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需要的正能量文章摘抄3篇

  水只有碰到石頭才能碰出浪花。人生就是需要這樣的勵志文字和勵志文章時刻激勵自己,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小編為大家整理推薦的人生需要的正能量文章摘抄,希望對您能夠有所幫助哦。

  人生需要的正能量文章摘抄:相信未來

  當蜘蛛網無情地查封了我的爐臺,

  當灰燼的餘煙嘆息著貧困的悲哀,

  我依然固執地鋪平失望的灰燼,

  用美麗的雪花寫下:相信未來。

  當我的紫葡萄化為深秋的露水,

  當我的鮮花依偎在別人的情懷,

  我依然固執地用凝霜的枯藤,

  在淒涼的大地上寫下:相信未來。

  我要用手指那湧向天邊的排浪,

  我要用手撐那托起太陽的大海,

  搖曳著曙光那支溫暖漂亮的筆桿,

  用孩子的筆體寫下:相信未來。

  我之所以堅定地相信未來,

  是我相信未來人們的眼睛——

  她有撥開歷史風塵的睫毛,

  她有看透歲月篇章的瞳孔。

  不管人們對於我們腐爛的皮肉,

  那些迷途的惆悵,失敗的苦痛,

  是寄予感動的熱淚,深切的同情,

  還是給以輕蔑的微笑,辛辣的嘲諷。

  我堅信人們對於我們的脊骨,

  那無數次地探索、迷途、失敗和成功,

  一定會給予熱情、客觀、公正的評定,

  是的,我焦急地等待著他們的評定。

  朋友,堅定地相信未來吧,

  相信不屈不撓的努力,

  相信戰勝死亡的年輕,

  相信未來,熱愛生命。

  【勵志文章賞析】:

  食指先生的這首《相信未來》,以深刻的思想、優美的意境、朗朗上口的詩風讓人們懂得了在逆境中,怎樣好好地生活,怎樣自我鼓勵,怎樣矢志不渝地恪守自己對明天的承諾。

  人生需要的正能量文章摘抄:憑什麼不能給自己點個贊?

  我微信裡有個特文藝的哥兒們,愛攝影和寫詩,逢陰天下雨就會在朋友圈發自己拍的片子,還要配上幾行心情小詩,當然這沒什麼特別,重點是每次發完,他都立馬給自己點個贊,時不時還評論一下“這片子絕了”“今天志摩兄附體”“好靈感出好詩”“完美!大家盡情來贊吧!”

  別人可能覺得這人有點二,但我每次看到他出手,都忍不住樂,不是嘲笑,是發自內心地覺得好玩兒,同時還伴著一種難以言說的羨慕——在越來越圓滑世故深藏不露的人群裡,這種自我欣賞又敢於表達的純真何其可貴。

  必須承認這品質是我以及絕大多數國人缺少的。雖然我們也都對自己的某個部分滿意,並渴望得到鋪天蓋地的讚美,但沒幾個人敢明目張膽地給自己點贊,更不敢大喊一聲“大家都盡情來贊吧”,再想也不敢。

  因為這社會太崇尚謙虛和自我批評,你有事沒事總讚自己,情商就要遭到質疑了。

  前段聽一位老專家講《易經》,他說六十四卦各有好壞吉凶,只有一個卦近乎完美,就是“六爻皆吉”的謙卦。因為不論何時,謙虛總是對的,做人就要不自許、不自矜、不自居、不自譽、不自傲,如是,你便走在了通往高大上的道路。

  這與儒家的價值觀是一脈相承的。幾千年來一貫奉行的“謙受益,滿招損”的教化,使我們都把謙虛看得遠比真實重要。人們習慣於表達“我不行”“還差得遠”,羞於展示自己,怯於表達真意。

  這種姿態自然有好的一面,但其副作用也是很大的:一個人的言行會對他的認知產生強烈的暗示和引導作用,比如,你對著鏡子笑一笑,心情就會莫名的好一些,或者你跳起來摔個杯子,就會莫名地生出憤怒情緒。而當你一直說“我不行”“我不行”,那麼內心裡就可能真的覺得自己不行。於是慢慢的,本我便遭到全面壓抑,以至於就算日子過得如魚得水,內心也並不快樂。

  這大概就是文明進化過了頭的惡果。

  記得小時候,每逢班裡投票選三好學生、品德模範之類,對一個優秀的同學來說,最完美的結果絕對不是滿票當選,而是“差一票”——你自己不能選自己。

  甚至有時幾個人參加競選,參選的同學也被認為是不該投自己票的,否則就會有種作弊的羞恥感。可為什麼我在臺上極力演說自己的好,下了臺卻要投票給別人?這種虛假又扭曲的謙虛意義在哪裡?

