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回農村創業的典型事例

  能不能創業成功跟學位沒關係,但跟好不好學肯定有關係。好學才能有成長的空間。為此,下面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相關內容,歡迎參閱。

  篇一

  養鴿賺錢從上當開始

  核心提示:放棄年薪三萬的工作回鄉養鴿子,遭遇挫折不氣餒,利用新技術和先進裝置把養鴿事業做大做強。

  致富專案:肉鴿

  養殖案例地點:平頂山舞鋼市

  致富人物:楊明軍

  適合人群:喜歡養殖業的人

  所需場地:固定場地?

  2006年12月10號,在平頂山舞鋼市武功鄉的一個養鴿場裡,20歲的楊明軍正滿面春風的和工人們一起卸貨。雖然已是身家上千萬的養鴿場的董事長,但他卻依然習慣於和工人們一起幹活。

  冬天在普通的養鴿戶那裡,一般兩三對種鴿一個月只能出一隻乳鴿,而在楊明軍這裡,憑藉這套電腦孵化裝置,一對種鴿每月可以出3到4只乳鴿。目前,楊明軍已經擁有將近五萬對的種鴿,年產乳鴿100萬隻左右。按一直乳鴿十五塊錢來算,楊明軍的養鴿場的產值已經超過千萬元了。

  1992年,高考落榜的楊明軍決定開始養鴿子,當時鴿子的價格高,而且還不愁銷路,這讓他看到了希望。

  楊明軍:沒有聽說鴿子有大批的傳染病,好養、好管。

  然而楊明軍面臨的大問題,就是技術問題。雖然自己平時比較愛看養殖類的報紙和雜誌,但畢竟沒有實踐經驗,無奈之下,他就開始跑北京、上海、廣東等地,去請教養殖業有名的專家。

  楊明軍:他們對農村出去的人有一種同情心,感覺著有這種上進心,最後可以說被感動了。

  他的樸實和上進心打動了專家們,專家教會了他很多知識,有的甚至還推薦他到一些養殖基地去參觀、學習。有了一定經驗之後,1997年年底,楊明軍東拼西湊的2萬多元錢,買了180對種鴿,開始在自家的幾間石棉瓦棚裡試養鴿子。

  楊明軍:經過選育後,留下了不到三十對鴿子。

  原來是種鴿場老闆欺騙了他。由於種鴿品種不純,給接下來的乳鴿繁育帶來了很大困難。於是他開始狠抓鴿子的良種培育工作,經常參加各種行業展會,跟業內精英和專家交流,然後結合自身實際情況,從剩下的三十對種鴿中,多次選育、優中選優、提純復壯。1998年春天,第一批成品乳鴿終於進入了市場。

  楊明軍妻子:有了第一筆收入吧,一萬元左右。

  經過認真的市場分析後,楊明軍發現,乳鴿和鴿蛋的主要客戶是一些較大的賓館、酒店.,屬於較高層次的消費。

  楊明軍:他們有一道菜叫掌上明珠,就是一個鵝掌上面放一個煮熟的鴿蛋。一百多元一道。.?

  於是他開始把目光盯向了大城市。然而,事情操作起來卻不是那麼簡單的。.?

  揚明軍妻子:有一次往鄭州發了兩批貨,就7000元,要了幾次賬,他總是推。最後他只給我1500塊錢,還讓我寫保證以後不準再要。

  長時間的打拼之後,楊明軍的生意逐漸有了起色。然而這時候,意外發生了。他的幾百只種鴿被偷了。

  楊明軍:因為價值十幾萬,全是精華部分,派了十多個人去尋找。

  就在這個時候,有人說在離當地百十公里外的一個禽類市場上,看到有一批鴿子很像他家的。

  楊明軍:因為腳環在***鴿子***不到十天時戴上,終生去不下來。有場名、鴿舍號、它的系譜,還有我的名字和***。

  在警察的幫助下,楊明軍終於要回了這批種鴿。事後瞭解到,偷種鴿的人是附近去廠裡參觀學習的人,因為楊明軍向他們介紹過這批種鴿最珍貴,他們當晚就把鴿子給偷走了。即使如此,楊明軍對前來參觀學習的人依然敞開大門。

