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反覆低燒是怎麼回事

  呢?下面請跟隨小編一起來了解一下,學習一下吧。

  小兒低熱是小兒時期許多疾病的常見表現,引起低熱的原因很多,須積極尋找,方能正確診治。一般以腋探溫度37.5C- 38C稱為低熱,引起低熱的原因有功能性的,也有器質性的,所以必須注意鑑別。

  簡介

  正常小兒的基礎體溫為36.9℃~37.5℃。一般當體溫超過基礎體溫1℃以上時,可認為發熱。其中,低熱是指體溫波動於38℃左右,高熱時體溫在39℃以上。連續發熱兩個星期以上稱為長期發熱。長期低熱是指小兒體溫在37~37.4℃之間持續2周以上。導致小兒長期低熱的疾病很多,概括起來,有因為器質性疾病而導致,也有因功能失調所致。在小兒長期器質性低熱中,以慢性感染最為常見。如小兒結核病、慢性腎盂腎炎、慢性鼻竇炎、某些寄生蟲病等。這些都是由於感染因素而導致的低熱,治療應該針對引起感染的病原體採取相應的措施。還有一些非感染因素也可以導致小兒長期低熱。如小兒貧血、惡性腫瘤、甲狀腺功能亢進、系統性紅斑狼瘡、風溼熱及類風溼病等。對這些非感染原因而發生的低熱,應該首先進行詳細的檢查,明確診斷,治療引起低熱的原發病。

  病因

  小兒低熱小兒低熱是指體溫在37.5~38℃持續2星期以上,往往伴有食慾不振、疲乏或其他疾病表現的一種情況。在夏天低熱的小兒較多見,一般的檢查沒有發現什麼異常,從而給診斷帶來一定的困難。正常人的體溫受多種因素的影響,所以有一定程度的波動,例如環境溫度較高或劇烈活動後均可使體溫略增。一般來說午後體溫較清晨略高,但兩者的差別不超過1℃。年齡越小,體溫調節功能越不完善,所以早產兒、新生兒、體質虛弱者體溫容易有波動,如果沒有其他伴隨症狀,就不算是病理現象。對於體質虛弱者來說,往往採用中藥治療效果最好。

  小兒低熱首先要考慮是否有慢性感染,如結核病、慢性中耳炎、慢性尿路感染、慢性活動性肝炎、病毒性心肌炎、風溼病等,個別要考慮白血病和其他惡性腫瘤。小於3個月的嬰兒發燒以細菌感染最常見***如B型鏈球菌***;其它如呼吸道、泌尿道、腸胃道受感染或中耳炎也會引起發燒。最嚴重的感染疾病是敗血症。所以新生兒發燒時,一定要帶給醫生檢查,以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大於3個月的嬰幼兒發燒。

  最常見的是感冒、中耳炎、泌尿道感染。中耳炎通常是因感冒的細菌或病毒由耳咽管向上感染到中耳,除了嚴重的中耳炎可以看到膿流到耳朵之外,大部份是無法從外表看到異常現象。

  此外,當小朋友有原因不明顯的發燒時,驗尿檢查也是很重要的。大小孩在泌尿道感染時可能出現頻尿、小便痛,甚至於有小便失禁、腰痛的現象。小嬰兒則可能只有厭食、吐奶、腹瀉、黃疸等現象,看不出泌尿道方面的症狀,所以非常容易誤診。少部份的泌尿道感染是因為泌尿器官先天發育畸型,例如腎臟的形狀不對、輸尿管進入膀胱的角度不對等等,需要以手術治療。

  為了幫助醫生掌握更多的資料,以便明確診斷,就診前家長應詳細記錄小兒每日的體溫變化情況一般每4~6小時測定一次體溫,持續1星期以上,並記錄各種伴隨症狀,如食慾變化,有無乏力、面部潮紅、盜汗、咳嗽以及 尿頻、尿急、尿痛、關節痛等,以供醫生診斷時參考。

  幾度算髮燒:兒童的體溫在36.2℃~38℃為正常。一般定義:肛溫高於37.8℃,口溫高於37.3℃,腋溫高於36.8℃為發燒。現在用耳溫槍的機會較多,耳溫槍所量的溫度與肛溫相近,均稱為"核心溫度"***coretemperature***。