  好在自媒體時代到來後,情況有所扭轉。因為人人有了自己的地盤和發言權,自家地方不能老吹捧別人啊,時不時地秀秀自己的美貌美食美好生活,也算一個嶄新的人生樂趣和意義。雖然多數人仍要藉著“天氣不錯”來秀自己的漂亮照片,藉著“喜歡這款復古戒指”來秀自己的一雙美手,但這一場場微型個人秀,本身已經是人們對自己的認可、讚許、鼓勵,是對過去那種假謙虛的積極反抗,這才叫正能量。

  我有個五歲的外甥女,能歌善舞愛表演,家庭聚會總能給大夥來一段。每回演完,我們大力鼓掌時,她都跟著使勁鼓,引得眾人大笑。

  有回我姐問她:“你自己為什麼也鼓掌呢?”她特真誠地說:“因為我也覺得我唱得好聽啊。”

  長輩們就調教她:別人給你鼓掌行,你自己別鼓,顯得不謙虛。

  我表示反對——她有資格自我欣賞,更有權利真實表達,我們完全沒必要擔心“滿招損”,因為必然會有一天,她會聽到更美的歌聲,從而意識到自己還需要學習和提高,那時候她自然就謙虛了——真正有意義的,應該是這種發自內心的謙虛,而非那些裝給別人看的、舒服了他人擰巴了自己的偽裝。

  是的,我們確實應該做一個“內高而外卑”的謙謙君子,而不應成為“無學而顯揚”的傲傲小人。但前提是這謙虛必須真實,它不該變成人為了適應社會而自我壓抑與偽裝的道具。否則一旦你潛移默化地接受了“我不行”的自我認知,就難免生出自卑心,就會不快樂,這種折損信心和幸福感的虛偽的謙虛,會讓你得不償失。

  人必須對自己誠實,做得不好的地方,要勇敢地自我批評,而優於他人的方面,更要敢於自我表揚。

  人活著,需要一點小驕傲。一個懂得認可自己、欣賞自己的人,內心才會穩定,才會覺得“我是幸運的”“我值得為自己努力”“我配得上更好的生活”“我能掌控我的人生”“我不怕突如其來的變化”“我不需要拼命去從別人那裡獲得讚美和肯定,我自己可以給自己”……在這樣良好的心態下,人才會活得從容快樂。

  我就覺得自己挺好,憑什麼不能給自己點個贊呢?

  人生需要的正能量文章摘抄:有的人25歲就死了

  ——影響100萬人的勵志短片

  你是否覺得兒時時光充滿了快樂新奇,而成年後的日子反而如白水般單調乏味?你是否覺得青春歲月充滿美好了的回憶,而現在的日子卻很難讓你頻頻回首?

  Steve Cutts這部動畫短片《In the Fall》用100秒給我們講述了一個令人震撼的人生倒計時故事。一箇中年男子在樓上澆花,不小心從樓上掉下來,在這危急時刻,他卻開始回憶起他的一生,從多姿多彩到單調乏味。這麼單調的日子繼續又會如何呢?所以在接觸地面的最後一刻,他忽然釋然了起來。

  整個影片頗有迪士尼早期作品的風格,黑白的色調加上讓人應接不暇的鏡頭,讓這部片子充滿了黑色幽默。

  “Some people die at 25 and aren't buried until 75.”

  “死於25歲,葬於75歲。”——你的人生也會是這樣的嗎?

  這是美國政治家、科學家富蘭克林的一句名言。這裡所謂的“死”是指激情的褪去、夢想的幻滅,是指精神的死去。我們很多人都像視訊中的中年人一樣,少年時也曾經擁有豐富多彩的人生,但是工作之後開始每天忙忙碌碌,循規蹈矩地生活,直至死方休。

  我們總是在老去的時候才後悔這一生碌碌無為,可是為何當初選擇了行屍走肉般生存?20歲那年買得起10歲那年買不起的玩具,可卻沒了當初那般期待感;30那年有勇氣去追20歲那年不敢追的女孩,可女孩早已為人婦多年;40歲那年想再去珍惜30歲那年該珍惜的朋友,可卻已經疏遠多年……

  人生就是這樣,錯過了就再也回不來了。有些事,現在不做,以後再也不會做了。有些夢,現在不追,以後再也追不上了。

  對我們每個人來說

  1

  有一件事是真的:

  有一天你會走向死亡。

  2

  但有一件事是假的:

  人的一輩子只能活一次。

  3

  據說,每個人從零開始,

  到成為一個領域的專家,

  需要7年的時間。

  4

  我們來算一下:

  如果你能活到88歲,在11歲之後,

  你將有11次機會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

  5

  不管你是稚氣未脫,抑或已經白髮蒼蒼…

  6

  你都有機會讓自己活得不一樣。

  有的人,他們活在自己的過去。

  7

  有的人,

  他們認為自己不會再有新的可能。

  他們在井底太久,

  以為機械性地做一件事是自己的使命,

  不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精彩。

  8

  還有些人25歲就“死了”,

  只是到75歲才“埋葬”。

  他們早已失去了前行的勇氣,

  成了“行屍走肉”。

  9

  但是你要知道,你其實可以不一樣。

  你擁有千千萬萬次的生命。

  10

  按照7年一次的機會,你有11次生命,

  你可以拿一次用來寫詩…

  這樣,

  你就體味過了詩人的風韻和詩歌的美妙。

  11

  你還可以拿一次生命,用來搞搞新發明。

  這樣你就體會到了創造的樂趣,

  用雙手造出一個新世界。

  12

  還可以拿一次生命,

  去探索自然的奧祕。

  這樣你就明白了萬物規律的奧妙之處。

  13

  一個人的一輩子,可以同時是:

  音樂家、發明家、詩人、廚師、CEO……

  只要你利用好自己的每一次生命。

  但是希望你明白,雖然你可以擁有好幾次人生,但並不意味著你不應該珍惜現在的機會。在完成每一件夢想的時候,人還是應該保持專注。

  活1次還是11次,取決於你想成為什麼樣的人。畢竟,選擇權在你手中,路在自己腳下。

  “You only live once, but if you do it right, once is enough.”

  以上就是小編為您整理推薦的人生需要的正能量文章摘抄,看完之後您是否有所收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