  楊明軍:通過來學這個東西,有心人會提出很多問題,普通職工不提問題,對企業發展沒有好處,這是一個互惠互利的過程。

  楊明軍把養鴿子所得的收益全部用來擴大生產規模,形成了企業滾動發展的良性迴圈。如今,楊明軍的新鴿場佔地60畝,引進了自動調控光照系統、微型探頭顯示、自動飲水、人工育肥等國際先進技術程式,產量和效益成倍增長。

  武功鄉副鄉長劉俊紹:楊明軍同志是一個青年養殖能手,是一個懂經營善管理的人才。

  楊明軍取得今天的成就,在這中間他不但體會到了辛酸和失敗,還總結出了很多獨到的養鴿經驗。

  楊明軍:第一是不斷引種,每年都要引進新鴿種,看它的適應性,提純撫壯、優中選優、雙優結合,給它編上編號,把它的系譜資訊都存留到上面,保證不會近親繁殖。最優良的品種再雜交選育進行八次選育。

  在引進裝置方面,楊明軍也嚐到了甜頭。

  楊明軍:這是自動飲水器,可以自動控制流量,不用人提水加水。

  技術員:我們過來後,種鴿出現驚悸,這種應激現象把它的表皮就蹬破了。像這種就不用管它,所以人在室內待的時間比較短,這樣鴿子按它自身的生活規律最恰當的調配自己的時間。

  企業規模擴大以後,重用人才是成功的關鍵。

  楊明軍: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後,傳統農民那種自由散漫、自以為是等很多缺點都暴露出來了,來實習的大學生我們擇優選用,留作為技術儲備。他們進步的過程也就是咱企業進步的過程。

  篇二

  科技養雞開啟致富之門

  在湖南省常德市石門縣經濟技術開發區,有一個遠近聞名的雙佳農牧科技有限公司,該公司是湖南省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湖南省100家優勢產業叢集核心企業、湖南省私營企業100強評選活動優秀企業,擁有80臺國內外先進的電腦智慧孵化裝置、年產20萬噸全價配合飼料生產線和湘西北最大的家禽批發市場,公司的領頭人就是被鄉親們親切稱作“致富引路人”、被評為全國勞動模範、全國農村青年創業致富帶頭人的刑衛民。

  依靠科技養雞開啟致富之門

  1969年,邢衛民出生於石門縣楚江鎮的一個農民家庭。在邢家的4兄妹中,邢衛民排行第三。邢衛民的父親很有經商頭腦,經常從鎮上的小食品廠買了餅乾、蛋糕等副食品,走村串戶地到鄉下去賣。一天下來,可以純賺20多元。由於家裡還種了糧食、蔬菜,這在當時物價並不很貴的鄉下,除了養家餬口外,還略有盈餘。

  這對年幼的邢衛民影響很大,他很小就在心中產生了“要賺錢,就經商”的想法。

  邢衛民從石門縣農校畢業後,便回到家裡務農。他先後養過甲魚、山雞、生豬、黃鱔等,由於經營得法,總共賺了800多元。但是,怎樣才能上規模、增效益呢?1993年,刑衛民偶然從報紙上看到一家上海公司出售從美國進口的“艾維因”肉雞種苗的資訊,他敏銳地意識到家禽產業有很大的發展潛力。為此,經過多方面考慮,邢衛民決定養殖肉雞。

  1993年3月,邢衛民在妻子楊文菊的支援下,通過親戚朋友借來5000元,建了雞舍,又從種雞場買來500只雞苗,開始了小規模養殖。對於養雞,當時刑衛民完全是個門外漢,但他堅信,世上無難事,只要肯攀登。為了掌握養雞技術,他一頭扎進了雞圈,扎進了書本,周圍群眾戲稱他為“三臭”之人:一是人臭,幾米之外就能聞到身上散發的雞屎味;二是口臭,張口是雞,閉口是雞,說起雞屎的顏色、氣味、稀稠還眉飛色舞;三是書臭,一套《肉雞飼養指南》被他翻得稀爛,屎跡斑斑,也是臭氣熏天。就這樣通過不斷地學習探索,刑衛民養雞技術日益進步,終於用科技養雞打開了致富大門。3個月後,成雞可以上市了。為了將雞賣出去,邢衛民將雞綁在自行車的後座上,騎車跑遍了石門縣城的所有農貿市場,一個一個地進行推銷。然後,他用賺來的錢進行再投入,慢慢地擴大養殖規模。這一年,他賺了1萬多元,成了當時村裡的首富戶。

