殖的可不是一般的水產魚,而是有著水中蛟龍之稱的黃鱔,合作社的負責人張紅桃,用了兩年的時間,成為邵陽縣黃鱔特色養殖成功的第一人。

  眼前這位正在打電話的男士叫張紅桃,他就是生態鱔魚養殖基地的負責人,當我們來到基地時,他正在和漣源市的一家鰱魚養殖基地互通電話,這鱔魚養殖和鰱魚又有什麼關係,通過交談,張紅桃告訴小編,這鰱魚是用來餵養黃鱔的,這讓小編我是大惑不解。正說著的時候一輛水產運輸車駛進了養殖場。

  張紅桃告訴小編,買的這些鰱魚全都是用來餵食黃鱔的,為了保鮮,過稱之後一筐筐鰱魚被立馬裝進了大冰櫃。

  話說這黃鱔為熱帶及暖溫帶魚類,營底棲生活的魚類,適應能力強,在河道、湖泊、溝渠及稻田中都能生存。日間喜在多腐植質淤泥中鑽洞或在堤岸有水的石隙中穴居,白天很少活動,夜間出穴覓食。張紅桃的養殖場採用的是網箱養殖,這種養殖方式具有投資較小、方便在魚塘開展黃鱔養殖、規模可大可小、操作管理比較簡便、水溫容易控制、養殖成活率高等優點。

  製作網箱所選用的材料一般為聚乙烯網布,網箱一般製作成長方形或正方形底面積以不大於20平方米為宜,張紅桃的網箱每個都在6平方米,箱體深度為?1.2-1.5米。網箱上緣四周翻卷同時縫入小指粗的尼龍繩和留出繩頭便於捆綁到木樁或支架上。塘水位不深可打樁安放固定式網箱,水位較深的塘安放浮式網箱。靜水池塘設立網箱總面積不超過池塘總面積的30%,有流動水的池塘其網箱面積可達池塘總面積的50%。這麼高規格的養殖技術,張紅桃又是如何掌握的了?

  理論指導實踐是創業成功的首要因素

  張紅桃告訴小編,創業初期,他花了八萬塊錢,從2013年6月到10月,聘請了一位專業養殖黃鱔的師傅到基地手把手指導,另外還特意跑到南京、上海等專業研究所,請教專家、教授作理論指導。有了充分的理論知識,張紅桃便開始摸索著幹了起來。

  張紅桃講述,目前國內黃鱔養殖一直都沒有攻克人工繁殖的瓶頸,購買的魚苗也都是野生苗,野生黃鱔都是吃活食,要想人工養殖必須要進行馴化。馴化第一階段,張紅桃選用鮮活紅蚯蚓餵食,這是黃鱔的最愛,第二階段則用蚯蚓配著魚漿餵食,第三階段則脫離蚯蚓,用魚漿配合專用飼料餵食,而且餵食的時候要定時、定點、定量,培養黃鱔攝食的條件反射,另外還要馴養黃鱔的進食規律,野生的黃鱔一般選擇幾天進食一次,所以長勢比較慢,而人工養殖的黃鱔則要增加進食頻率,這樣長勢會相對快一些。在管理方面,主要是養護好水,定期對水體進行消毒和更換,避免病蟲害的發生。說到當初為什麼會想到養殖黃鱔,張紅桃還是經過了一番深思熟慮。

  “第一黃鱔養殖對水質的要求比較高,像我們梅子院這個地方坐落在夫夷河畔,水資源比較好,比較豐富;第二這個產業對勞動力要求不高,半勞力、甚至?50歲左右的婦女,只要身體健康的都能夠完成各項養殖工作;第三技術難度和日常管理不是很高,而且國內有很多成功的案例可以借鑑;第四效益可觀,形成規模之後,銷售不愁?”。

  成立合作社 帶領村民共同致富

  目前,張紅桃的20畝水塘共有網箱400多個,從6月放苗,餵養至10月份停食,之後就可以根據市場行情進行出售,按照去年年前28元一斤的市場價格,每個網箱可產生800至1000元的純利潤。創業第一年張紅桃就嚐到了甜頭。

  張紅桃說:“黃鱔養殖形成規模以後,銷售不愁,我去年第一年養殖的時候,到快過年的時候,親朋好友都非常擔心這個黃鱔能不能銷售出去,開始我自己也有壓力,也擔心,但是跟那些黃鱔銷售商一聯絡,?談好價格他們自己帶著車子到我基地來,不論大小全部拉走,而且價格還非常可觀。”

  張紅桃講述,養殖好黃鱔非常重要,但把握好市場行情同樣重要,去年年前的時候,銷售商到基地來不論大小統一收購的價格是在27、28元每斤,沒想到年後的市場批發價格上漲到43元每斤,這眼睜睜的少賺了十多元一斤。

  “從一開始我們就想,一個產業要適合自己搞,也同時能夠帶動老百姓一起發家致富,帶動那些有創業想法的人,一起致富奔小康”。黃鱔養殖,張紅桃走在了前頭,並通過自己的勤奮和努力取得了成功,但是他最大的心願是希望帶動更多的人加入到這個產業,帶領老百姓共同致富,所以他成立了合作社,一個產業只有做大、做強才能形成市場競爭力,賺取更多的財富。

  >>>點選下頁進入更多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