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的四季是怎麼形成的

  地球上的四季不僅是溫度的週期性變化,而且是晝夜長短和太陽高度的週期性變化。對於地球的四季,很多都好奇是怎麼樣形成的。以下就是小編給你做的整理,希望對你有用。

  形成地球四季的原因

  地球的自轉軸與地球繞太陽公轉面***黃道面***之間有一個夾角***23°26′***,因此,當地球繞太陽公轉時,太陽直射到地球的位置就會發生變化,從南緯23°26′***南迴歸線***到北緯23°26′***北迴歸線***。太陽直射時,地球表面獲得的熱量高,氣溫高,為夏季;反之,太陽斜射時,地球表面獲得的熱量低,為冬季。當太陽直射到北半球時,北半球為夏季,南半球為冬季;反之,當太陽直射到南半球時,南半球為夏季,北半球為冬季。太陽直射到南、北迴歸線時,分別為冬至***12月22日前後***和夏至***6月22日前後***;太陽直射到赤道時,分別為春分***3月21日前後***和秋分***9月21日前後***。

  太陽直射區域處於南、北迴歸線之間,因此該區域太陽總是近乎直射,故一年中從太陽獲得的能量均較高,導致該區域的氣溫較高,一年中變化不大,該區域稱為熱帶。熱帶區域,沒有四季的變化,均為夏季。通常指的一年四季,主要表現在溫帶,也就是太陽南迴歸線和北迴歸線到南極圈和北極圈之間的區域。南極圈指太陽照射到北迴歸線時,太陽所能照亮的最南緯度線,即南緯66°34′***緯度與迴歸線的緯度互餘***。同樣,北極圈處於北緯66°34′。兩極圈內,會出現極夜和極晝現象。顯然,北半球夏季時,北極圈內出現極晝現象,南極圈內出現極夜現象;反之,南半球為夏季時,北極圈內出現極夜現象,南極圈內出現極晝現象。

  地球四季的變化規律

  從春分經 夏至到 秋分,北半球處於夏半年,南半球處於冬半年。在此期間,北半球晝長夜短,南半球晝短夜長; 北極處於極晝, 南極處於極夜; 北迴歸線以北的太陽高度始終大於平均值, 南迴歸線以南則小於平均值。 北迴歸線以北太陽升起於東北方的地平圈上,降落於西北方的地平圈上。二分日全球各地太陽均升起 於正東方,降落於正西方。

  從秋分經 冬至到春分, 北半球處於冬半年, 南半球處於夏半年。在此期間,南北半球的晝夜長短、 極晝極夜和太陽高度,都同上述情況相反。 北迴歸線以北太陽升起於東南方的地平圈上,降落於西南方的地平圈上。

  從夏至經秋分到冬至,北半球由夏半年變為冬半年,南半球由冬半年變為夏半年。在此期間,北半球晝漸短,夜漸長,極晝帶逐漸縮小;南半球晝漸長,夜漸短,極夜帶逐漸縮小。 北迴歸線以北太陽高度一直在減小,南迴歸線以南則在增大。 北迴歸線以北太陽出升方向由東北變為東南,降落方向由西北變為西南。 秋分日由正東昇起,正西降落。

  從冬至經春分到夏至,北半球由冬半年變為夏半年,南半球由夏半年變為冬半年。南北半球的晝夜長短、 極晝極夜和太陽高度的變化同上述情況相反。北迴歸線以北太陽升起的方向由東南變為東北,降落方向由西南變為西北。

  從冬至到春分和從夏至到 秋分,全球各地晝長都向平均值***12小時***接近,極晝、極夜的範圍都逐漸縮小。 北迴歸線以北和 南迴歸線以南的太陽高度都在向平均值接近。 北迴歸線以北,太陽升起方向逐漸接近正東,降落方向接近 於正西。

  從春分到夏至和從秋分到 冬至,全球各地晝夜長短都在向極值變化,極晝、極夜的範圍都逐漸擴大。北迴歸線以北和南迴歸線以南的太陽高度也趨向極值。 北迴歸線以北太陽升、落的方向,分別向東北、東南和西北、西南移動。