  邢衛民嚐到了甜頭,意識到自己的路走對了。他購買了許多關於市場營銷方面的書籍,訂閱了10多種養殖雜誌,先後3次到湖北、河南、河北等地考察學習,瞭解市場資訊。最後,他決定通過自育雞苗、科學養殖、積極銷售的方式,擴大生產規模。

  主攻市場不斷壯大規模

  1994年7月,邢衛民以低價買來兩臺他人已經廢棄的恆溫箱,經過精心設計,自己動手,將它們改造成了半自動孵化機。接著,他從上海引進1000套父親代種雞,開始了自繁自養之路。養的雞多了,在石門縣城一下子銷不完,他就跑到常德、慈利、張家界等地開闢新的市場。1997年,邢衛民已能年生產成雞10萬隻,並積累了300萬元資金。隨即,他成立了寶峰禽業有限公司。2003年又與亞飛農牧科技有限公司強強聯合組建成立現在的湖南雙佳農牧科技有限公司,註冊資金800萬元,固定資產2150萬元。

  要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站穩腳跟,就必須具有敏銳的商業頭腦。只有狠抓產品銷路,不斷開拓市場,才能有大的發展。

  為了集中精力主攻市場營銷,1996年,邢衛民決定自己不再養雞,而是成立養雞聯合體。聯合體吸收對養雞有興趣的農戶參加,由他們專門養殖成雞。他對養殖戶提供養雞籠舍及雞苗、飼料、藥品等,並派出專人進行技術輔導。成雞出籠時,邢衛民按照訂單的約定,以高於市場價格的保護價全部回收。

  邢衛民還幫助農民將閒置的工廠、學校、倉庫改造成雞舍,建立比較規範的消毒防疫體系。為了加強對養殖戶的支援力度,邢衛民不久做出了“協助防疫,協助選址”這兩條承諾。農民不出資或只出很少一部分資金,就可以發展肉雞養殖,並獲得較高的效益。他們的養雞積極性大為高漲。

  隨著養殖規模的迅速擴大,想方設法拓展市場和樹立信譽,成了邢衛民工作的重中之重。他跑廣東、福建,赴河南、河北,進行廣泛的聯絡。1998年3月,邢衛民在河北與一個姓秦的經理軟磨硬纏了三天,秦經理終於被邢衛民的誠心感動了。但秦經理出於多種原因,不願簽訂大額合同,只口頭答應讓邢衛民先給他發來50只雞,以便探探河北的市場。邢衛民想,客戶的猶豫是可以理解的,但自己不能因為利小而不為,甚至也不能因為暫時無利就不為呀。他當即答應了秦經理。幾天後,邢衛民就叫公司職工開專車將雞從石門縣送到了秦經理手中。果然,邢衛民的雞由於品種純、肉質好、價格適中,50只雞一下子就銷完了。由於數量太少,又是長途運輸,邢衛民為此虧了本。秦經理卻將邢衛民當作了生意場上最可靠的夥伴,他當即叫邢衛民馬上發8000只雞過來,並且一次性付清了全部貨款。現在,秦經理每年可為邢衛民銷售成雞10多萬隻。

  邢衛民與許多客戶都建立了很好的合作關係。有時,客戶先把款付了,約定1個月後要貨。邢衛民總是如約履行,從不因自己已收了貨款而故意卡人家;有時,客戶由於流動資金緊張等原因,不能預付款,憑一個電話或傳真,邢衛民也會與他成交業務。邢衛民說:“市場是大家的,只有大家都有利可圖,個人才能有錢賺,才能發展。”

  邢衛民的雞有50%左右銷往了外省。在長途運輸中,也有個別的雞在夏天因酷暑而熱死,或在冬天因嚴寒而凍死。邢衛民都是把損失留給自己,不是在與客戶結賬時少收對方的錢,就是在下次發貨時如數補上。

