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想要二胎

  二胎政策出臺,不少家庭選擇生二胎,不過為什麼要生二胎,生二胎的一些問題,爸爸媽媽知道嗎?思考好了嗎?以下就是小編給你做的整理,希望對你有用。

  想要二胎的原因

  理由一:孩子找個伴 獨生子女太孤單了

  一項題為“80年代獨生子女的孤獨與親情”,有6007名1980年至***出生的獨生子女參加的調查顯示,61.3%的人認為,與以前那種父母兄弟姐妹共同生活的傳統家庭模式相比,獨生子女更孤獨寂寞,幸福與哀傷很難與人分享;66.9%的人希望或曾經希望家庭中有兄弟姐妹能與自己做伴。可能正是因為對孤獨深有體會,46.1%的人表示,自己想生兩個孩子。有位獨生子女說,做為孩子,有些話題和父母是談不來的,自己平時很多心事只能放在心裡,快樂和憂傷都是自己一個人承擔。我們這一代獨生子女已經很孤獨了,但至少我們還有表兄妹吧。如果我們的下一代連這層關係都沒有了,那不是太可憐了。同意這個觀點的80年代出生的人不在少數。

  有兄弟姐妹的傳統家庭模式相比,獨生子女更孤獨,幸福與哀傷難與人分享;許多獨生子女希望家中有兄弟姐妹能與自己做伴。可能正是因為對孤獨深有體會,46.1%的人表示,自己想生兩個孩子。父母希望孩子能擁有與手足相親相愛的機會,從孩子到成年,一路相互扶持,即使父母年邁逝去,也能有溫暖相依相伴。

  與這一代獨生子女的心理需求有關,他們小時候體驗過孤獨的滋味,特別想有個兄弟姐妹,於是轉嫁到了下一代身上。

  如果孩子有個伴兒:有利於孩子身心健康。一項調查表明,我國獨生子女中約30%有適應能力障礙,很容易引發心理問題。中國的這一代孩子沒有兄弟姐妹,每天生活在2-6位乃至更多長輩的關注之下,與同齡人相處的時間太少,如果有兄弟姐妹,能讓他們學會寬容、關心和照顧別人,也更容易和陌生人交流。

  儘管國內外很多研究證實,獨生子女比有兄弟姐妹的子女更聰明,更富創造性,也顯得更富有教養,對社會事業更敏感,但獨生子女也更容易出現一些性格上的偏差,比如自私、懶惰,怕吃苦、不善交際、依賴性強等,這與其後天的成長環境密切相關。

  當然,不能說,多一個兄弟姐妹的陪伴,我們的成長就能多麼好。每代人都有他們的問題。每代人都在自己的問題裡不能倖免。但是,至少,一個兄弟姐妹,是自己的一面鏡子,是自己的一個朋友,是一個可以參照的物件,是一個既競爭又相親相愛的夥伴。在鏡子裡面,能夠不斷看到自己。在朋友面前,能夠懂得與人分享。在參照物件中,能夠修正自己的很多問題。在競爭和相親相愛中,懂得如何去愛更多人,懂得世界並不只是孤單自己。

  一個人在雨後的窗臺前默默數雨滴的童年,一個人幻想保護妹妹、弟弟或者被哥哥、姐姐保護的童年,一個人在全家大人呵護下不經風雨的童年,一個人自己的世界中自己面對問題的童年。希望孩子能夠不面對這樣的童年,也許他***她***有自己其他的東西,但是,至少他***她***應該有相親相愛、血脈相通的夥伴。

  理由二:減輕子女養老壓力

  如果夫妻雙方都是獨生子女的只生育一個孩子,將來他們年老時,這個孩子將面臨照顧2位低齡老人***第一代獨生子女***及4位高齡老人***現在的獨生子女父母***。

  很多獨生子女家庭也面臨著嚴峻的養育風險。獨生子女一旦遇到夭折、傷殘等意外,對於父母特別是年歲較大不能再生育的父母,將構成毀滅性打擊。

  空巢家庭的問題也不容忽視。據預測,由於獨生子女與父母分開生活,未來10年,“空巢家庭”所佔比例可能達到90%以上。而因獨生子女意外死亡而造成的絕對“空巢家庭”數量也在迅速增加,據中國計生協公佈的資料,各級計生協統計上來的“空巢家庭”數字讓人吃驚,僅北京就有1111戶獨生子女夭折家庭,566戶獨生子女傷殘家庭。

  家庭養老風險加大,又使政府養老風險更大。政府對於未來數量龐大的老齡人口,無論從計劃上、資金上、還是服務上,還都沒有做好充分準備。把這種本來分散的風險全部集中壓到政府肩上,也是極不合理,極不明智的。

  有人說:“我將來有養老金,不靠孩子養老。”一個家庭的老人可以不靠自己的子女來養老,但不容置疑的是,全中國的所有老人卻必須靠全中國的所有年輕勞動人口來共同養老。雖說現在養老已經不完全依賴子女,但家裡孩子多了,也能減輕他們贍養父母的壓力。另外,“別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兩個孩子,家長壓力反而小,不是非得每個都得出人頭地。這樣,孩子反而可以更自由地發展。

