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寒和胃熱怎麼區別:這個方法你知道嗎

  中醫看胃痛,和西醫不同,中醫將胃部不適分為胃寒和胃熱。那麼如何去判斷胃寒還是胃熱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推薦關於胃寒和胃熱的部分區別,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胃寒和胃熱的區別

  一、胃寒與胃熱的病因

  胃寒:大多是與飲食習慣有關,如飲食不節,嗜食生冷等等。經常冷熱食物一起吃,吃飯不按時或者飢飽不均,久而久之就會造成胃寒。

  胃熱:多由偏食辛辣厚味,胃火素旺,或邪熱犯胃,或氣鬱化火所致。表現症狀或口渴喜冷飲,或口臭,牙齦腫痛,衄血,或便祕溲赤,舌紅苔黃,脈滑數。

  二、胃寒與胃熱的症狀

  胃寒的症狀

  胃寒多由外來寒邪直接侵犯胃腑,或過食生冷,寒邪停聚胃腑而發病。胃寒又分胃寒實證和胃寒虛證。

  1、胃寒實證:大多突然起病,腹部受寒或過量進食生果、冷飲導致,表現出胃部突然冷痛,疼痛劇烈,口淡不渴,甚至有頭痛,骨節肌肉痠痛,舌質淡,苔白厚。病情輕的,用熱水袋外敷,或喝熱水、生薑水,或服用加味藿香正氣丸即可。若病情較重,則需要用乾薑、高良薑、胡椒、花椒、桂枝等以溫陽散寒。

  2、胃寒虛證:則常常病情較長,口泛清水或酸水,四肢不溫,口淡不渴,小便清,大便爛,腹部稍受涼或飲食稍不注意就會發病,舌淡,苔白。表現為胃痛,輕則綿綿不已,重則劇痛,遇寒加劇,如果用熱水敷,則“得溫痛減”。胃虛寒證應在用健脾胃藥物的基礎上加一些溫陽的藥,如干姜、花椒、胡椒、桂枝等。

  胃熱的症狀

  胃熱又分胃實熱證或虛熱證,多因吃了太多辛辣煎炸油膩的食物而成,或因心情抑鬱,鬱而化火等導致胃熱。

  1、胃實熱證:大多表現為胃部疼痛或有灼熱感,伴有口臭或牙齦腫痛,口舌生瘡,大便乾結,心煩失眠,舌紅苔黃,脈滑數。這種情況可以用金銀花、石膏、蘆根、虎杖、丹皮、梔子、大黃等瀉火清熱解毒的藥物,也可配合牛黃解毒片、三黃片等中成藥應急治療。煲湯時可加用崩大碗、蛇舌草、蒲公英、火炭母等輔助治療。

  2、胃虛火證:表現為胃部不適,口乾口苦,口腔潰瘍,勞累後或熬夜後加重,口臭,大便幹,口乾不想喝水,舌淡胖大稍嫩紅,脈細數等。虛火時,要養陰清熱或益氣清熱,用生地、石膏、麥冬、太子參、沙蔘等藥物,煲湯時可用生地、麥冬、沙蔘、五爪龍等。

  胃寒與胃熱的飲食禁忌

  胃寒:

  1、不要吃生冷性的食物,比如生魚片,綠豆、柿餅、生番茄、梨、生菜瓜、生蘿蔔、生藕、蟹等。

  2、多吃暖胃的食物,比如羊肉、豬肉、牛肉、銀耳、紅棗、核桃、紅糖、茴香、紅茶等。

  胃熱:

  1、不要吃辛辣、刺激性食物,比如花椒、茴香、桂圓、白豆蔻等。

  2、多吃清淡一些的食物,比如綠豆、蘿蔔、冬瓜、山藥、蓮子、苦瓜等

  無論是胃寒還是胃熱,我們都應該做到的就是飲食習慣要健康,注意日常保健,這樣才能養胃、護胃。

  胃寒的調理方法

  1、補充“好細菌”護腸胃

  生活中常補充益生菌不僅能提升有益菌的戰鬥力,有助於維持腸道健康,增進腸道蠕動,還能改善細菌所在的腸道環境,抑制有害菌生長。其實,除了酸奶、乳酪外,其他一些發酵食物中也含有益生菌,如泡菜、納豆、腐乳等。

  另外,為了刺激益生菌的增長,還要多吃含豐富低聚糖的食物,比如香蕉、大蒜、蜂蜜、洋蔥及蘆筍等,因為低聚糖是腸道內益生菌的養分。

  2、常吃纖維清腸道

  研究發現,人每天攝入20~25克膳食纖維,能讓腸道更“環保”。蔬菜、水果中所含“水溶性纖維”較多,能清掃腸道,並調整腸內菌群環境。不僅防癌,而且能緩解便祕,對腸胃健康大有裨益。五穀雜糧中所含“非水溶性纖維”較多,可刺激腸壁蠕動,縮短食物在大腸中滯留的時間,減少有害物質的吸收。

  因此,飲食營養要均衡,不要吃一大堆單一食物,而應每種食物都攝入一些。全穀物、菠菜、花椰菜、蘋果、西蘭花、梨、豆類食品等都應該成為餐桌上的常客。

  3、放慢吃飯速度

  多項研究發現,狼吞虎嚥的吃飯方式,容易導致體內積食,增加腸胃負擔,減緩腸道蠕動速度。而且如果你吃得太快,食物中的維生素、礦物質和氨基酸等無法得到充分吸收,會造成營養大量流失。久而久之,腸胃就會失衡。慢慢吃飯,能夠讓食物更好地被消化和吸收,不至於停留在腸道中造成堵塞。

  建議每頓飯至少吃25分鐘以上,老年人最好一口飯咀嚼20次以上。因為食物在口腔中咀嚼時,能夠與唾液結合生成唾液澱粉酶,而這種物質恰恰是促進消化的主要動力。最好和家人、朋友一起用餐,放慢速度,這有助於改變吃飯太快的習慣。

  4、每頓七八分飽

  飢一頓飽一頓,面對不喜歡的食物寧願餓著,而見到愛吃的就一下吃到撐。長此以往,腸胃就要“罷工”了。哪怕是愛吃的東西也不要“一次吃個夠”,每頓最好都只吃七八分飽,加餐也不要過多。要讓腸胃得到充分的休息,否則很容易消化不良。

  另外,飯前飯後也有一些需要注意的習慣,比如飯前儘量不吃冷食;飯前適當喝幾口湯或水,促進消化液分泌,但不可過多;飯前、飯後一兩個小時不做劇烈運動;少吃太油、太鹹、太辣的食物,以免刺激腸胃。

  5、飯後休息片刻

  研究發現,飯後休息片刻,可增強胃腸抵抗力,尤其在中午,要儘量小睡一會,避免胃腸道血流量進一步減少。不過,專家提醒,晚飯後要隔一段時間才能休息,因為晚上睡眠時,大部分器官進入代謝緩慢的“休養”狀態,此時強迫胃腸道“緊張工作”,不僅胃黏膜得不到修復,還會促使胃在大量分泌胃液、消化食物的同時,破壞胃黏膜,導致胃糜爛、胃潰瘍等病。因此,晚飯後不久就睡,食物滯留胃中,無異於“睡以等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