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器收藏入門基礎知識

  現在有很多藏友都有收藏瓷器,那麼大家知道瓷器收藏的基礎知識嗎?下面是小編精心為你整理的,一起來看看。

  

  瓷器與其他收藏品有所不同,它相對來說比較易碎,所以完整的瓷器在市場上的價格就會表現的相對突出。一般來說,決定瓷器價值的因素有以下幾種:首先得看,瓷器的年代,如果瓷器的年代比較久遠,且儲存的完整度很高,那麼,這個瓷器的市場價格就會很高。其次就是,瓷器的做工,做工越精緻,藝術性越高,那麼瓷器的價格也就越高,當然,這是在除去歷史影響後的第二位決定因素。也就是說,即使這個瓷器的做工有多精緻,它的年份距今很近,那麼它的市場價格也不會超過歷史悠久的瓷器。第三點就是稀缺度,一個瓷器在當今世上的現存度很低的話,根據物以稀為貴的規律可以知道這種瓷器的市場價格也很高。其實瓷器的稀缺度往往和瓷器的年代感有一定的關係,歷史越悠久的東西往往現存度很低。在購買瓷器收藏時,與其他藏品一樣要注意兩個基本的要點,即購買的瓷器的真偽性以及購買瓷器後的保養工作。

  想要判斷瓷器的真偽性,就得了解瓷器有關的知識,這個知識分為理論知識和實踐知識兩種。理論知識可以自己多去看一些介紹瓷器的書,或者像專業人士、行業精英之類的人尋求經驗;至於實踐知識,就是多聽,多看,多實踐。可以多去古玩市場看一看各種不同的瓷器,也可以去一些專家或者有經驗者那裡看看真瓷,再去和古玩市場的瓷器進行對比。這些知識都是一點一點循序漸進的學習到的。

  至於如何保養買到的真瓷器就更得用心,瓷器是易碎品,在平時的運輸或者收藏時要注意防擠壓或碰撞。同時也不可將瓷器放在靠近油汙或者較為潮溼的地方,這些對於瓷器的保養都非常不利。

  瓷器收藏方法

  五彩瓷器成熟於明代,是由諸多因素決定的,可謂天時、地利、人和所促成的必然結果。“天時”是指明代全國幾大著名的瓷窯,均出現衰落的趨勢,儘管還有不少地區在生產各類陶瓷,但無論從產品的質量還是數量以及產品的多樣性方面,均無法和景德鎮燒造的青花瓷、釉裡紅瓷及釉上彩繪瓷媲美。如浙江龍泉窯仍繼續燒造青瓷,磁州窯的白地黑花器雖然仍為人們所鍾愛,但在陶瓷的胎釉和製作工藝方面卻無法和景德鎮的瓷器相抗衡。至明代中期,景德鎮的瓷器幾乎佔據了當時全國的大多數市場。大量的需求,極大地刺激了景德鎮陶瓷製造業的快速發展和規模的擴大。景德鎮成為“天下窯器所聚”的繁榮的瓷器生產中心。宋應星在《天工開物》中記載:“合併數郡,不敵江西饒郡產……若夫中華四裔,馳名獵取者,皆饒郡浮樑景德鎮之產也。”當時景德鎮瓷窯遍地,一派生機。明萬曆時王世懋在《二酉委譚》中記錄了景德鎮當時的繁榮景象,“萬杵之聲殷地,火光炸天,夜令人不能寢。戲呼之曰四時雷電鎮”。

  金代五彩瓷器的確定,是學術界對近十幾年在考古發掘以及海外陸續發現的金代釉上五彩瓷研究的結果。特別是金代定窯的釉上紅彩和磁州窯系統的釉上加彩,可以斷定是釉上彩的原始階段,為後期景德鎮五彩瓷器的出現起到了啟迪作用。

  元代景德鎮逐漸發展成中國瓷業生產的中心,“樞府窯”的瓷器為五彩瓷的產生奠定了基礎。清朱琰《陶說》記載:“新燒大足素者,久潤。有青色及五色,花且俗。”這一評述認為,作為新品種的五彩器不如元代以白為主的樞府瓷、卵白瓷和青花瓷好,反映了元代尚白的審美習俗。這對後人瞭解元代有五彩瓷這樣一個事實,恰是一個有力的註腳。童書業先生曾說過一段話:“從整個瓷器發展史看來,元代是一箇中衰時期,舊瓷雖然衰落,而新瓷已在醞釀,我們不能小看元代瓷器中的創新因素。”發現了帶有“博陵第”款識的元代五彩瓷器,器型一般比較大,色彩比較鮮明,畫工極盡完美,件件都堪稱大師之作。

  五彩瓷器主要特徵是:
        1、胎釉和青花、鬥彩相似;

  2、色彩主要為紅、黃、藍、綠、紫、黑等,但以紅彩為主;

  3、其繪法先在白釉瓷面上,畫人的顏面,不填顏色,用紅色筆加勾;

  4、多用小開片,裂紋向下而緊合。 明代五彩瓷的發展,大致可劃分為三大階段:洪武、永樂為初創期,宣德至正德為發展期,嘉靖、萬曆為成熟期。

  明早期釉上五彩瓷器傳世品不多見,因為當時景德鎮延續元代制瓷主流產品青花、釉裡紅的生產。然而從所見到的為數不多的洪武釉上紅彩可以判定,洪武時期的紅彩瓷器已為“五彩”瓷的蓬勃發展造聲蓄勢,可以說洪武釉上紅彩已拉開了明代五彩瓷輝煌的序幕。

