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叛逆心理小論文

  叛逆心理是一種消極的心理品質,對中學生的學習是非常有害的,對他們的身心健康發展也是極為不利的。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考。

  範文一:淺談青年學生的逆反心理

  論文關健詞:逆反心理 青年學生 不良因素

  論文摘要:通過了解青年學生成長進步中的心理硯象來了解青年學生逆反心理的形成原因,以便及時來取有效的措施來通免或減小固逆心理而產生的危容。

  引語:青年學生大多是在父母的呵護下長大,經不起太多的挫折打擊。在家經常和父母賭氣,對父母的教海不屑一顧,甚至產生牴觸心理.在學校又對老師的教導產生叛逆,不服從老師的管教。長此以往,影響了身心健康、學習成績,而且對個體成長也不利。為了避免或減小這種危害性,瞭解青年學生逆反心理的成因以及調適的方法是必要的,下面我將就此談談個人粗淺的看法。

  1.認識逆反心理的“知、情、意”

  逆反心理是人對某類事物產生了牴觸的情緒,做出與該事物發展背道而弛的行動的一種心理狀態,是人們對待事物的一種特殊態度,是教育者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因自身固有時思維模式和傳統的觀念定式與特定的教育情景下產生的認知資訊相對立、與一般常態教育要求相背離的對立情緒和行為意向,久而久之還可能導致矛盾激化。

  逆反心理作為一種特殊的反對態度,主要是由認知、情感和行為意向三大要素構成的。其中,認知是受教育者態度的基礎,在對態度的作用中,認知主要是對逆反心理起準備和導向作用。情感是逆反心理的第二個構成要素,指人們在心理上對認知資訊內容的一種情緒體驗,即喜悅或煩憂、反感,它在逆反心理中起決定的作用或是直接的動力。另一個構成要素行為意向,是逆反心理轉化為逆反行為的準備,它直接受逆反情感的作用和影響。三者是辨證統一的,逆反心理的認知成分是基礎,如果不對客觀環境是否符合個體需要關係進行認識,是不可能有相應的情緒與行為傾向的,牴觸情緒是主要成分,往往起支配作用。當逆反心理形成之後,只要逆反物件一出現,主體往往使認知、行為傾向服從它,從而維持整個態度中知、情、意三者的平衡。充分認清逆反心理的構成及其關係,能加深我們對逆反心理實質的認識,對我們尋找途徑,調適逆反心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2瞭解年學生形成逆反心理的原因

  青年學生逆反心理的形成原因是多種多樣的,但大體上可概括為主觀因素和客觀因素。

  2.1主觀因素

  人是逆反心理產生的主體,人的因素是逆反心理產生的最重要的因素,逆反心理產生的主觀因素大致可分為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等。

  2.l.1生理因素

  人的心理活動是在人腦中進行的,而人腦由成百上千億個神經細胞組成,隨著腦機能越來越發達,判斷分析的能力也不斷增強,思維範圍越來越廣泛和豐富。特別是思維方式、思維視角已越出簡單和單一化的正向思維,向著逆向思維、或發散思維等方面發展。獨立意識不斷增強,他們意識到自己長大了,要求成年人把他們當大人看待,理解他們、尊重他們。但是有些家長沒能及時的意識到這點,對幹青年學生的煩惱、要求不能充分地理解和給予積極引導。於是,青年學生因需要不能得到滿足自然產生了很強的逆反心理。當然,大量事實證明,生理因素對心理活動的影響並不具有決定性作用。

  2.1.2心理因素

  生理因素之所以不起決定性作用是因為生理上的任何不良反應必須要經過心理活動的轉化才能表現為逆反心理,可見心理活動的重要性,青年學生的心理活動發展往往不平衡,崖要表現在他們的情感、意志的發展先幹認知的發展。在認知問題上,又容易出現非理性的認識。同時,由幹閱歷和經驗的不足,造成其認識的不堅定性和易動搖性。他們的思維雖然具有獨立性、批判性,但他們認知事物和看問題時的偏差太大,從而出現認識上的片面、偏激、固執和極端化,因而極易產生逆反心理。

  此外,強烈的好奇心也是產生逆反心理的一個因素,當某事被禁止時,最容易引起人們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尤其是在只作出禁止而又不加任何解釋的情況下,濃厚的神祕色彩極易引起人們的猜疑、揣度、推測,以至不顧禁令地尋根究底或小作嘗試。

