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節為什麼登高賞菊

  今天的重陽節,被賦予了新的含義,在***,我國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為老人節,登高賞菊傳統與現代巧妙地結合,成為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老年人的節日。下面是小編給你介紹的重陽節登高賞菊的原因,希望對你有幫助。

  重陽節登高賞菊的原因

  金秋送爽,丹桂飄香,農曆九月初九日的重陽佳節,活動豐富,情趣盎然,有登高、賞菊、喝菊花酒、吃重陽糕、插茱萸等等。

  登高

  在古代,民間在重陽有登高的風俗,故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此風俗始於東漢。唐代文人所寫的登高詩很多,大多是寫重陽節的習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還有吃“重陽糕”的習俗。

  吃重陽糕

  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制無定法,較為隨意。 九月九日天明時,以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唸唸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隻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並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吃的鬆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

  賞菊並飲菊花酒

  重陽節正是一年的金秋時節,菊花盛開,據傳賞菊及飲菊花酒,起源於晉朝大詩人陶淵明,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後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舊時文人士大夫,還將賞菊與宴飲結合,以求和陶淵明更接近。北宋京師開封,重陽賞菊之風盛行,當時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種,千姿百態。民間還把農曆九月稱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陽節裡,觀賞。

  重陽節其它禁忌

  有的地方在九月重陽節之時,忌諱出嫁不到三年的女兒回孃家,民間俗話有"回家過重陽,死她婆婆"的說法。還有一些地方有重陽節忌同床的說法,即夫妻不能同床,要分床睡。

  重陽節登高的習俗

  重陽節登高的風俗歷史悠久,其由來大致有三。其一是登高避災,其二是古人的山嶽崇拜,其三是登高“辭青”。

  登高避災源於漢代,有汝南人桓景在九月九日登高以避災的故事。桓景是東漢汝南***在今河南省平輿北***人,南朝梁吳均《續齊諧記》記載,汝南桓景隨 費長房遊學累年,長房謂曰:“九月九日,汝家中當有災。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絳囊,盛茱萸,以係臂,登高飲菊花酒,此禍可除。”景如言,齊家登山……然而, 《續齊諧記》不過是一部志怪書,連作者自己也沒有把它視作史實。晉代葛洪《神仙傳》卷五記載,費長房在東漢時曾做過汝南市掾***街市小官***,後來跟仙人壺公 入山修道。可是,桓景其人在有關東漢、三國時期的各種文獻資料中均無記載。後來的《宋書·符瑞志》中倒是提到過東晉成帝時有個叫桓景的太守,但時間上已相 差了百餘年。顯然,這個故事“純屬虛構”,只是一個傳說而已。

  有人提出,登高其實是源於古人對山嶽的崇拜。《禮記·祭法》記載:“山林川穀丘陵,能出雲,為風雨,見怪物,皆曰神。”古代先民生存環境極其艱 苦,大多依靠採集和狩獵謀生。大山中生長的各種植物、隱棲的飛禽走獸以及潺潺溪流,使人類才得以生存繁衍。如果逢高溫乾旱,山間密林可避高溫炙烤;洪水襲 來,攀上高山可躲滅頂之災。此外,古人認為山上雲霧繚繞,為呼風雨喚雷電之神龍所居。而且,高山的雷電可以帶來火種,利用火可以吃到化腥臊的熟食。因此, 古人對山既敬畏又充滿崇拜,“登山祈福”的習俗早在春秋戰國時期已流行開來。持此觀點的人還將“崇”字本身作為旁證:崇,形聲字,從山,宗聲。崇拜之 “崇”原本就是對山嶽而言,因為“山”即高山,“宗”為神聖。以“宗”喻“山”或以“山”喻“宗”,都蘊含有尊崇、敬畏之意。

  登高“辭青”的說法則源於大自然中的節氣。重陽為秋節,節後天氣漸涼,草木開始凋零,重陽節登山“辭青”與古人在陽春三月春遊“踏青”相對應。清代潘榮陛編撰的《帝京歲時紀勝》記載:“***重陽***有治看攜酌於各門郊外痛飲終日,謂之'辭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