  “人無誠不立,企無誠不興”,這是刑衛民從商多年的成功之道。在2004年“禽流感”爆發期間,家禽產品嚴重滯銷,活雞銷售一度陷入絕境,但刑衛民堅持按合同辦事,為養殖戶銷燬雞苗、回收商品雞等補償損失達到了125萬元,確保了養殖戶的利益和公司養殖業的長遠發展。

  優質的服務,高度的誠信,贏得了養殖戶的信任和支援,實現了公司與養殖戶雙贏。近年來,公司每年產值增長速度達到了30%以上,養殖戶平均每年純收入都達到了10000元以上,其中,最多的達到了10多萬元。2005年,儘管受突發的全球性的禽流感影響,仍實現產值21560萬元,銷售收入18206萬元,利潤102萬元,為養殖戶增收1800萬元。2011年公司實現生產總值92000萬元,銷售收入78304萬元,利潤490餘萬元,為養殖戶增收8000餘萬元。至今,公司已發展成為擁有註冊資金5000萬元,固定資產16715萬元的大型農牧企業。2004年11月,在第六屆中國湖南***國際***農產品博覽會上,公司生產的石門山地黃雞、“雙佳牌”雞用全價配合飼料榮獲金獎。

  20世紀80年代末期,全國各地養雞的人越來越多,大家相互進入對方所在的地區進行銷售。邢衛民為了增強市場競爭力,便在增加品種、提高質量上下功夫。目前,他已選育出了小三黃雞、黑羽烏雞、絲毛烏雞、青腳雞、麻雞等10多個品種。他還加強了銷售隊伍的建設,設立了專職銷售部,擁有高素質營銷人員19人。有10多臺運輸車,每車可1次裝運成雞5000只左右。

  藉助遠端教育帶領鄉鄰同致富

  “立足農村,服務農業,致富農民,奉獻社會”是邢衛民和他的公司矢志不渝堅持的宗旨。在致富路上取得成功的邢衛民,富而思源,此時,他想得更多的是如何帶領周圍的農民致富,如何把自己致富的技術傳授給急於脫貧的農民。

  刑衛民一直在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但一直沒有找到合適的途徑,正當他感到為難的時候,在石門縣開展的農村黨員幹部現代遠端教育試點工作猶如一場及時雨,給他帶來了福音。為此,刑衛民和公司先後投資近20萬元,建立了一個多媒體的教室,並相應配置了3臺電腦,1名投影機和120套桌椅以及其它相關設施,使教室成為了遠端教育的主要學習培訓基地。為使學習培訓取得良好效果,他一方面提出了按層次、分批次對員工和養殖農戶進行培訓,並針對網上“農村科技、學用典型和政策法規”等欄目實用性好、應用性強的特點,適時組織員工和養殖戶進行學習;另一方面,他要求技術員利用電腦和投影機的有效組合,開闢流動的科技課堂,把網上轉錄、下載的知識與技術,通過這種形式送給農戶,突破了空間與時間的限制,使農戶在小區或家裡,就能接受到家禽養殖知識,防疫、診病技術和新技術應用等方面的學習與培訓。

  農民每養1萬隻雞,刑衛民要墊付各類資金6萬元左右。2011年,邢衛民的養雞聯合體已有養殖戶1600餘戶,全年共飼養雞苗1800萬羽、出欄成雞1810萬隻,總產值9.2億元。當地農民年總獲利8000餘萬元,戶均獲利3.8萬餘元。有2000餘農民和城鎮下崗職工由此走上了致富的道路。

  1998年,石門縣遭受特大洪澇災害,邢衛民慷慨解囊,為災民捐款30000元。少年傅少斌的父母常年生病,無力勞動,家中連治病的錢都沒有,生活十分困難。1992年,傅少斌考上中專,面臨失學的危險。邢衛民知道後,在當時資金十分緊張的情況下,仍然決定資助他讀完中專。為了從根本上消除他家的貧困,邢衛民墊付資金6000多元,幫助傅少斌的2個哥哥養雞。4年後,傅少斌中專畢業時,他的父親也靠養雞賺來的錢治好了病。2002年,傅少斌家花10多萬元建了樓,他的2個哥哥也成家立業了。村民賀華平,打工無門路,做生意無本錢。邢衛民知道後,沒有收1分錢,不僅幫他租場地,免費給他提供雞苗,還定期給他指導技術,幫他銷售成雞。2002年10月,賀華平不僅擺脫了貧困,而且已擁有存款10多萬元。

