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中毒是怎麼回事要如何預防

  水中毒指機體攝入或輸入水過多,以致水在體內瀦留,引起血液滲透壓下降和迴圈血量增多,又稱“水中毒”或稀釋性低鈉血癥,水中毒發生較少,僅在抗利尿激素分泌過多或腎功能不全的情況下,機體攝入水分過多或接受過多的靜脈輸液,才造成水在體內蓄積,導致水中毒。

  水中毒是一種因為人體攝取了過量水分而產生脫水低鈉症的中毒徵狀。雖然水中毒致死的機會非常低,但仍然是有可能發生的。

  正常人水的平衡主要由抗利尿激素和腎臟的排水功能調節,當機體失水時,血漿晶體滲透壓升高,對下丘腦滲透壓感受器的刺激增強,抗利尿激素釋放量增多,腎臟對水的重吸收活動增強,尿量減少,從而保留了體內的水分,反之,大量飲清水後,血漿晶體滲透壓降低,抗利尿激素釋放量減少,腎臟對水的重吸收減弱,使體內多餘的水從尿液排出,腎臟生成的尿液被運送到膀胱,當膀胱尿量充盈到一定程度時***400~500 ml*** ,膀胱壁的牽張感受器受到刺激而興奮,通過一系列神經反射完成排尿過程,當以上調節機制失常時,大量飲清水或輸入大量5 %葡萄糖液後,細胞外液量急劇增加,呈稀釋性低鈉血癥,細胞外液滲透壓下降,水分從細胞外進入細胞內,導致細胞水腫,尤其是腦細胞水腫從而出現神經系統症狀,一般血清鈉低於125 mmolPL 時出現噁心,不適,低於120 mmolPL 時則出現抽搐,意識障礙,昏迷等,短期內大量飲清水***原發性飲水過多*** 導致水中毒臨床少見,主要見於精神分裂症患者,此患者發生水中毒,可能與老年人對水,鹽代謝調節能力減低及對膀胱充盈不敏感,排尿感下降有關。

  預防重於治療,首先應防治原發疾患,防止引起水中毒原因作用,輕症患者在暫停給水後即可自行恢復,對於重症急性水中毒患者,則應立即靜脈內輸注甘露醇,山梨醇等滲性利尿劑或速尿等強利尿劑以減輕腦細胞水腫和促進體內水分的排出,3~5%高滲氯化鈉溶液靜脈滴注可迅速緩解體液的低滲狀態,但須密切注意,因鈉離子過多可使細胞外液容量增大而加重心臟負荷。

  水中毒可分為急性和慢性水中毒。

  1.急性水中毒:發病急,由於細胞內外液量增多,顱腔和椎管無彈性,腦細胞水腫造成顱內壓增高症狀,如頭痛,失語,精神錯亂,定向力失常,嗜睡,躁動,譫妄,甚至昏迷,進一步發展,有發生腦疝的可能,以致呼吸,心跳驟停。

  2.慢性水中毒:症狀一般不明顯,往往被原發疾病的症狀所掩蓋,可有軟弱無力,噁心嘔吐,嗜睡等,體重增加,面板蒼白而溼潤。

  水中毒的幾種症狀:

  1.頭痛、嗜睡。簡單來說,水中毒發生之後,人會非常疲憊,很想睡覺。產生嗜睡的原因是體內水分過多,導致血漿滲透壓下降,顱內壓力升高,多重影響下,就會使人產生感覺非常糟糕,頭痛並且十分地想要睡過去。

  2.食慾減退、噁心嘔吐。人體中猛然攝入大量水分,會導致消化液濃度被嚴重稀釋,並且留存在消化道中的水分也會吸收下降,因為此時體液中的水分含量已經超出常規水平。

  3.肌肉痙攣、疼痛。當大量水分進入消化道,然後被腸胃所吸收進入細胞後,會破壞細胞原有的體液平衡,使人體細胞發生腫脹,這其中就包括全身肌肉細胞,從而導致肌肉發生痙攣併產生疼痛感。

  4.視力模糊。大量水分進入頭部,導致眼球周邊組織及器官水分增多,組織內體液以及顱內壓力增高,逐漸壓迫眼球及周邊組織,導致視物模糊並且伴有疲憊感。

  專家提醒,要避免水中毒,必須掌握好喝水的技巧。

  一要及時補充鹽分。適當地喝一些淡鹽水,以補充人體大量排出的汗液帶走的無機鹽。據介紹,在500毫升飲用水裡加上1克鹽,適時飲用。這樣既可補充機體需要,同時也可防電解質紊亂。

  二要喝水少量多次。口渴時不能一次猛喝,應分多次喝,且每次飲用量少,以利於人體吸收。每次以100毫升至150毫升為宜,間隔時間為半個小時。

  三要避免喝“冰”水。夏季氣溫高,人的體溫也較高,喝下大量冷飲容易引起消化系統疾病,最好不要喝5攝氏度以下的飲品。專家建議,喝10攝氏度左右的淡鹽水比較科學。這樣既可降溫解渴,又不傷及腸胃,還能及時補充人體需要的鹽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