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的四季是怎麼形成的

  地球上的四季首先表現為一種天文現象,而且是晝夜長短和太陽高度的週期性變化。你知道嗎?小編整理了地球上的四季形成原因,希望大家有所收穫!


 

  地球上的四季形成原因

  四季的形成是由於地球的公轉所引起的。由於地球的公轉使太陽直射點在南北迴歸線之間來回移動,這樣使地球上的一個地方在一年中太陽高度就不一樣。也就形成了四季。

  天文含義劃分四季,認為夏季就是一年中太陽最高,白晝最長的季節。冬季就是一年中太陽最低,白晝最短的季節。春秋季就是兩者的過渡季節。

  歐美國家劃分四季,是以兩分兩至日來劃分的,春分是春季的開始,夏至是夏季的開始,秋分是秋季的開始,冬至是冬季的開始。

  我國古代劃分方法,以四立來劃分,春季是從立春開始,夏季是從立夏開始,秋季是從立秋開始,冬季是從立冬開始。

  氣候學者劃分方法,3、4、5月為春季,6、7、8月為夏季,9、10、11月為秋季,12、1、2月為冬季。

  地球上的四季劃分淺論

  春、秋二分日,全球各地晝夜長短和太陽高度都等於全年的平均值,具有從極大值***或極小值***向極小值***或極大值***過渡的典型特徵。因此,把春分作為春季的中點,和把秋分作為秋季的中點是非常合理的;夏季裡,晝最長,夜最短,太陽高度最大的是夏至那一天,該日地表獲得太陽能量是最多的。所以,夏至作為夏季的中點是很合理的;同理,冬至作為冬季的中點也是很科學的。

  但是,從實際氣候上講,夏至並不是最熱的時候,冬至也不是最冷的時候,氣溫高低的極值都要分別推遲1~2個月。我國有“熱在三伏”,冷在三九”的說法。因此,把夏至和冬至分別安排為夏季和冬季的開始日期,與實際氣候能更好地對應。所以,西方四季劃分更能體現實際的氣候意義。 無論是我國的具有天文意義的四季劃分,還是西方具有氣候意義的四季劃分,都是天文上的劃分方法。這是因為,二分、二至和四立在天文上都有確切的含義,都是把全年分成大體相等的四個季節,每個季節三個月,太陽在黃道上執行90°。它們都不能反映各地氣候的實際情況。通過這種方法劃分的季節,就是天文四季。

  天文四季是半球統一的。在半球的範圍內,每個季節有統一的開始和結束的時刻,並且在半球範圍內,每一地點均存在著這四個季節,每個季節都是等長的。天文四季具有理論意義,氣候四季具有實用價值。天文四季是氣候四季劃分的基礎。天文四季是半球統一的。北半球是夏季,南半球是冬季;氣候四季則是區域性區域***中緯地區***統一的。天文四季的劃分取決於天文現象的變化,氣候四季的劃分取決於氣溫的變化。無論哪個半球的哪個地點,都有等長的天文四季;而氣候四季則在同一地點也不一定等長。這是天文四季和氣候四季的主要不同之處。

  《地球四季》紀錄片簡介

  《地球四季》是由法國蓋拉特電影公司製作的紀錄片,由法國導演雅克·克魯奧德、雅克·貝漢聯合執導,中國演員黃曉明、蔣雯麗中文解說。該片於2016年1月27日在法國上映。2016年9月27日在中國上映。

  該片講述了地球兩萬年原始世界,動物真實生活與人類想象的自然棲息之間的天差地別的故事。

  雪狼、狐狸、雪梟、犛牛、麋鹿五種經常被驅逐和獵殺的森林動物,與人類一次文明的對話,用擬人化的表現手法把動物的內心世界生動準確地描寫出來。無論是狼、狐狸、雪梟對人類刻板印象的不滿,還是犛牛母子和麋鹿對人與動物和諧共生的願景,都直抒胸臆地表達出動物們迫切想與人類溝通交流、共生共榮的渴望。5種動物形象,雖然種類不同,但一雙雙澄澈明亮的眼睛仿若在訴說自己的肺腑之言,想與人類對話的拳拳真意蘊含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