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立冬那天要吃餃子呢

  立冬是冬季的第一個節氣,立冬來臨氣溫驟降,步入深秋初冬之際寒意漸涼。立冬的進補風俗各地均不同。現在就跟著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立冬那天要吃餃子的原因吧。

  立冬那天要吃餃子的原因

  立冬節氣,有秋收冬藏的含義,我國過去是個農耕社會,勞動了一年的人們,利用立冬這一天要休息一下,順便犒賞一家人一年來的辛苦。有句諺語“立冬補冬,補嘴空”就是最好的比喻。

  在我國南方,立冬人們愛吃些雞鴨魚肉,在臺灣立冬這一天,街頭的‘羊肉爐’、‘薑母鴨’等冬令進補餐廳高朋滿座。許多家庭還會燉麻油雞、四物雞來補充能量。

  在我國北方,特別是北京、天津的人們愛吃餃子。為什麼立冬吃餃子?因為餃子是來源於“交子之時”的說法。大年三十是舊年和新年之交,立冬是秋冬季節之交,故“交”子之時的餃子不能不吃。現在的人們已經逐漸恢復了這一古老習俗,立冬之日,各式各樣的餃子賣得很火。

  立冬的習俗

  修農具

  隆冬時節,農事已畢,農家對所有農具都應該趁閒暇時加以檢查,進行整修。如果發現有損壞或不可使用的,要立即修理或者予以添置,以免來春貽誤農時。《禮記·月令》中有季冬之月“命農計擱耕事,修來招,具田器”。所說的正是這個意思。

  制肥料

  各種植物,除了生長於沼澤中的之外,大都靠根部吸收土城中的養料,以維持生命。在終年無人的山野,樹木特別繁茂旺盛,正是依賴草木自生的枯枝落葉,日積月累,形成肥料。入冬草木凋零,靠近山林的地區或者家中有園圃的,枯枝敗葉,到處都是,正是農家制造堆肥的最佳時候。

  迎冬

  封建社會,朝廷會舉行郊外迎冬的儀式,並賞群臣冬衣、撫卹孤寡。

  在《呂氏春秋·孟冬》有記載:“是月也,以立冬。先立冬三日,太史渴之天子。曰:‘某日立冬,盛德在水。’天子乃齋。立冬之日,天子親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冬於北郊。還,乃賞死事,恤孤寡。”是日,皇帝率領三公九卿大夫到北郊六裡處迎冬。回來后皇帝要大大賞賜,以安社視,而且要撫卹孤寡。

  立冬祭冬神

  古時候,立冬時節天子要穿黑色的衣服,騎鐵色的馬,帶文武百官去北郊祭冬神。冬神名叫禺強,字玄冥。《山海經》說他住在北海的一個島上,長相怪異:人面鳥身,耳上掛著兩條青蛇,腳踩兩條會飛的紅蛇。祭祀冬神的場面十分巨集大。《史記》上記載,漢朝時要有70個童男童女一起唱《玄冥》之歌:“玄冥陵陰,蟄蟲蓋減……籍斂之時,掩收嘉毅。”意思是說,天冷了,要收藏好糧食。秋收冬藏。

  立冬備冬衣

  立冬時節,雖說還沒到非常寒冷的時候,人們卻開始準備冬衣了。天子立冬開始穿皮襖,有時候也會賞賜給大臣。據《呂氏春秋同·孟冬》記載:“是月也,以立冬。先立冬三日,太史渴之天子,曰:‘某日立冬,盛德在水。’天子乃齋。立冬之日,天子親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冬於北郊。還,乃賞死事,恤孤寡。”高誘注:“先人有死王事以安邊社翟者,賞其子孫;有孤寡者,矜恤之。”晉崔豹《古今注》曰:“漢文帝以立冬日賜宮侍承恩者及百官披襖子。”又“大帽子本巖史野服,魏文帝詔百官常以立冬日貴賤通戴,謂之溫帽。”《中華古今注》裡說:“漢文帝以立冬日,賜宮侍承恩者及百官披襖子,多以五色繡羅為之,或以錦為之。”

  普通老百姓可沒有這樣的條件,人們脫下身上的夾衣,在裡面塞上厚厚一層棉花,抹抹平,用長針縫一縫,一樣暖和。

  立冬養生小常識

  1.以滋陰潤燥為主

  俗語說:“藥補不如食補。”食補在冬季調養中尤為重要。洪敏建議,入冬後的飲食可以適當厚重,食材以滋陰為主。中醫四時養生的基本原則是“春夏養陽、秋冬養陰”,這是因為秋冬陽氣潛藏,陰精蓄積,順應這個趨勢養陰,效果要比其他時候要好。好比一株乾渴的鮮花,春夏養陰猶如中午澆花,澆下去的水分會被蒸發掉一大半,而秋冬養陰就如同傍晚澆花,同樣多的水分不但不會被蒸發,還可兼得晨露的滋養。

  水為陰氣之源。因此,冬季宜多喝溫水,養陰的同時還可以潤燥。此外,還可酌情選擇沙蔘、玉竹、百合、無花果、銀耳、枸杞、甲魚、羅漢果等養陰的食物煲湯或燉煮。

  2.早睡晚起 晨練推遲

  在生活起居方面,建議早睡晚起,日出而作,保證充足的睡眠,適當睡個懶覺也是可以的,有利於陽氣潛藏、陰精蓄積。年輕人要避免夜生活豐富,睡覺過晚。老年人要避免晨練起得太早。

  3.恬淡安靜 暢快心情

  從“立冬”開始一直到“立春”都叫“冬三月”,是一年中最冷的時節。有些地區雖然還不冷,但還是要順應自然的變化,入冬以後起居調養都應該以“養藏”為主。

  情志方面,中醫講究入冬後,情志要恬淡安靜、寡慾少求,這樣可以使得神氣內收,利於養藏。冬季萬物凋零,常會使人觸景生情、鬱鬱寡歡,改變這種不良情緒的最好方法就是多參加娛樂活動,如跳舞、弈棋、畫畫、練書法、欣賞音樂等,這樣可以消除冬季低落情緒,振奮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