  理由三:多幾個子孫後代,晚年會過的更有滋有味

  幾千年來,多子多福,兒孫滿堂,一直是我國傳統社會不懈追求的理想家庭和人生目標的價值取向,並逐漸積澱成中國傳統文化的靈魂——生育觀,傳統的家庭觀念崇尚四世同堂的大家庭,滿足於“人丁興旺、兒孫滿堂”。巴金老家成都老宅就有“長宜子孫”的扁額,說的也是代代相傳問題。在傳統的大家庭裡,家長具有絕對的權威,並維繫家庭各個成員之間的關係,尊老敬老、“父母在、不遠遊”等傳統思想,充分體現了中國傳統的家庭宗族觀念。

  在國人的傳統觀念中,多子多福、兒孫滿堂是家族興旺的象徵。可是20世紀70年代一對夫妻生育一個孩子政策剛出臺,一對夫婦只能生育一個孩子,形成了一對夫妻只生一個孩的核心家庭。但傳統的價值觀仍在,誰不想享受天倫之樂、兒孫滿堂呢?而現實生活中,卻出現越來越多的“空巢老人”了,他們既不能適應城市生活、又拒絕去養老院被“集中供養”的老人,已經成為一個數量龐大但常常被忽視的群體。

  計劃生育國策導致獨生子女核心化家庭越來越普遍,同時年輕人崇尚自由生活方式,社會的家庭觀念逐步淡薄……不可避免的,我國“空巢老人”日益增多,“空巢”而引起的問題也越來越令人震驚。一位80歲的失明老太太,因為請求保姆在家過年未被答應,而選擇極端的方式結束了生命。專家認為,這起事件折射出“空巢老人”內心的孤獨無助。

  所以生二胎,將來孩子的孩子就可以讓自己帶,自己做老人家可以有時間抱抱孫子,帶帶小孩,解解寂寞,讓晚年過得有滋有味。

  二胎存在的問題

  一、父母雙方是不是都做好了迎接二寶的準備?並願意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愛來養育孩子?

  如果要二胎是一方一廂情願的話,一定不要隨意做出決定,因為養育孩子需要全家人的投入和付出,任何一方面的阻礙都會帶來無窮多的爭吵和麻煩。一定是父母二人都喜歡孩子,並且真正進入了為人父母的狀態,願意主動去承擔養育孩子的責任,主動去陪伴,並且時間精力都允許的情況下,才是要二胎的合適時機。

  二、父母雙方都是上班族的情況下,誰來帶孩子?

  我們家現在寶寶是爺爺奶奶在幫帶,一家人享受天倫之樂蠻開心的。我們打算二寶出生後請一個保姆幫分擔家務,一年後老大上幼兒園了,爺爺奶奶的精力應該可以分配過來。這樣的安排需要老人家長時間的無私付出,為此我們都特別感激。我跟滿爸一直以來的觀點都是,老人幫帶孩子不是義務,是奉獻。我們一定要尊重他們的意願。如果老人不願意,或者身體精力不允許,不能強迫他們,這是很不道德的。

  當然,我們這樣的情況堪稱完美。如果誰家沒有老人來幫忙帶孩子的話,要二胎一定要慎重,否則,全職媽媽的命運估計躲不掉了。

  三、經濟問題如何解決?

  多一個孩子意味著更多的金錢投入。小的時候,孩子的衣物、玩具都可以共享,貌似是省錢的,但往後的教育費用可是真金白銀,躲不掉的。去年網上有篇文章是一個深圳的爸爸寫的,講述他們生二胎之後一夜返貧的苦狀,實在是看得人心有慼慼焉。不過呢,我們對此問題還是比較樂觀的。

  曾經有一個同事跟我說,他年輕時不想要孩子,覺得不能給孩子更好的經濟條件,年齡大一點了之後發現,這些事情根本無所謂,無論何種階段,孩子需要的根本不是提供多好的物質條件,而是父母陪伴成長的精神體驗。我深以為然。

  在帶滿滿的過程中,我們沒花太多錢,吃的是母乳和家常飯菜,用的朋友送的小床小車,穿的大多是淘寶買來的平價童裝,唯一花錢比較多的是早教和繪本,但其實也完全可以承受。可有著爸爸媽媽爺爺奶奶的陪伴,他是精神是十分富足的。用奶奶的話說,滿滿每天一早醒了就跟撿了錢似的,樂呵呵的。有了老二,我們這樣的花錢理念還會貫徹下去,並且我們都還年輕,事業都在上升期,可預期的時間內,我們一定是可以養得起兩個孩子的。比起經濟上的略微窘迫,我覺得兩個孩子互相陪伴帶來的精神上的富足更為重要。

  但對於這個問題,還是見人見智。如果經濟狀況確實不佳,就要慎重考慮二胎了呢。

  四、大寶寶準備好接受一個弟弟或者妹妹了嗎?

  我認為這才是最關鍵的問題。我家滿滿還小,大概還沒有清楚地意識到多一個孩子對於資源的爭奪。我們目前對他的引導也都是充滿愛的,他對於“我要當大哥哥”這件事情還是充滿期待的樣子呢。我們家的老人對這個問題也很清醒,明白一定不可以對孩子說“有了弟弟妹妹之後,爸爸媽媽就不愛你啦,不要你啦”之類的話。甚至連“這件衣服將來留給妹妹穿”都儘量避免。

  可以想象,二寶出生以後,大寶一定會面臨一段時間的心理低落期。但隨著時間的流逝,有了更多的互動,更多的應該是感情的增長。對此,我還是充滿信心的。如果誰家老大年齡已經比較大了,習慣了獨享父母的愛的話,再要二胎就要十分慎重,一定要徵得孩子的同意再做決定,否則必然會帶來大寶的心理陰影,這樣精神上的傷害是否可以修復我就不得而知了。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