  2.2客觀因索

  2.2.1家庭教育的不良因素

  家庭是青年學生成長的根本環境,家庭教育方式的不同會培養出他們不同的心理品質和個性。一些家庭中不良的教育方式,直接導致著青年學生早期逆反心理的形成。青年學生一方面想擺脫父母,自作主張;另一方面又必須依賴家庭,強烈要求別人把他們看作是成人,要求獨立,這時家長還把他們當小孩來看待,對他們的行動進行約束,他就會厭煩,就會覺得傷害了其自尊心,久而久之,就會產生反抗的心理,萌發對立的情緒,由此而在情感上對父母所進行的一系列教育、說教、勸說產生牴觸,在情緒上不滿,進而產生逆反心理。

  2.2.2學校教育的影響

  學校是青年學生學習知識和進行社會交往的主要場所,教師教育的方式方法將直接影響到青年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教師的行為舉止將會影響青年學生對待生活的態度,首先,一些教師不認真探索教育的最佳、最有效的途徑和方法,教育從內容到形式的照本宣科、呆板乏味,使學生對教育產生反感或心理上的逆反。其次,某些教師根據自己的好惡、學生成績好壞或學生家庭背景等方面有差別地對待學生,這就使得部分學生在感情上排斥這樣的教師.產生了反叛的心理。

  3調適青年學生逆反心理的途徑

  首先,自我方面的的調適。作為逆反心理的行為主體,應該要全面認識自己,及時發現自己的心理問題,這是克服逆反心理的一個前提,還要全面瞭解逆反心理的結構及其形成的原因,追本溯源,從而找到克服逆反心理的有效途徑。另外,提高文化素質、廣聞博見是克服逆反心理的根本道理,一個對生活有著廣博知識的人,憑直覺就能認識到逆反心理的荒謬之處,從而採用一種更科學、更寬容的思維方式。

  其次,教育者要提高的政治理論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提高做思想工作的能力,多給予受教育者的鼓勵和表揚。心理學研究發現,人類偏好正性刺激,每個人都渴望他人的讚美。讚美是一種鼓勵、認可和肯定,能使人們堅定發展的方向,使受教育者對生活充滿了期望,形成一種積極向上健康的生活態度,對生活更多的是順從而不是逆反。同時教育者要對青年學生增進了解,瞭解他們的家庭,學習情況,對他們存在的困難及時的予以幫助,防止他們因為個人原因,而產生的一種對全社會的牴觸,導致“逆反心理”的形成。

  另外,注重社會社會環境和社會條件的改善,也是遏制逆反心理產生的有效辦法。

  4結語

  在青年學生的學習生活中,逆反心理是十分常見的現象,它對青年學生的身心健康產生不可忽視的影響。逆反心理產生的原因往往不止文章提到的幾種,解決的途徑也多種多樣,集中到一點,就是要形成良好的人生觀、價值觀,具有一種積極的生活態度。

  範文二:淺論青少年逆反心理的教育對策

  [論文關鍵詞]青少年 逆反心理 教育對策

  [論文摘要]逆反心理是人們對待事物的一種特殊態度,它在青少年的身上表現得尤為明顯。青少年逆反心理的產生一方面源於他們探索未知世界的好奇心,另一方面源於對現存教育措施的牴觸情緒。青少年產生逆反心理說明他們的身心趨於成熟,開始觀察探索、思考客觀世界,既有消極作用,也有積極作用。教育者宜採取有效的教育方法,如:旁敲側擊法、真情引導法、實踐體驗法、潛移默化法、寬容理解法、欲擒故縱法、滿足合理需要法等,對青少年的逆反心理進行轉化教育,促進青少年的健康發展。

  一、青少年的逆反心理: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

  教師、家長們經常會感到困惑:孩子們進入青春期後,獨立意識明顯增強,和教師、家長的關係開始疏遠了,明明是正確的教導孩子們卻偏偏聽不進去,甚至對著幹。這一方面有學生自身的因素,也與家長的教育方式密不可分。家長們經常犯的錯誤:孩子是自己的,我說他是為他好,他就必須聽我的話。沒有想到孩子也是獨立的個體,也有自己的尊嚴和權利,也需要有自己的空間和時間。孩子對家長的責備感到委屈,認為家長不理解自己,你不讓我做的事我就偏要去做,由家長錯誤的教育方法引起的逆反心理也就在所難免。

