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農村創業搞養殖事蹟

  創業活動是人類商品生產活動中的最高層次的複雜勞動形態,無論是在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創業活動與經濟增長、勞動就業等都表現出了愈來愈緊密的聯絡。在這個創業時代中,很多人選擇回農村尋找機遇。那麼下面是小編分享的,希望對你能夠有所幫助。

  一

  壓不垮的養雞創業女強人

  2004年,第一次創業不到一年,她遭遇火災,剛剛起步的養雞場化為灰燼,損失近七十萬元。當很多人認為她會從此一蹶不振的時候,她卻借款東山再起,再次將養殖場辦得風風火火。

  禍不單行。2008年,大雪封山,雞蛋滯銷,蛋雞死亡。她又未能倖免,損失三四十萬。再次起航的創業路依然荊棘。

  十年創業,兩次全軍覆沒,並未把這位35歲的女人嚇倒,摔倒後的她拍拍身上的灰塵,繼續前行。帶領村民致富,讓鄉親們脫貧,是支撐她一路走來的信念。她相信,明天會更好。

  打工“偷師”

  1995年,由於家貧,為尋求更好的生活,16歲的李國會離開家鄉筠連縣高坎鄉紅旗村,與同鄉一起外出打工。她的第一份工作是在宜賓某餐館當服務員,當時每個月只有160元的收入,但這讓從大山裡走出的李國會頗為欣喜。隨後,她又去過新疆摘棉花、賣衣服,還輾轉到河北等地打工。按照她的話說,只要是一般打工妹所從事過的工種,她基本都做過。但是,一想到貧窮的家鄉,對於出門那天起就暗暗下決心要闖出一番事業的李國會而言,打工不是辦法,創業才是目標。

  一直尋找專案的李國會,在一次偶然回筠連時發現,筠連市場上的雞蛋比樂山市要貴四五毛一斤。原來,當時筠連市場上銷售的雞蛋是從樂山運過來的,由於運輸成本的問題,單價自然要比樂山市場上貴。

  筠連縣高坎鄉可以搞養殖嗎?這個疑問在李國會心中開始生根。1998年,李國會開始到樂山當時比較大的一家蛋雞養殖場打工。在此期間,她對養雞的每個環節認真學習,一遇到不懂的問題就請教養殖場裡的專家,經過三年多的學習,她基本掌握了從選雞苗、飼養、到銷售整個流程的技巧。

  “養殖場裡吃點苦,才能更好的學到東西。”在李國會看來,“偷師”的那段時間會比較累,但是一想到雞蛋這個市場前景較好的專案,她總是能堅持下來。這一學,就是三年。

  一場大火

  2003年,李國會和丈夫回到筠連縣高坎鄉,準備在這裡開辦養殖場。當時,他們的存款只有4.6萬元,連修廠房的的資金都不夠。遂向親友借款,廠房建設之初,打地基、搬磚頭、扛水泥等活路,李國會都要和丈夫親力親為。

  2004年,高坎鄉鴻運養雞場成立,隨後李國會一次性購買了5000個蛋雞,修廠房、買蛋雞、購雞籠,一共花了25萬元,其中二十餘萬元全部來自借款。李國會本想大幹一場,早日將借款還清,一開始的時候也還順利,第一個月就掙了幾萬元。但是,一場大火將她打回了“原形”。

  2004年,由於管理不當,一場大火將李國會的養殖場付之一炬,加上蛋雞和雞蛋,損失約七十萬元,所幸的是,並未造成人員受傷。當時,李國會和丈夫在宜賓跑銷售,等回到養殖場時,看到苦苦經營的希望瞬間化為灰燼,她心疼極了。看到眼前的一切,李國會的丈夫一下子暈在方向盤上,她的母親抱著她失聲痛哭,倔強的李國會強忍淚水,心裡一直不斷的在提醒自己,不能倒下。

  現在回想起來,李國會說,如果只為自己著想的話,她完全可以和丈夫回到樂山打工還債。但是,一想到村民們沒有脫貧的技能,她就堅持了下來。她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帶領大家走出困境,走向希望。在大多數人以為她從此倒下的時候,李國會選擇了堅持。