  由於 南北迴歸線之間的晝夜長短和太陽高度的變化較複雜,所佔篇幅較多,我們沒有充分地說明,讀者自行總結出規律來也是不難做到的。在分析的時候,最好能分成幾個階段來進行。例如,在北半球, 可以從春分到太陽直射該地算做一個階段,再到夏至為第二個階段,夏至以後到再次太陽直射為第三個階段,以後可以把到冬至作為下一個階段,由冬至到春分是最後一個階段,太陽完成了一次迴歸運動。每個階段晝夜長短、太陽高度、太陽的升落方向及正午時太陽的方向***例如,北半球夏至時,太陽在正午時位於天頂以北,冬至時則在天頂以南***,等等,都有較大的變化。

  地球四季的劃分

  四季是根據晝夜長短和太陽高度的變化來劃分的。在四季的劃分中,以太陽在 黃道上的視位置為依據,以二分日、二至日或以 四立日為界限。但是,東西方各國在劃分四季時所採用的界限點是不完全相同的。

  第一種

  我國傳統的四季劃分方法,是以 二十四節氣中的 四立作為四季的始點,以二分和二至作為中點的。如春季 立春為始點,太陽 黃經為315°,春分為中點, 立夏為終點,太陽黃經變為45°,太陽在黃道上運行了90°。這是一種傳統的,常見的方法。

  第二種

  天文學分類法***即西方分類法***四季劃分更強調四季的氣候意義,是以二分二至日作為四季的起始點的,如春季以春分為起始點,以夏至為終止點。這種四季比我國傳統劃分的四季分別遲了一個半月。

  第三種

  為了準確地反映各地的實際氣候情況,劃分四季常採用氣候上的方法既近代學者 張寶坤分類法,採用候平均氣溫劃分四季。並且規定:候平均氣溫大於或等於22℃的時期為夏季,小於或等於10℃的時期為冬季,介於10℃~22℃之間的為春季或秋季。按此標準劃分四季,中緯地區季節與氣候相一致,低緯地區和極地附近春、夏、秋、冬的溫度變化很不明顯。同時,在中緯地區,各季的長度也不一樣。這就是氣候四季。例如, 北京春季有55天,夏季103天,秋季50天,冬季157天。這種方法,可以結合各地的具體氣候,農業,故運用較多。

  第四種

  氣候統計法,因為一般以1月份為最冷月,因此,春季,為3,4,5月.夏季,為6,7,8月.秋季,為9,10,11月.冬季,為12,1,2月.這種四季分類法,比較適用四季分明的溫帶地區。

  淺論

  春、秋二分日,全球各地晝夜長短和太陽高度都等於全年的平均值,具有從 極大值***或極小值***向極小值***或極大值***過渡的典型特徵。因此,把春分作為春季的中點,和把秋分作為秋季的中點是非常合理的;夏季裡,晝最長,夜最短,太陽高度最大的是夏至那一天,該日地表獲得太陽能量是最多的。所以,夏至作為夏季的中點是很合理的;同理,冬至作為冬季的中點也是很科學的。

  但是,從實際氣候上講,夏至並不是最熱的時候,冬至也不是最冷的時候,氣溫高低的極值都要分別推遲1~2個月。我國有“熱在三伏”,冷在 三九”的說法。因此,把夏至和冬至分別安排為夏季和冬季的開始日期,與實際 氣候能更好地對應。所以,西方四季劃分更能體現實際的氣候意義。 無論是我國的具有天文意義的四季劃分,還是西方具有氣候意義的四季劃分,都是天文上的劃分方法。這是因為,二分、二至和 四立在天文上都有確切的含義,都是把全年分成大體相等的四個季節,每個季節三個月,太陽在 黃道上執行90°。它們都不能反映各地氣候的實際情況。通過這種方法劃分的季節,就是天文四季。

  天文四季是半球統一的。在半球的範圍內,每個季節有統一的開始和結束的時刻,並且在半球範圍內,每一地點均存在著這四個季節,每個季節都是等長的。天文四季具有理論意義,氣候四季具有實用價值。天文四季是氣候四季劃分的基礎。天文四季是半球統一的。 北半球是夏季,南半球是冬季;氣候四季則是區域性區域***中緯地區***統一的。天文四季的劃分取決於天文現象的變化,氣候四季的劃分取決於氣溫的變化。無論哪個半球的哪個地點,都有等長的天文四季;而氣候四季則在同一地點也不一定等長。這是天文四季和氣候四季的主要不同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