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牙是怎麼形成的

  馬牙指大多數嬰兒在出生後4~6周時,口腔上顎中線兩側和齒齦邊緣出現一些黃白色的小點,很象是長出來的牙齒,俗稱“馬牙”或“板牙”,下面由小編為你詳細介紹馬牙的相關知識。

  :

  乳牙胚發育到一定程度時,牙板就會破裂,部分被吸收,部分逐漸增生角質化,在牙床上形成小球狀的白色顆粒,這就是“馬牙”,也叫“板牙”。馬牙並不是真正的牙。它的大小、形狀以及內部結構都不像牙齒,也不能行使咀嚼功能。馬牙不是病,它是牙齒髮生過程中伴發的現象,並不是人人都長。嬰兒吮奶過程中牙床和乳頭摩擦,經過一段時間後“馬牙”便會自行脫落。

  馬牙的臨床表現

  馬牙一般沒有不適感,個別嬰兒可出現愛搖頭、煩躁、咬奶頭,甚至拒食,這是由於局部發癢、發脹等不適感引起的。

  馬牙的疾病治療

  “馬牙”不能擦更不能挑,年輕父母要做的是注意新生兒的口腔衛生,這樣做才有利於保護孩子的健康。如果“馬牙”過大,影響嬰兒吸奶,可用2%紅汞消毒,用消毒針挑破“馬牙”,放出內容物,即可癒合。

  馬牙的併發症

  本病屬於良性疾病,一般沒有併發症。有些落後的地方仍有習慣用針刺破馬牙,患兒可因此造成細菌感染,由於患兒年齡小,抵抗力低下,嚴重的細菌感染可以直接進入腦組織以及血液迴圈,可造成腦炎以及膿毒血癥。可影響到孩子智力、運動發育,膿毒血癥可直接危及生命,故應引起重視。

  馬牙的飲食

  馬牙為嬰幼兒口腔問題,屬於生理現象,一般無需特別處理,注意孩子的口腔衛生,避免搔刮、挑破馬牙,以免繼發感染,注意合理的餵養,乳母注意營養豐富、飲食多元化、膳食平衡。避免抽菸喝酒等不良飲食生活嗜好,避免煎炒、油炸、垃圾食物等不消化和刺激性食物。

  相關閱讀:

  馬牙與鵝口瘡的區別:

  鵝口瘡,又稱雪口病,任何年齡都可發,但2歲以內的嬰幼兒最多見。

  1、口腔粘膜出現乳白色,微高起斑膜,周圍無炎症反應,形似奶塊,無痛,擦去斑膜後,可見下方不出血的紅色創面,斑膜面積大小不等,可出現在舌,頰,顎或脣內粘膜上。

  2、好發於頰,舌,軟顎及口脣部的粘膜,白色的斑塊不易用棉棒或溼紗布擦掉。

  3、在感染輕微時,除非仔細檢查口腔,否則不易發現,也沒有明顯痛感,或僅有進食時痛苦表情,嚴重時寶寶會因疼痛而煩躁不安,胃口不佳,啼哭,哺乳困難,有時伴有輕度發熱。

  4、受損的粘膜治療不及時可不斷擴大,蔓延到咽部,扁桃體,牙齦等,更為嚴重者病變可蔓延至食道,支氣管,引起念珠菌性食道炎或肺念珠菌病,出現呼吸,吞嚥困難,少數可併發慢性粘膜面板念珠菌病,可影響終身免疫功能,甚至可繼發其他細菌感染,造成敗血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