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關於西湖的精美散文

  雨中遙望西湖,似乎當年許仙,白娘子,小青在船上相遇,在船上的對白以及往後發生的種種故事,依舊清晰,依舊伴著西湖,成為千古不衰的美麗傳說。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供大家欣賞。

  :共雨遊西湖

  清晨,到達西子湖畔的時候,天色淡淡地陰著,穿行蘇堤,跨越映波橋,堤兩側春柳如煙,掩映湖面,湖山勝景如畫圖般隨著步履輕輕地展開。遠處,雷峰塔在淡淡的霧氣中隱約蒙朧著,近處,綠柳拂堤,水光瀲灩,湖上,有畫舫泊在岸邊。

  行走西湖,彷彿是行走在亦真亦幻的傳說中。在這裡,如果你有足夠的歷史感,或許你會知道,你腳下的蘇堤,是蘇軾疏浚西湖的傑作,斯人已去,猶留下“蘇堤春曉”的勝景在千百年來激盪人們的詩情。或許你會知道嶽王廟就在湖邊,秋瑾曾在此流連,這些名字曾在我們少年時的內心揚起無數的豪情。

  如果你喜歡古典文學,你還會知道《牡丹亭》裡杜麗娘與柳夢梅的傳說,沿蘇堤找尋那標識著愛情的一梅一柳,走進《化蝶》中去找尋在長橋上十八里相送的梁山伯與祝英臺,當然更忘不了古典傳奇中的《白蛇傳》,眼前的西湖就是承載這個美麗傳說的平臺,許仙與白娘子相會的地點就在不遠處的斷橋,迎著波平浪靜的西湖,甚至還會想起那句歌詞“西湖的水,我的淚”。

  下雨了,西湖是柔美的,雨絲是細膩的,望望遠山,不禁想起那句“山色空濛雨亦奇”的詩句來。在雨中漫步,見識了“花港觀魚”,懂得了魚字少一點的原因,不過,在我看來,一定是西湖的美景撥動了豪氣沖天的康熙皇帝內心那份柔情,他的筆下自然會湧起對生靈的憐憫之情。

  雨中,我們乘上畫舫,如古人一般,作畫中游。煙水茫茫的西湖真如詩般靈動、如畫般精緻,近攬湖心亭、三潭印月,遠觀雷峰塔雨景,船行尺寸之間,放眼望去,即有美不勝收之景。

  記得初識張岱的《湖心亭》一文,便為其簡略筆法所傾倒,“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芥,舟中人兩三粒而已。”因為不是冬天的雪後,無法體會雪後西湖的意境之美,不過,雨中的西湖,卻難用一痕一點一芥兩三粒來點綴其精髓,雨中的西湖,更象是一幅水墨畫,水氣淋漓,筆墨酣暢,粗放中透著細緻,水天一色,是粗放之美,斷橋不斷,是細緻之美,一放一收,一粗一細,宛如兼工帶寫。

  安靜地湖面上,雨絲在編織著西湖的心事。西湖的歷史是被詩與傳說穿起來的,船行西湖上,如行走在歷史與傳說之中,甚至都不禁懷疑,我們是不是正在與古人進行著一場無聲的對話,是不是能無意間尋找到那正在上演的古老傳說。

  碧波簇擁下的畫舫,彷彿載我們遠離了紅塵,湖面上風淡淡,拂面亦如西湖之柔美,而湖水依舊優雅地沉默著,不著痕跡地洗去內心那些浮躁。靜靜地遠望,遠處,蘇堤上游人如織。喜歡西湖,於是用視線把西湖留在記憶,只是不知西湖漣漪的波影是否會收藏下我們的身影,留下曾在我心頭湧動的那些歷史的、感性的、詩情的思緒?

  :初至西湖

  十月二十九日,秋高氣爽,微風徐來,偕室友遊於西湖。恰逢細雨綿綿,西湖水波盪漾,山色空濛,又見枯荷敗葉,名人故居,心中有感,遂記之。

  初至西湖,目之所及是唐代李泌引水遺存。李泌者,唐時政治家,代宗時外放澧郎峽團練使,後遷任杭州刺史,素有佳績。杭州江海之地,水泉苦鹹,李泌為解杭人滷引之苦,遂鑿井設渠,內建空心竹管,引西湖之水至城內,作六井,民足與水,故井邑日富。自簡介知此乃今人所鑄,以表銜德之意,舊時原跡早已消逝於茫茫歷史中,不復得見。思及此處,感念先人之功,又思古蹟保護之難,不由悵然。