  一場大雪

  2005年,李國會再次借款創業。這一次,就像回到了原點一樣,她購買了5000個蛋雞,經過自己不斷的努力,她再一次獲得了成功。不少村民看到她的成功後,紛紛開始和她合作,也搞起了養殖。

  2006年,李國會一次性購買了一萬隻蛋雞,由於市場好,一度還達到了供不應求的狀態。2007年,李國會再次購買8000只蛋雞。此時,她的養殖場已經達到了2.8萬隻蛋雞的規模。以1萬隻蛋雞每天生9700個雞蛋計算,除去所有開支,1個雞蛋有0.2到0.4元的純利潤,最高值的時候可以到到0.5元的利潤。一個月的利潤有七八萬元。

  按照這個節奏,一年的時間,李國會就能還清債務。沒想到,一場大雪,再次將她的夢打碎。

  2008年,筠連降雪時間比往年都長,大雪封山,李國會的數萬只雞蛋無法銷售出去,加之天寒,不少蛋雞相繼病死。這一次,她損失了三四十萬。面對這樣的失敗,她再次選擇堅強。

  領路致富

  2009年,李國會選擇了第三次創業,並獲得了成功。村民們看到了李國會的成功,有12戶村民參加了她組織的免費培訓,一個多月後,李國會還幫村民把雞苗訂好。當時,她給村民一隻雞墊了10多塊錢。

  高坎鄉紅旗村村民李永才說,李國會的養殖技術和當地的養雞技術不一樣,她的養雞技術是科學性的養雞。小雞出殼以後要給它育苗,還要注射疫苗。過去養雞,長到一斤到兩斤左右就會死,村民們現在用她教的技術,小雞的成活率提高了不少。

  除了將技術毫不吝嗇的傳授給了當地村民,在資金、營銷上,李國會也給予了當地百姓極大地幫助。在公司的帶領下,以村民入股的方式統一餵養、統一入股、統一銷售、入股分紅。

  同時,不少村民還在李國會的養殖場打工,每天的工作就是餵雞、打掃雞棚,工作時間5個小時左右,每月的工資1600元還包吃住。在掙錢的同時,還可以照顧家裡,這比在外打工強多了。

  2012年,李國會和朋友合資註冊了騰龍養殖有限責任公司,事業的發展開始大步向前。目前,她養殖蛋雞規模達到了三萬只,帶領村民養殖蛋雞約為十萬只。去年,她的雞蛋銷售達到了180萬元。

  今年已經有不少村民打電話告知她,過年就結束打工生活,回鄉跟著李國會搞蛋雞養殖。

  二

  兼職農夫種十畝桑葚園 去年賺三萬

  在青西新區的靈珠山街道辦附近,有一片已經進入成熟期的桑葚園,是一位1985年出生的小夥兼職打理的,近十畝桑葚園在去年收入3萬元左右,果園裡的桑葚從五月中旬成熟後,小夥子在朋友圈裡釋出資訊,到這裡採摘的人絡繹不絕。可是,在最初創業的時候,家裡人卻並不同意,不過,小夥子靠著自己的一股幹勁兒,讓桑葚樹見到了收益,也在家人那裡得到了認可,他說,自己想種植齣兒時桑葚的味道。

  兼職農夫打理近十畝果園

  記者聯絡到王元兵時,他正在忙活著給客戶發貨,片刻也閒不下來,從五月中旬以來,這樣的忙活情形一直持續。王元兵在2007年畢業,幾經輾轉進入一家銀行工作。他說,自己本身就是農村娃,初中開始跟著父親賣桃,對土地有一種抹不去的情愫。

  從2007年他就發現,市場上的桑葚頗受到歡迎,而且還不便宜,每斤的價格達到了10元,可是,這些桑葚已不是當年的口感,這讓他萌生出一個想法,打算在自家的果園裡種植桑葚。說幹就幹,他在網上諮詢了商販,後來又專程跑到河南、浙江等地學習,把自己的休息時間都花費在了路上。後來,他從浙江以5元一株的價格購買回桑葚樹苗,種植在自家的果園裡,從此開始了種植桑葚的路。