  測量體溫

  1、測量腋溫比肛溫好:因肛溫必須插入肛門內,對寶寶較具刺激性,腋溫則較溫和。

  2、三歲以下寶寶適用水銀溫度計或耳溫槍:耳溫槍的準確性及安全性已被醫界肯定;水銀溫度計則較電子溫度計準確。

  3、使用前將水銀柱甩至36℃以下:如此測量到的體溫才準確。

  4、需測量足夠時間:若測量腋溫需夾5分鐘以上,肛溫則僅需1分鐘即可。

  5、肛表要先潤滑:測量肛溫前,需先在肛表上塗上潤滑膏,然後插入肛門內2公分即可。

  6、洗澡、飲食、運動後不可立即量體溫:洗澡後要半個小時才能測量體溫;吃熱的食物、大熱天剛從外面進來或運動後,其體溫在38~38.5℃之間,應先休息半小時後再量,不宜遽然診斷為發燒。

  治療方法

  小兒低熱常用的有"泰諾林、泰諾、美林、小兒百服寧咀嚼片"等等,可據不同年齡段選擇備用。當體溫超過38.5℃時使用,也可備上羚羊角粉或膠囊。在小兒高熱時配合退熱藥防止抽搐發生;應給予多飲溫水,也可採用冰敷、酒精擦浴等物理降溫方法;經退熱治療,家長應給小兒複測體溫,確定熱退或體溫處於下降期;既往有高熱抽搐史的小兒,應在發熱早期即到醫院就診。有哮喘史、蠶豆病或未使用過退熱藥的患者須在醫生指導下使用退熱藥。[治法]:疏風解表,調理血氣,利溼。薄荷6克、連翹9克、金銀花10克、大青葉10克、牛蒡子9克、柴胡9克、地骨皮6克、青蒿8克、雲苓10克、黨蔘10克、黃芪15克、當歸8克、白芍9克、桔梗10克。

  退燒方法

  1、冷敷法:這個方法簡便易行,用冷毛巾敷在前額,毛巾變熱後再用冷水浸後重新敷用。用冷水袋或冰袋敷效果較用冷毛巾敷前額要好。

  2、全身溫水拭浴或泡澡:將寶寶衣物解開,用溫水***37℃左右***毛巾搓揉全身或泡澡,如此可使寶寶面板的血管擴張,將體氣散出;另外水氣由體表蒸發時,也會吸收體熱。每次泡澡約10~15分鐘,約4~6小時一次。

  3、溫酒精拭浴:酒精擦浴將70%酒精兌自來水1/1,或75%酒精兌水1/2,亦可用二鍋頭酒兌水1/4,放在一個小碗中。擦浴時將門窗關好,用紗布或柔軟小毛巾蘸碗中的酒精,擦患兒手心、腳心、腋窩和上臂內側、前胸和大腿根部。稀釋後的水溫約為37~40℃,再擦拭四肢及背部;若直接用酒精擦拭,會讓小朋友覺得很冷,很不舒服,甚至抽搐。擦拭後可用浴巾蓋一下身體,等5~10分鐘,酒精蒸發得差不多的時候,體內的血液迴圈到了身體表面,又使面板變熱時,就可以再重複第二次,如此重複三次左右,體內外的溫度可迅速下降。由於退燒速度較快,此方法適合1歲以上之幼童,且超過40℃以上不易退之高燒使用。

  4、以涼毛巾擦拭:用稍涼的毛巾***約25度***在額頭、臉上擦拭。

  5、多喝水:有助發汗,此外水有調節溫度的功能,可使體溫下降及補充體內流失的水份。

  6、使用冷水枕:肛溫38℃以上可使用冷水枕,乃利用較低的溫度作區域性散熱。現在市面上的軟冷水枕甚為方便,冷度也不會太冷,較大幼兒及兒童可用。但是不建議用於6個月以下的嬰兒,因為嬰兒不易轉動身體,會造成區域性過冷而凍傷或導致體溫過低。

  7、適當增減衣物:如果寶寶四肢冰涼又猛打寒顫***畏寒***,則表示需要溫熱,所以要外加毛毯覆蓋;如果四肢及手腳溫熱且全身出汗,則表示需要散熱,可以少穿點衣物。

  以上是小編為您整理,歡迎閱讀,希望對您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