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叫女兒牆

  女兒牆,又稱雉堞或雉垛,是建築物屋頂外圍的一矮牆,城牆上排列齒狀的雉牆,作掩護用,在現存的明清古建築物中我們還能看到。那麼,?

  女兒牆在古代時叫“女牆”,包涵著窺視之義,是仿照女子“睥睨”之形態,在城牆上築起的牆垛,所以後來便演變成一種建築專用術語。特指房屋外牆高出屋面的矮牆,在現存的明清古建築物中我們還能看到。

  古有花木蘭"替父從軍"的故事,清朝時也有一則扈巧雲"替父修牆"的傳說。這"牆",就是瀋陽城德勝門的"女兒牆"。

  想當年,老罕王努爾哈赤從遼陽遷都瀋陽後,立即下詔擴建新城。改建新都時,是採用"周易八卦"之說進行的。城門由原來的四個增加到八個,而且要在每座城門上都建一座城樓,城周垛口修六百五十一個。後來,努爾哈赤沒有等到竣工之日便撒手西歸了,這座城池便由其子清太宗皇大極繼續修建完工。

  令人奇怪的是,六百五十一個垛口唯獨德勝門***大南門***城樓上的六十個垛口比其它七個城門上的垛口少一層青磚.足足矮了二寸還多。這是怎麼回事呢?原來,努爾哈赤嫌城牆修得太慢,便下令四處抓丁增夫,結果盛京城方圓百里的男子都被抓來修城。城南六十里外有一對父女倆,父親六十多歲,年老體弱,長年臥病在床。女兒扈巧雲早年喪母,只與父親相依為命。她每天恃候著父親的飲食起居,端屎端尿.從無半句怨言,是個百裡挑一的孝順姑娘。這天,徵丁的通知突然傳到扈家.須有一男子前去修城。父女二人驚得目瞪口呆。扈老漢長年臥病,性命尚 且有憂,又談何修城?家中只有巧雲一女,再無半個男丁,這可如何是好?看著父親唉聲嘆氣的樣子,巧雲暗暗打定了主意:代父親前去修城。她鄭重地將父親暫時託付給位熱心的鄰居,自己喬裝打扮成一名男子,假稱是扈家的兒子,毅然加入到修城的行列中,被分配到德勝門城樓上的垛口專管抹灰。起初.大家對這個眉情目秀的"小夥子"並沒有絲毫懷疑,只是奇怪他竟長了一副"娘娘腔",且行動有些古怪,晚上從不脫衣睡覺。過了幾天,巧雲邊抹灰邊想起病床上的父親,心中有些放心不下,不知不覺地流下淚來。這情景偏巧被一直站在她身邊的監工頭目發現了。監工頭目早對她觀察了許久.看著她的身形打扮、舉止作派,越來越覺得形跡可疑。當發現她抬頭擦汗,喉間並沒喉j結時,越發心中恍然。巧雲見被識破真相.只得如實交代了自己女扮男裝的經過。監工頭目連忙報告了總監。總監不敢怠慢,又火速奏明瞭皇上。皇太極一聽,十分驚奇,當即對她的孝行大加讚揚。但同時,皇太極又認為女人修城不吉利,就對總監說道:"把德勝門的六十個垛口頂上都去掉一層磚,矮一層,就叫女兒牆吧。"從此,"女兒牆"的名寧就流傳開來了。人們還編了 一句歇後語;"大南門城上的垛口--矮一截。"

  《辭源》裡是這麼說的,城牆上面呈凹凸形的小牆;《釋名釋宮室》:“城上垣,曰睥睨,……亦曰女牆,言其卑小比之於城。”意思就是因為古代的女子,是卑小的,沒有地位的,所以就用來形容城牆上面呈凹凸形的小牆,這就是女兒牆這個名字的由來。

  宋《營造法式》上講的是:“言其卑小,比之於城若女子之於丈夫,”就是城牆邊上部升起的部分。《三國演義》第五十一回寫道:“只見女牆邊虛所搠旌旗,無人守護。”這裡的“女牆”一詞,就是指城牆頂部築於外側的連續凹凸的齒形矮牆,以在反擊敵人來犯時,掩護守城士兵之用。有的垛口上部有了望孔,用來了望來犯之敵,下部有通風孔。

  後來,女兒牆又叫“睥睨”,指城牆頂上的小牆,建於城牆頂的內側,一般比垛口低,起攔護作用,是在城牆壁上再設的另一道牆,是“城牆壁的女兒也”。《古今論》記載:“女牆者,城上小牆也一名睥睨,言於城上窺人也。”由此可見,女兒牆不僅與窺人有關,而且還另有一個直露的名字,只是“睥睨”一詞太過於癟口,不如“女牆”含蓄,所以後來“女兒牆”叫法流行較廣。

  李賀在《石城曉》一詩中寫道:“月落大堤上,女垣棲烏起。”杜甫《題省中院壁》詩中寫道:“掖垣埤竹梧十尋。”中的“埤”指的就是其第二個意思,即泛指矮牆之義。

  劉禹錫在《石頭城》一首詩中寫到:“山圍故國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東邊舊時月,夜深還過女牆來。”。李漁在《閒情偶記·居室部》中寫到:“予以私意釋之,此名以內之及肩小牆,皆可以此名之。蓋女者,婦人未嫁之稱,不過言其纖小,若定指城上小牆,則登城禦敵,豈婦人女子之事哉?”

  按照李漁的書中記載的,“女牆”則應是用來防止戶內婦人、少女與外界接觸的小牆。原來,古時候的女子大多久鎖深閨,不能出三門四戶。但是小牆高不過肩,又可以窺視牆外之春光美景,況且牆是死的,可人卻是活的,所以這女兒牆又成就了許多才子佳人的故事。後來女兒牆這種建築形式既成全了古代女子窺視心理的需要,又可以避免被人恥笑的尷尬。女子往往會在一瞥之間,便能一見鍾情,發現自己的意中人。

  古往今來,有著數不勝數的關於女兒牆內外的神祕窺望和富有詩意的描述。如:“牆裡鞦韆牆外道,牆外行人牆內佳人笑”、“聲漸不聞語漸俏,多情反被無情惱”、“隔牆花影動,疑是玉人來"***注:由外向內***、”滿園春色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注:由內向外***。可見這種看似死板的建築形式背後卻隱藏著極為豐富的意韻,那就是:不倚短牆,怎知春色含蓄之美?

  如今女兒牆已成為建築的專用術語,伴隨著社會的發展和進步,女兒牆的浪漫和詩情畫意也不再是人們津津樂道的內容了,只是國家建築規範中的90釐米高的磚混結構式的一堵矮牆而已。它迴歸了建築的本原,在建築物上起著它應起的作用。一般在一些單元樓的屋頂上,成為建築施工工序中一種必不可少的並且具有封閉性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