  逆反心理是人們對待事物的一種特殊態度,它是指受教育者在受到外界的刺激、影響時產生的對立情緒,它是通過一定的行為表現出來的,它在青少年的身上表現得較為明顯。比如禁止他們抽菸,他們就千方百計的偷著抽;對教師、家長的正面教育表示懷疑……這是因為處於青春期的青少年們自認為自己已經長大成人,強烈地要求擺脫成人的監護、管教,成為獨立的人,尤其反感教師、家長等成人們的那種絮絮叨叨的管教,希望得到成人的承認、尊重、理解。它是青少年適應外在環境的一種正常的自我保護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心理機能,實際上是由於成人使用了不正確的教育方法對待他們,才引發了他們的逆反心理。對於青少年的逆反情緒,嚴加管制的做法只能更加激起他們的逆反心理,因此不能採取硬性壓制,最重要的是設身處地瞭解青少年的思想,及時與他們溝通,疏導他們的不良情緒。逆反心理不是隻有消極方面,也有積極方面,關鍵在於成人們採取何種方法加以教育、引導,只要方法得當就可以激發青少年們的學習興趣,促使和推動他們去探索未知的事物,深入探究、學習。

  二、青少年逆反心理產生的原因

  逆反心理產生的原因有兩種,一種是由好奇心引起的,越是不讓做的事越是要做,越是不讓看的東西越想一窺究竟。這種現象在生活中經常能見到。如有個孩子愛玩水,經常把家裡所有的杯子都裝滿水,家長越是阻止他玩得越歡。隨著知識經驗的增加,認知方式的發展,青少年的獨立意識開始加強,他們開始嘗試獨立運用自己的觀點來衡量是非,渴望用自己的標準來判斷是非曲直,對教師、家長的教導持懷疑態度,甚至甘願冒著受罰的風險去親自嘗試一些新奇的、被禁止的事物,雖然這個“禁果”可能並不甜美。這種逆反心理不是對現實的叛逆,而是對未知世界的探索,他們不拘於現有的認知與準則,嘗試著從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法來看待與探索世界。因此,只要教育方法得當,這種逆反心理就存在著向積極方面發展的可能性。

  另一種逆反心理是由牴觸情緒引起的。引起這種牴觸情緒的原因有很多,有社會因素、學校教育因素、家庭因素等。例如有的幹部一面大談廉潔奉公,一面卻又貪汙受賄,用公款大吃大喝;有的教師言行不一;有的家長對孩子犯的一點錯誤揪住不放,整天反覆嘮叨……這種逆反心理是青少年們對外界的宣傳、教育、引導不滿,但個人又不能改變什麼,因此做出與之相反的行為,表達自己的不滿。有的是家長整天忙於工作,忽略了孩子,他們為了引起他人的注意便做出種種叛逆的行為。由牴觸情緒引起的逆反心理對外界的任何正面宣傳、教育都會感到反感,這時教師、家長就需要根據具體情況採取相應的教育對策,而不能一味說教、責罵,否則只能起到反效果。

  青少年出現逆反心理說明他們的身心趨於成熟,開始形成自己的想法,開始觀察、探索、思考客觀世界。青少年的逆反心理既有消極方面又有積極方面,若是一味打、壓、禁,只會使他們走向極端。青少年的逆反心理產生的原因很複雜,因此對青少年的逆反心理進行轉化、教育,先要分析它的起因,對症下藥,然後利用其特點,消除不利因素,以達到促進青少年的健康發展的目的。

  三、青少年逆反心理的教育對策

  1.旁敲側擊法

  所謂旁敲側擊法就是對學生的錯誤和問題不明確指出,點到即止。這一時期由於生理漸趨成熟,自我意識迅速發展,青少年們希望教師、家長能把自己當做成人看待,希望以自己的判斷來決定事情,但由於他們的社會經驗還不足,對社會上的一些不良現象、行為方式缺乏正確的判斷力,特別是青少年的模仿力強,他們可能會受到社會上不良因素的影響而做出一些自以為正確但有一定危害的行為。這時教師、家長如果不厭其煩的、反覆的說教,只會引起他們的反感甚至牴觸情緒,其效果只能事倍功半。因此對青少年的錯誤進行批評教育時要以一顆寬容的心去理解他們,注意保護他們的自尊心,不要揪住不放,讓他們自己去思考、分析、改正。