  他平時在銀行工作,下班就往果園裡面跑。王元兵說,原本,自己的果園只有三畝地左右,後來他看親戚的田地一直荒著,老人上了年紀也不打理了,就商量著直接租了下來,讓種植的規模擴大到了近10畝。桑葚園建好後三年才見效益,而且最初幾年產量不高,他只能自己跑到市場上去賣,一天最多能賣掉60斤。今年,已經是種植桑葚的第六個年頭,一畝地的產量能有800斤左右,去年,在桑葚的成熟季裡他賺了三萬元。他說,今年,果園裡的桑葚賣到了每斤20元。

  種地遭反對,家人不管桑葚

  說起創業的經歷,王元兵也走過一段苦日子。從菏澤學院畢業之後,王元兵入行做了會計,後來才轉入銀行做業務。在家人看來,這也算份靠譜的工作,可看到王元兵三天兩頭往地裡跑,他的父親就氣不打一處來,老人更希望他專注主業,不用兼職到地裡忙活。

  王元兵說,開始種植桑葚的時候,他沒有給父親打招呼,從外地買了150棵果苗,直接種植到了果園裡。對此意見較大的父親***,平時給桃樹澆水施肥的時候,從不管理這些新種的桑葚樹,王元兵也沒有辦法,只好自己到田地裡澆水施肥。平時,從單位下班之後,他就到果園裡轉悠,打理自己花錢買進來的桑葚果苗,週末也都耗在了果園裡。

  看到王元兵的堅持後,父親的態度有所改觀,從桑葚樹結果並有收益後,這種態度更是得到改觀,可是,一家人缺乏管理經驗,之前也走了彎路。比如給田地打除草劑,結果使得50棵果苗枯死在田裡。王元兵看著也心疼,但經過近幾年的培育,剛買回來時如同麥秸一般的桑葚樹已經長到兩三公分粗。

  桑葚得病損失一千多斤

  幾經打探,王元兵瞭解到,在青島西海岸新區的薛家島,曾有人專門種植過桑葚,果樹也都已經長大,他了解到,對方的土地要改為他用,就找上門將果樹買了下來,一下子,果園裡面多了百棵桑葚大樹。目前,果園裡已經有桑葚樹三四千棵。

  不過,王元兵還是缺乏經驗,他說,今年,桑葚樹已經有果子了。可是,樹木也莫名其妙地得了怪病,一些果子甚至還沒有成熟,就爛在了果園裡面,看著掛在枝頭的已經泛白的桑葚,王元兵是說不出的心疼,他告訴記者,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損失能有1000多斤,相當於一畝地在豐產期的產量。

  他自己也在慢慢地學習,他說,自家的桑葚樹得了白果病,他已經盤算,希望來年別再有損失。

  盼有土地擴大種植規模

  王元兵的銷售渠道在網上,主要是從朋友圈裡挖金子,從桑葚開始上市後,他就在朋友圈裡發了資訊,沒成想,這一下倒是火了起來,有不少人到果園裡採摘,一些客戶也聯絡他訂購,讓自己的銷路不再犯愁。在王元兵的心裡,有了長遠的打算,他想要建自己的綠色桑葚園,讓到果園裡採摘的人放心吃,甚至在施肥上也是格外的講究,多用一些雞糞、牛糞和黃豆之類的有機肥。之前,由於果樹較小,出果率並不太高,而今年,果樹一下進入豐產期,前來採摘的人也絡繹不絕。

  “現在,我和家人是連軸轉,訂單都排不過來。”王元兵說,進入桑葚果上市的時間後,他都會接到大量的電話訂單,桑葚供不應求成了讓他頭痛的難題,但他告訴記者,自己有信心將桑葚園逐步發展成為大規模的桑葚採摘基地和優質樹苗培育基地。

  客戶也漸漸地多起來,王元兵也盤算著繼續擴大種植規模,可是,自己跟村裡人溝通了許久,也沒能夠得到土地上的支援。他說,村裡的人覺得他年輕,相應的社會經驗不多,這事兒一直沒辦成。每當想到這裡,王元兵就嘆氣,這成了心頭的一個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