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規劃生態文明建設內容介紹

  生態文明建設其實就是把可持續發展提升到綠色發展高度,為後人乘涼而種”,就是不給後人留下遺憾而是留下更多的生態資產。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帶來十三五規劃生態文明建設介紹內容,歡迎大家參考。

  十三五規劃生態文明建設

  改革開放30多年以來,我國經濟以年均10%左右的速度高速增長,到2010年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在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還存在增長方式粗放、資源環境代價過高的問題。

  “使藍天常在、青山常在、綠水常在。”這是日前國務院釋出的《關於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的目標,也是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綱領性檔案。這對未來將產生重大影響。

  首次把綠色化納入現代化推進戰略中

  十七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已先後出臺了一系列重大決策部署,推動生態文明建設。但和此前的檔案相比,此次《意見》中第一次明確把綠色化納入我國現代化推進戰略中,將其作為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取向,大幅提高國民經濟的綠色化程度。

  《意見》提出,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的戰略位置,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協同推進新型工業化、資訊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和綠色化,以健全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為重點,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全面促進資源節約利用,加大自然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力度,大力推進綠色發展、迴圈發展、低碳發展,弘揚生態文化,倡導綠色生活,加快建設美麗中國,使藍天常在、青山常在、綠水常在,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國家發改委經濟體制與管理研究所迴圈經濟研究室主任楊春平表示,《意見》除第一次明確把綠色化納入我國現代化推進戰略中外,還明確把綠色發展、迴圈發展、低碳發展作為建設生態文明的基本途徑。

  “這就意味著生態文明建設不僅僅是末端的汙染治理和生態修復,而是把產業結構和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的源頭轉變與末端治理相結合,突出了生態文明建設的主攻方向。”楊春平說。

  除此之外,《意見》明確了建設生態文明的四項主要任務,宣示了生態文明建設的重點領域;系統提出十個方面的制度建設重點。

  此次《意見》中,中央反覆強調要把生態文明建設和其他四個建設相融合。在關於與經濟建設融合上,楊春平說,是將生態文明融入的主陣地,《意見》中明確提出推動新型工業化、資訊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的同時,要在各個領域貫徹落實生態文明的理念,大幅度提高國民經濟的綠色化程度,對存量經濟進行綠色化改造,對增量經濟進行綠色化構建。

  “也就是說,今後的專案也好、規劃也好,都要從源頭上有生態文明的設計,推動形成科技含量高、資源消耗低、環境汙染少的產業結構和生產方式,通過提高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根本上緩解發展與資源環境的矛盾。”楊春平說。

  目前為止,我國將5個省整體納入第一批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其他52個地級、縣級以及跨流域、跨區域的地區納入了第一批先行示範區。

  楊春平介紹說,這些先行示範地區都制定了本地區的生態文明建設實施方案,在實施方案中,將調整優化空間結構、優化產業結構、推行綠色生產方式、發展迴圈經濟、做好生態保護和環境汙染治理等作為各地區的主要任務。同時,先行示範地區著力探索建立促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制度體系。

  據瞭解,第二批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的組織申報工作即將展開。

  十三五規劃將專門佈局生態文明建設

  從“十一五”規劃開始,我國在每次規劃編制時,都把生態文明建設的很多重要內容納入其中。

  楊春平還表示,“十三五”規劃正在制定思路,要具有生態文明的理念,而且建設目標中也會體現生態文明的重要內容,還有專門的一篇來佈局生態文明建設。

  在推進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現行的土地政策是否面臨調整?針對這個問題,國土資源部土地勘測規劃院院長助理張曉玲表示,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土地管理的任務非常重,未來將重點在幾個方面逐步改進,如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守住耕地紅線、土地資源的節約利用、用地政策怎麼支援生態文明建設等,而這些工作有些已經開始推進。

  “無論生態建設的重大工程也,好還是正在進行的退耕還林、退牧還草、退耕還溼,這些重大的生態建設工程都要落在土地利用上,怎麼調整土地利用?再比如調整產業結構,發展旅遊業、休閒業等等,這些都會落在土地上。未來的供地政策、土地利用政策會有非常大的改變,不會是全國一刀切的,會有差別化,從區域、從產業各個方面都會有差別。”張曉玲說。

  她認為,最重要的是在國家整個生態文明制度體系中,土地制度體系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未來也面臨著《土地管理法》的修改,土地利用標準的完善,如何降低地耗,定額指標如何合理確定,還有產權制度、用途管制制度的進一步完善、耕地保護的補償機制等等。

  十三五規劃生態文明建設具體細則

  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設計

  目標設計涉及到兩個方面:一是定性目標設計,重點強調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包括法規、體制、機制、政策***。二是定量目標設計,提高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等指標的權重。要做好“十三五”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設計,需要考慮以下幾個方面的影響因素。

  第一,經濟發展速度變化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影響。中國的經濟增長速度已由原來的高速增長開始轉向中高速增長,“十三五”期間可能在6%-8%的區間中執行,甚至某些年份有可能跌到6%以下。經濟增長速度下降,對生態文明建設既有機遇,也有挑戰。