  洪武時期的五彩瓷器很少見,主要原因是洪武朝御窯廠設定較晚,當時所造瓷器應為民窯所燒。1964年在南京明故宮遺址所發現的洪武時期釉上紅彩龍紋殘片,“盤壁表裡各畫五爪紅龍兩條及雲彩兩朵”。其構圖動感十分強烈,筆意瀟灑勁利,龍紋圖案空間安排疏密得當,雲朵畫法也生動活潑,充滿意味;胎壁勻稱,輕且薄,對光透映,裡外龍紋疊合為一,表現了明初高超精緻的製作水準。器物雖小,但圖案紋樣佈局合理,是明初釉上彩製作成就的展現。特別要指出的是,用紅彩描繪精細的龍紋、雲紋等圖案,只是明初才出現於景德鎮。

  另外,明洪武五彩束蓮紋玉壺春瓶,也具有鮮明的承上啟下的印跡。它在造型上缺少明代中期的雋永秀美而顯得比較粗獷,在尺度、比例上一些細節處不夠嚴謹,裝飾上還留有元代的多層裝飾的遺韻,蓮紋畫得粗放活潑,但從整體看已和元代造型有很大的區別。

  關於永樂時的釉上彩瓷,過去未曾發現過釉上五彩,只有釉上紅彩,如御窯廠遺址出土的明永樂紅彩龍鳳紋墩式碗、紅彩雲龍直口碗。1986年,馮先銘先生曾在景德鎮“見到一些新發現的永樂彩瓷,這批瓷中有白地釉上紅彩、青花紅彩、白地孔雀綠彩、白地刻填醬彩、白地刻填醬彩加綠彩、黃地綠彩等。馮先生認為,這些彩瓷品種的發現,說明了明後期的多數彩瓷在永樂時期已經開創。

  宣德至正德時期的五彩瓷宣德窯生產的瓷器品種之多是空前的,單純的釉上彩有釉上紅彩和五彩。有文獻記載:“彩瓷始自宣德。”但從考古發現,洪武時已有紅彩出現。然而宣德時所燒紅彩,較之洪武紅彩更加鮮豔,並且色調有濃重和淺淡之分。“宣窯五彩深厚堆垛”,也許就是指這種色調濃重的紅彩。河北安次縣曾出土明宣德紅彩纏枝八吉祥三足爐,其紅彩色呈黑紫,深暗凝厚,表面無光,紋樣線條粗獷。宣德時紅彩是釉上紅彩和五彩的開端,為後世的發展打下了基礎。

  宣德以後,明代經歷了正統、景泰、天順三朝,共28年。這一時段,在陶瓷史上稱為“空白期”,在傳世作品和非景德鎮地區的考古發掘中從未見過一件可以確認為這三朝的官窯瓷器。《明史》記載,英宗於宣德十年正月即位,曾一度減免徵役、造作。御窯廠亦曾停燒。

  《明英宗實錄》記載,正統三年,“命都察院出榜,禁江西瓷器窯場燒造官樣青花白地瓷器於各處貨賣及饋送官員之家。違者正犯處死,全家謫戍口外”。正統十二年,“禁江西饒州府私造黃、紫、紅、綠、青、藍、白地青花等瓷器。命都察院榜諭其處,有敢仍冒前禁者,首犯凌遲處死,籍其家貲,丁男充軍邊衛,知而不以告者,連坐”。景泰五年,“減饒州歲造瓷器三之一”。天順三年,“光祿寺奏請於江西饒州府燒造瓷器共十三萬三千有餘。工部以饒州民艱難,奏減八萬,從之”。從這些文獻來看,正統時期對景德鎮燒造瓷器有嚴格的限制,其他兩朝也在減免瓷器的燒造。這些舉措,對景德鎮陶瓷在這三朝期間的發展必定產生影響。隨著考古發掘工作的深入,不少學者加強了對明代這三朝的研究,推斷這時期陶瓷發展大概有幾種狀況:

  其一,宣德末年留有未完成的瓷器在三朝完工而仍書宣德款或不落,這一推斷來自於成化早期官款器的胎、釉的情況及彩繪圖案和宣德官窯並無太大區別。

  其二,政治的不安定,宮廷內亂以及社會經濟的衰退,也是一個不可忽略的因素。

  其三,上層統治者在興趣愛好方面的轉向,也可能是另一方面的重要原因。

  瓷器收藏辨別方法

  看底足。因各時期的燒製工藝不同,在燒製時支撐的方式方法也不同,這使得陶瓷器皿的底足部位有著明顯的差異,底足因為有支撐物,凹凸點不同,有的上釉、有的無釉彩。這些都是鑑別瓷器時代的重要特徵。

  看款識。款識也叫年款。在一些瓷器的器皿底中央、器皿中部或口緣等部位,書寫著某某皇帝的年號等,有“官窯”款、“民窯”款之分。

  二看胎質。不同年代的瓷器在胎質上有所不同。一般來說,從胎質、釉色可以看出其年代和窯口。陶瓷是火和泥的藝術,隨著燒製技術的不斷進步,胎骨的質量越往後期,質地越細膩,上釉的工藝方法也越多。這使得每個時期燒製的釉彩都有明顯的時代特徵。

  看紋飾。瓷器上的紋飾有著明顯的民族性和時代性。中國古代陶瓷紋飾繁多,但按類別可分為人物、動物、植物和裝飾四大類。紋飾是當時社會文化的反映。這就需要藏者對我國各個時代的歷史文化背景有所瞭解。

  看器形。陶瓷鑑定,造型是一個重要依據。它有明顯的時代性,直接反映出不同社會時期人們的審美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