  同時,刑衛民通過“希望工程”長期扶助貧困學生,每年捐助的金額都在10000元以上;通過“送溫暖”活動,給貧困家庭和孤寡老人資助錢物,使他們感受到了社會的溫暖。除此之外,他還帶動了一部分下崗職工和殘疾人,使他們靠養殖不僅擺脫了生活困難,而且還走上了致富之路。40多歲的下崗職工胡帶兵,2001年夫妻雙雙從縣水泥一廠下崗,外出找工作很困難,兒子又考上了大學,當時面臨著生活的重壓和兒子失學的危險。在茫然不知所措時,是邢衛民幫他走上了養殖之路,從開始每批養1600只到現在的18000只,年收入從開始的幾千元到現在達到近10萬元,成了下崗職工創業致富的典範。

  隨著養雞規模的迅速擴大,邢衛民又花100多萬元建了1個飼料廠,可年產各種配合飼料5萬噸。由於石門、慈利、張家界、桑植等地的零散玉米供給量已遠遠不能滿足公司的需求,邢衛民便與石門縣農辦等部門聯絡,計劃在石門縣比較貧困的四五個鄉鎮發展玉米種植面積2000公頃。公司與政府訂協議,保價回收產品,為種植戶免費提供種子、藥品和肥料,以便帶動更多農民共同致富。

  目前,公司擁有種類資金5000餘萬元,年產值9億多元,年實現利稅400多萬元。公司在湖南張家界、石門及河南南陽等地建有5個父母代種雞場,可年飼養父母代種雞12萬套,擁有孵化廠2個,年孵種蛋3600餘萬枚;每年可向社會提供商品代雞苗1800萬羽、成雞1810多萬隻。

  春華秋實,刑衛民的努力和汗水獲得了社會和有關部門的充分肯定。1999年1月刑衛民被湖南省科協授予“科技示範戶”榮譽稱號,2000年2月被中共常德市委評為黨員聯戶帶創活動標兵,同年3月又被湖南省人事廳、農業廳、科委評為省鄉村優秀實用人才,記二等功;2003年4月被常德市委授予常德市勞動模範;2004年7月被評為常德市優秀共產黨員;2005年被評為湖南省勞動模範;2008年被評為常德市十大新聞人物;2010年被共青團中央、國家農業部聯合授予“全國農村青年創業致富帶頭人”稱號;2011年被評為全國勞動模範。省、市主要領導先後多次來到雙佳農牧公司考察調研,稱讚公司為解決“三農”難題、發展現代農業提供了可借鑑的模式、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篇三

  大山深處養泥鰍年入百萬

  若不是回鄉看到老家變化不大,她也許不會選擇農村創業。她說,或許一家人還繼續留在外地,一家四口還繼續著聚少離多的生活。

  創業期間,為了流轉土地,她獨自一人上成都,下重慶,奔赴雲南昭通,輾轉貴州畢節,行程數千公里,簽下了19份土地流轉合同。

  目前,她養殖的泥鰍已經銷售了60多萬元,預計全年銷售額可達120萬餘元。122畝的泥鰍養殖基地,只有她和她的父母在管理和經營。她就是在南溪區仙臨鎮鑫豐種養殖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張冬梅。

  回鄉創業

  張冬梅今年29歲,是南溪區仙臨鎮合眾村七組人,早年家貧,4歲那年,父母迫於生計舉家外遷,成為打工一族。特別是她大學的時光,一家四口長期三地分居。渴望能一家團聚的她,卻因為現實而無法實現這個願望。

  因為家裡經濟條件有限,張冬梅上大學後一直都在做兼職。手機促銷、發傳單、餐館服務員等等,基本上能合法掙到錢的兼職,張冬梅都願意去嘗試。從大二開始,每年的學費和生活費,她再也沒有問過家裡要一分錢。張冬梅粗略了算了一下,一年能為家裡省6000多元。

