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形閃電是怎麼形成的

  球形閃電即球狀閃電,俗稱滾地雷,閃電的一種,通常都在雷暴之下發生,就是一個呈圓球形的閃電球。下面由小編為你詳細介紹球形閃電的相關知識。

  :

  球形閃電的成因

  球狀閃電通常都在雷暴之下發生。通常它只會維持數秒,但也有維持了1-2分鐘的紀錄。更神奇的是它可以在空氣中獨立而緩慢地移動。

  球狀閃電***3***由於球狀閃電出現的頻率很低,科學家難以做系統的觀測。2014年1月28日,中國科學家首次拍到球狀閃電,理論方面,有人認為它是灼熱的空氣團或氣化了的元素,例如碳、鈉又或是銅。雖然這個理論可以解釋球狀閃電的部分特性,卻不能說明為什麼它可以在飛機艙內形成。此外還有許多不同的說法,如等離子體、離子、帶電的塵埃、有外層電子殼的水等,但沒有一個理論可以完滿地解釋這個科學懸案。

  球狀閃電之所以神祕,是因為它並不常見,它行蹤飄渺、色彩和外形多變,同時還有瞬間巨大的破壞力。所以,早在古希臘的時代,人們就開始留意這種奇特的自然現象了。

  很多人認為球形閃電是一團密度不大的常溫等離子體,由於“太陽風”和宇宙射線的轟擊,包圍地球的空氣被電離成正、負離子和自由電子形成的離子層。當離子層部分離子和電子集聚,便可能形成球狀閃電。

  氣象專家介紹,突發雷雨天氣時,帶電雲層離地面很近,地面又有一些突出物體產生感應電荷,兩者之間形成放電,因此形成了滾地雷。滾地雷容易對地面上的人員和物品造成電擊傷害。

  球狀閃電至今仍是人們不能解釋的奇怪自然現象。一個共同的特點是,球狀閃電基本上發生在雷暴天氣中。

  2013年8月,科羅拉多美國空軍軍官學校的團隊從一種專門的溶液中製造出了球形閃電。

  球形閃電的特點

  大小

  球狀閃電直徑從15~30釐米不等,但也有人見過直徑1~2釐米和5~10米大小的。能以固定的頻率改變其直徑大小,可逐漸衰弱變小,爆炸可使其體積增加並使其終結。能靠分解或重組改變大小。

  形狀

  大部分報道為球形或卵形,還有扁長方形、立方體、圓環狀、啞鈴形、雲霧形、

  球狀閃電

  圓柱形、子彈形、雪茄形、錐形、透鏡形、盾形和螺旋形等。

  顏色

  兩種最常見的顏色是白色和橘黃色,其他較常見的是紅、藍、黃、綠和紫色,銀色和黑色很少見。有些球狀閃電會變色。

  速度

  可從靜止到難以想像的高速***每小時2萬多公里,但這種情況不是在雷暴中***,一般速度約為每秒5米,即每小時18公里。

  結構

  似乎是某種等離子體或雲霧狀物質,有的球狀閃電中心是透明的,有的是中空的,或根本沒有明顯的固定結構,有些球狀閃電似乎處在動態變化之中。

  運動性

  有時是靜止的。大部分為直線運動,有些是在一靜止位置旋轉,有些是不停地轉動,有些是按明顯的複雜路徑來執行的。

  壽命

  球狀閃電一般會持續幾秒鐘,如7~8秒鐘,有些可長達1分鐘以上。

  行為

  有些會模仿周圍的物體運動,有些直衝大地。有些球狀閃電似乎在“調查”其他物體。大部分被引向金屬性或磁性物體,會發生強烈碰撞,有時會造成很大損傷。閃電球會跳動、分解、重組、衰減、爆炸或同時發生這些變化。

  聲音

  極少情況會形成噼哩啪啦或嘶嘶的聲音。消失時會產生爆炸。

  溫度

  觸到球狀閃電的人都說它相當涼——即沒有熱的感覺。但它卻可以煮開鍋、熔電線和加熱金屬。

  亮度

  球狀閃電一般都像路燈一樣亮。它們有時白天即可見到。

  發生

  它們通常發生在雷暴之時,但極少也會發生在之前或之後。大多數的球狀閃電都伴隨著普通閃電——盤旋著待機而發,但有時它們也像普通閃電一樣從雲端直擊大地。

  球形閃電與閃電的區別

  球形閃電又稱電光火球。球形閃電並不是閃電,它與閃電幾乎沒有相同之處,所以把這種現象命名為“球形閃電”是不準確的,應當命名球形閃電為“電光火球”,即與電磁場有關的等離子態發光球。天然閃電又叫雷電。最常見的雷電形式是線狀閃電,其形狀猶如倒懸於空中的縱橫枝叉,又象是地圖上一條支流眾多的河流。另外,雷電中還有較少見到的串珠狀閃電。電光火球的壽命一般為幾秒,個別的可長達幾分鐘。而普通枝狀閃電的壽命不到1秒。

  電光火球是定域於適當的磁場位形空間和速度空間的等離子體,它從周圍獲得能量,等離子區的直徑取決於外部場的頻率,因此產生諧振。本來關於電光火球的知識在20世紀最初的幾年中已被尼古拉·特斯拉研究出來了,後來卻又隨著這位偉大天才的逝世而失傳了。尼古拉認為,原始能量不足以維持火球,還必須有另外的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