  離引水遺存東走,不知何時下起了雨,如春時的柳絮,又如織錦的蠶絲,又輕又細,聽不見如春雨般的淅淅響聲,也感不到如夏雨般的酣暢淋漓,好似是淚眼婆娑的俏皮姑娘,無聲無形,輕柔地滋潤著大地。抬頭遠眺,山色空濛,山雨雲霧相互交織,似夢似幻;再看西湖,有碧波千頃,輕泛漣漪;陣風裹挾著草木的清香襲來,帶走遊子的愁緒,薰得遊人沉醉。至白堤,方知“斷橋不斷,白堤不白”所言非虛,有歌言:斷橋是否下過雪,我望著湖面,水中寒月如雪,指尖輕點融解。斷橋殘雪,冬之絕景也。白堤柳簾垂淚,只恐無緣再見,一見傾心。改革開放三十載,城市化和工業進步讓白堤也披上了厚厚的柏油衣,失了其獨有的歷史滄桑感和厚重感,但覺現今文物保護及維修工作不到位,達不到修其形留其神之效,平白失去了原來的神采。每每思及此處,憑欄長嘆。平視西湖,枯荷敗葉,秋意如刀,撲面而來,我雖不喜枯荷,但粗粗看去倒與裙裾 也有幾分相似。有一詩最得我心:

  荷香夢裡總縈情,水碧南湖蛙鼓鳴;

  非復傘張歇野鶩,無尋角聳立蜻蜓;

  枯莖芒刺妨魚戲,斷梗勾連礙艇行;

  敗葉疏零淅瀝雨,嘲哳入耳不堪聽。

  走上白堤,遊人甚眾,人聲鼎沸,初時我以為居於西湖如置身於桃花源,寧靜祥和,現在看來西湖亦是喧囂,如市井之地。好在人雖煞景,景卻怡人,柳簾遮天,垂絲飄揚,翩翩飛舞。秋風烈,如刀似剪,剪得斷夏與冬,剪不斷柳絲絛.賀知章在《詠柳》中言“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今日才算是真的得見。

  自白堤折西,多是名人故居,在此不敘。再走,有柳亞子祭馮小青墓題碑、空谷傳音景點,陳英士像等等。陳其美,字英士,清末民初革命家,覆清討袁建共和,功績粲然身殉國,曾自撰一聯:扶顛持危,事業爭光日月;成仁取義,俯仰無愧天人。儕輩革命烈士如此者不在少數,羞煞後輩也。其後有中國印學博物館,是西泠印社之“展示視窗”,館藏各色金石印章,不勝列舉,年代上達秦漢,下至現代;併兼藏書畫,其中名家之作,不在少數。西泠印社創建於光緒三十年***一九零四年***,歷吳昌碩、馬衡、張宗祥、沙孟海、趙樸初、啟功六位社長,現任社長為饒宗頤先生,皆為此道大家,以“儲存金石,研究印學,兼及書畫”為宗旨,被譽為“天下第一名社”。二零零九年,西泠印社領銜申報的“中國篆刻藝術”成功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西泠印社不只是留給了後人印刻的珍品和榮譽,更重要的是前輩們研究文化和做學問持之以恆的精神。百十年的風風雨雨,春去秋來,物是人非,榮譽也會隨著時間漸漸消逝,只有精神才會永存,深深地刻在中國人的骨子裡,等待被喚醒的一天。

  西湖雨,雨西湖,只有真正懂西湖的人才能領略到西湖的美與魅力。西湖晴來固然是好,瀟瀟雨中西湖亦奇,飄飄灑灑瑞雪紛飛,最是西湖情深難了。回顧百年曆史,感慨滄桑變化,變的是你我,不變的是西湖。

  :西湖的誘惑

  到西湖去看看是我多年的夢想。上有天堂,下有蘇杭。傳說中杭州的西湖美景磁石般地吸引著我。讀中學時,教科書上魯迅先生的《論雷峰塔的倒掉》一文中的雷峰塔,聽說就在西湖邊上。還有神話故事《白蛇傳》裡,許仙與白娘子相會的斷橋也在西湖邊,更加令人神往。

  2016年仲夏。忙於工作的我,接到在上海工作女兒的再三邀請。於是丟下手裡的工作,忙裡偷閒和愛人從綿陽飛到了上海。在遊覽了黃浦江、東方明珠、上海野生動物園、城隍廟、上海外灘等景點後,女兒還特地安排了去杭州西湖。在綿陽工作的兒子聽說我們要到西湖去。特地從綿陽飛到上海與我們匯合,女婿又在網上訂購了一家西湖邊上的酒店。第二天我們一家五口驅車到了杭州。

  這是我生平第一次到杭州。到西湖去走走,看那人間美景,看那倒塌後重建的雷峰塔,了卻自己多年的心願。心中充滿了期待,心情無比激動。

  天公不作美,淅淅瀝瀝地下起了小雨。由於兒女和兒子假期將至,我們只好冒雨遊西湖。四眼古井,西湖邊小青與白娘子化身的杭州蛇樹等人文景觀盡收眼底。有人說西湖美景,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我們正好趕上雨湖,雨中的西湖,煙波浩渺,雨絲密如珠簾,輕紗一般柔曼。條條木船、遊艇、遊輪排成一排,整裝待發。煙雨濛濛中,舉目遠望,湖心仍有不少遊人冒雨遊湖,船影悠悠隨波起伏搖盪。悠哉美哉!