  2010年,張冬梅從山東經濟學院畢業後,在當地做了一份人力資源管理工作,每月工資幾千元。2011年,她又到重慶做財務管理,與此同時,她的父母正輾轉新疆、青海等地工作。一直想創業的張冬梅開始有些不甘平庸的生活。

  轉折出現在2013年,張冬梅一家回鄉省親。難得團聚的一家人有說不完的話,回到合眾村時,看到家鄉的樣貌和20多年前沒有太大的區別,張冬梅的心裡萌發了回鄉創業的想法,她把這個事情和父親一提,兩人一拍即合,準備在家鄉大幹一場。

  “爸爸懂得泥鰍的養殖,我們這裡山清水秀,還比較適合養殖。”張冬梅說,泥鰍的養殖效益短、平、快,寸苗成魚出水需要3—5個月,2000—3000斤/畝,每畝的收益在2.4—3.6萬元之間,一年可以收兩次,收入在4.8萬元到7.2萬元之間。市場前景也比較看好,說幹就幹,父女兩人當即決定回原單位辦理離職手續,回鄉創業。

  百畝基地

  2013年下半年,張冬梅和父親張修定回到了闊別20多年的家鄉,父女共同出資80萬元開始創業路程。當時,父女遇到的一個難題便是土地流轉,由於當地村民外出打工者較多,再加上對土地流轉概念的理解不到位,一家人陷入資金、技術到位,而場地未落實的尷尬境地。

  就在這時,張冬梅接到幾個電話,告知她可到對方所在地進行泥鰍養殖,可流轉300—500畝土地,每年每畝的單價只需要80元,租賃時間由張冬梅定。甚至還有免費出場地,讓張冬梅一家技術入股,年底五五分成。

  面對“誘惑”,張冬梅並未動搖回鄉創業的決心。既然有村民不願意,那她就一家家的跑,和對方談合作。當年,張冬梅開始蒐集外出打工人員的地址、電話等資訊,隻身一人前往成都、重慶、雲南昭通、貴州畢節等地,說服他們簽訂土地流轉合作協議。她一個個地找,一遍遍地查,歷時26天,行程數千公里,終於簽下了19份土地租賃意向協議,共租賃土地122畝,每畝585元。

  土地問題解決了,張冬梅便和父親開始著手養殖場的修建,從平場到挖坑等基礎活路,張冬梅都親力親為。養殖場辦起後,父女進行了分工,張修定負責技術管理,張冬梅負責養殖場運營。

  “如果按照新疆當地給我們的土地租金計算,我們可以節約100多萬元的成本。”說起為何堅持留在家鄉創業,張冬梅說,他父親當年是吃“百家飯”長大的,一來是想“羔羊跪乳”來報答鄉親的恩情,二來是想通過養殖帶動家鄉人民致富。

  年入百萬

  由於張修定掌握著一套熟練的泥鰍育苗、出苗、養殖技術,加上張冬梅一直在努力學習經營,鑫豐種養殖專業合作社辦起後,生意還不錯。截止目前,她家銷售水花、存苗、成魚的營業額已有60萬元。

  目前,該合作社主要從事泥鰍苗孵化、商品泥鰍養殖工作。在技術上,張冬梅一家還突破了傳統“靜水自然交配”孵化模式,將泥鰍的受精率提高到了95%以上。“目前,我們自助研發的活水孵化器‘U’型培育池技術正在申報發明專利。”張冬梅說,這個技術的創新,使泥鰍的成活率基本提高了40%左右。

  “我們生產水花的能力在1000萬尾/次、寸苗100萬尾/次,成魚年出水6—8萬噸,年收入可達到120萬元左右。”張冬梅說,按照目前養殖場的能力,在正常情況下每年的投入大概在30萬元左右***除去一家三口的工資***,一年的純利潤在90萬元左右。如此一來,她家今年就可以收回成本,到2015年就開始掙純利。

  張冬梅算了一筆賬,稻田和泥鰍種養配套,一畝可以產成魚1500斤左右,按照12元/斤計算,一年都要增收近2萬元。目前,已有20多戶農戶已經和她達成了意向性合作協議,準備進行泥鰍飼養。

  另外,張冬梅還準備新流轉200畝土地,配套種植梅花和特色水果,新建農家樂等,準備發展觀光農業和體驗農莊,帶動村民共同致富。

  猜你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