  第二,經濟結構變化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影響。經濟結構變化包括幾個方面。一是產業結構的變化。我國已進入工業化中後期階段,重化工業階段正從粗放發展的上半場轉入精細發展的下半場,高新技術產業、生產性服務業與製造業日益融合。二是區域結構的變化。新型城鎮化正在推進,人口逐步向區位條件較高的地區聚集。區域經濟一體化正在快速推進,“一路一帶”、長江經濟帶、京津冀協同發展三大區域發展戰略正在實施。城鄉差距、區域差距總體在縮小。三是貿易結構的變化。近年來,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出口逐步上升,加工貿易產品比重下降,中國產品在國際產業鏈分工中的地位有所上升,國際汙染轉移問題有所緩解。

  第三,人口和生產要素變化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影響。現在我國的人口增長速度已減緩了,老齡化的問題凸顯了,大量的外來人口需要轉為城市的常住戶口,人口增長速度和人口結構的變化對“十三五”生態文明建設都會產生影響。從生產要素來看,過去我們主要利用一般性生產要素,比如土地、勞動力、資源等,進入新常態階段後將更多地依靠技術、人力資本、資訊等高階要素,實施創新驅動。這種要素投入結構的變化,也會對生態文明建設產生影響。

  第四,資源環境呈現新的態勢。從資源能源的消費來看,我國多年來已形成了對資源能源大規模消費的依賴,同時環境已接近承載力極限。在“十三五”期間,各地的資源能源消費、環境汙染會發生什麼新變化需要做深入研究。

  第五,對國際社會的承諾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影響。習在APEC會議上已向國際社會正式承諾,到2030年中國碳排放達到峰值,同時將非化石能源在一次能源中的比重提升到20%。這意味著“十三五”期間我國的資源環境壓力會越來越大。這些對國際社會的承諾,也對“十三五”生態文明建設目標的設計會產生了直接的影響。

  第六,制度環境變化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影響。按照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的要求,今後要逐步建立二十多項生態文明制度。這些新的環境保護制度的推出,都意味著環境保護的投入要增加,壓力要增加。

  “十三五”生態文明建設的重點領域

  第一,生態資源。與生態文明建設有關的資源包括能源資源、土地資源、水資源等。“十三五”期間主要考慮三個方面:一是總量控制。現在國家在強調能源總量控制,特別是煤炭總量控制、耕地總量控制***十八億畝耕地紅線制度***、水資源消費總量控制等。二是結構優化。從能源結構優化來看,主要發展新能源、清潔能源等,同時儘可能降低傳統化石能源的消費比重。還有土地資源和水資源的結構優化。三是效率提高。不僅是能源利用效率要提高,而且土地資源、水資源利用效率也要提高。

  第二,生態環境。生態環境涉及兩方面:一是環境汙染治理,包括大氣汙染治理、水汙染治理、土壤汙染治理等。此外,還要注重一些新汙染的治理,比如說光汙染、聲音汙染、電子垃圾汙染等的治理。二是生態建設。主要包括植樹造林、溼地保護、荒漠治理、生物多樣性保護等。

  第三,生態經濟。生態經濟包括四個基本內容。一是淘汰高消耗、高汙染、高排放“三高”產業。二是發展綠色低碳產業,通過發展高附加值的新興綠色低碳產業,將生態建設與創新驅動相結合,實現生態建設與經濟建設的統一。三是轉型升級傳統產業。四是要大力發展迴圈經濟。

  第四,生態空間。生態空間需要強調三個方面。一是主體功能區建設,其中最重要的是生態保護區的建設。二是國土整治,包括防治水土流失、荒漠化、石漠化等問題。三是推進新型綠色城鎮化,包括髮展綠色交通、綠色建築、綠色建材等。

  第五,生態社會。生態社會建設重點也有三個方面:一是生態文化建設,即要解決生態文明建設的思想觀念問題。二是進行生態行動,讓機關、企業、居民各個方面都積極參與到生態文明建設中。三是強化生態文明建設的國際合作。

  十三五生態文明制度建設

  制度建設是“十三五”規劃的重點。可以將生態文明建設制度分為市場制度和政府制度兩大部分。

  一方面,生態文明建設市場制度建設。

  生態文明建設市場制度包括三個方面。一是資源與環境產權制度。如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所有自然資源都要明晰產權主體,以避免形成“公地悲劇”;環境產權制度,環境也需要明確產權,以免造成破壞;資源有償使用制度,使用資源必須付出成本。二是交易制度。如建設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汙染排放權交易市場、水權交易市場、節能量交易市場;開展環境汙染的第三方治理等。三是價格形成制度,資源產品、環境產品的價格應由市場供求關係決定,政府定價應充分發揮社會公眾的參與作用。

  另一方面,生態文明建設政府制度建設。

  政府在生態文明建設中可通過如下四個方面的制度發揮作用。

  第一,激勵制度。具體包括生態補償制度、相關財稅制度、金融制度和考核評價制度。

  第二,約束制度。具體包括自然資源用途管制制度、重要資源集約節約利用制度、最嚴格的源頭保護制度、生態修復制度、生態紅線制度、汙染排放總量控制制度、汙染物排放許可制度、汙染物排放強制性保險責任制度等。

  第三,政府監管制度。具體包括自然資源管理體制、環境保護管理體制、國家公園體制、汙染物排放監測預警機制、公眾參與制度。第四,問責制度。具體包括最嚴格的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最嚴格的環境責任追究制度、黨政同責制度、環境汙染監管執法制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