  我們一行五人,租來一條小船很快加入到遊湖的行列。並在三潭印月處盡情拍照留念。三潭印月是西湖中最大的島嶼,湖中有島,島中有湖。湖中建有三座石塔,相傳為蘇東坡在杭疏浚西湖時所設。塔高2.5米,露出水面2米,由基座、圓形塔身、寶蓋、六邊小亭、葫蘆頂組成。三座瓶形小石塔鼎足而立,造型別致優美。塔頂如葫蘆狀,塔身呈球形,中空。環塔身分佈五個等距離小圓空。若在明月之夜,洞口覆上薄紙,塔中點燃燈光,洞形印入湖面,呈現許多月亮真假難分,夜景十分迷人。故得名“三潭印月”系江南水上園林經典之作。據說三潭還有測試水文氣象之功能。

  天公知人意,夏日雨說停就停。雨過天晴,風和日麗,萬里無雲。對愛好攝影的我來說是拍攝風光照片的最佳時機。上岸揹著佳能相機,一邊遊覽一邊抓拍風景,不亦樂乎。

  這個以武陵水、錢塘湖、西子湖為前身的西湖,喬灌木疏落有致,植物選景為主,亭臺、樓閣、廊橋交相輝映。蘇堤春曉,麴院風荷,平湖秋月,斷橋殘雪,柳浪聞鶯,花巷觀魚,雷峰夕照,雙峰插雲,南屏晚鐘,三潭印月十大景觀美不勝收,給西湖增添了神祕色彩。特別是蘇堤,俗稱蘇公堤是一條貫穿西湖南北風景區的林蔭大堤。南起南屏山麓,北到棲霞嶺,全長3公里,堤寬36米,是宋朝蘇軾任杭州知府時疏浚西湖,取湖泥雜草堆建而成。沿堤栽植楊柳、碧桃等觀賞樹木和大批花草。影視劇《還珠格格》的拍攝現場就在水幕電影場邊。

  來到離湖邊不遠的淨寺,這裡有一個古老的傳說,相傳早年修建淨寺時需要木料。濟公的領導派他去上山尋找,管樹的人問濟公總共需要多少木料。濟公說不多不多,只要我這一袈裟就夠了。結果整整伐光了一座山峰的樹木,濟公的袈裟也沒裝滿。木頭找到了,運輸成了問題。正巧地下有一條暗河直通淨寺一口水井。於是將暗河作為運木通道,所有圓木都由這口水井提出。正當最後一根圓木直立井口時,上面喊夠了夠了!於是這根木頭便永遠矗立在井中了。濟公為運木立下了汗馬功勞,後人為了紀念他,特在淨寺的大雄寶殿為他塑像,紀念他的善舉。

  去西湖,一路景緻秀色可餐。堤旁垂柳搖曳,靜若處子,湖上風光如詩如畫。自東向西,遠山近水,一泓清波。天竺群峰層巒疊嶂,影影綽綽,令人賞心悅目。過平湖秋月,憑臨湖水,登樓眺望。在恬靜中感受西湖的浩森,洗滌煩躁的心境。 不知不覺很快便來到白娘子贈傘的斷橋。白堤至此而斷,故稱斷橋。宋代叫寶祐橋。神話故事《白蛇傳》中,斷橋是白素貞與許仙相會的地方,更給斷橋增添了神祕浪漫色彩。

  西湖南岸南屏山支脈,夕照山上的雷峰塔。便是魯迅先生筆下的《論雷峰塔的倒掉》一文中的雷峰塔。雷峰塔俗稱黃妃塔。因塔在西關外,又叫西關磚塔。後人又因塔在名為雷峰的小山上,又稱雷峰塔。夕陽西照時,塔影橫空,金碧輝煌。相傳,法海和尚曾將白娘子鎮壓在塔下,並咒語若要雷峰塔倒,除非西湖水乾。魯迅先生借雷峰塔的倒掉,讚揚了白娘子為爭取自由和幸福而決戰到底的反抗精神。

  結束杭州之行,乘飛機回到四川,看著一幅幅精美的照片,西湖的倩影總是揮之不去,歷歷在目。2011年6月24日,杭州西湖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是我國世界遺產名錄中唯一的湖泊類文化遺產。西湖旖旎的自然風光,美麗的人文景觀,神奇的傳說,不愧為人間天堂,是我魂牽夢繞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