  2.真情引導法

  教師、家長都希望青少年們能向積極方面發展,由此做出了一些善意的但卻傷害他們的事,如教師對青少年犯的錯誤揪住不放,或是對他們的某些不符合自己希望的行為大為光火,輕則嘮叨不停,重則拳腳相加,所謂“愛之深責之切”。而這些做法更會加劇青少年的逆反心理,使他們在叛逆的道路上愈走愈遠。感情上的隔閡會使青少年對教師、家長的教育產生懷疑,產生牴觸情緒,他們希望的是得到教師、家長的尊重、信任、理解,只有真情才能拉近師生之間、親子之間的感情距離,作為教師、家長要注意發現他們的優點,要善於用欣賞的眼光去看他們,真誠的幫助他們,指出他們的優點和不足。

  3.實踐體驗法

  青少年們都有強烈的好奇心、求知慾,總希望自己親身去探索未知的世界,而教師、家長卻總是希望青少年能夠少走彎路,少犯錯誤。這個不許做,那個不許碰,對他們過度保護,這樣只會束縛他們的手腳,扼殺他們的探索精神。只要不會造成太嚴重的後果,就要讓他們自己去探索,並承擔由此造成的後果。他們自己得到的教訓比事前的警告與事後的教訓都要好得多,要讓他們在實踐中自己去領會什麼能做什麼不能做,並養成勇於承擔的責任感。

  4.潛移默化法

  青少年的模仿力極強,易受外界環境的影響。因此,教師、家長在發現正面教育無效時就要及時改變教育策略,利用他們愛模仿的特點,在日常的生活中注意對他們進行“隱性”教育。這就要求教師、家長在平時注意提高自身的修養,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給青少年做出榜樣,讓他們從教師、家長的行動中瞭解做人做事的道理,從教師、家長的言行中受到潛移默化的影響,養成良好的習慣和優秀的品質。引導遠比說教要重要得多,也更容易得多。

  5.寬容理解法

  青少年年紀還小,可塑性還很強,對問題的認識和思考問題的習慣,還沒有定型。因此當他們表現出反抗的行為時要以愛護之心,循循善誘,在信任、理解、寬容、諒解的基礎上,耐心、細緻、真誠地與他們做心靈上的疏導與溝通,對他們的一些錯誤的言行要保持冷靜,在事後與他們和緩地談心並加以引導,達到教育目的,取得理想的教育效果,而不能動輒打罵。採取暴力的方式對待青少年,不僅使他們的身體受到傷害,也會使他們形成心理陰影,影響他們以後的健康發展。

  6.欲擒故縱法

  青少年的逆反心理是向積極方面發展還是向消極方面發展,關鍵在於教育的方法。如果僅是靠正面說教,青少年們往往很難接受。反其道而行,利用青少年的這種叛逆心理、刺激他們的自尊心促使他們向積極方面發展往往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但是這種方法僅適用於自尊心強的學生,並且在使用這種方法時要注意方式方法,掌握分寸,不能過度傷害他們的自尊心。

  7.滿足合理需要法

  青少年的合理需要得不到滿足極易引發逆反心理。成人們經常把自己的某種需要強加給青少年,或是把對他們的某一方面的要求無限放大,以致掩蓋、忽略了他們的合理需求。如有些家長因為歷史原因沒有上大學,就希望子女能夠考上大學來彌補這一缺憾;有的家長對青少年的學習成績很高而忽略了他們的想象力、動手能力的發展;有的家長忙於工作而疏於與孩子的情感交流。這些都成為導致青少年產生逆反心理的誘因。對這種逆反心理最好的辦法就是滿足其合理需要,並加以規範、約束,同時經常與他們進行思想上的交流、情感上的溝通,瞭解對方真正的想法。當青少年與成人的要求相左時,雙方要平心靜氣的商量,討論出最佳辦法。成人們最忌拿出家長權威,強逼著他們去滿足自己的要求,這樣不僅不能取得預期效果,甚至會使他們形成陽奉陰違的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