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飛蛾一定要撲火

  蛾是蝴蝶的姊妹,屬鱗翅目,異脈亞目。飛蛾雖則沒有蝴蝶漂亮,但它們的戀愛方式卻差不多。在雌蛾體上長有一種特殊的化學物質,即性外激素。通過性外激素的擴散傳佈,把雄蛾從遙遠的地方招引來,進行交尾。性外激素分泌的量雖然很少,但作用卻很大。以下是網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十萬個為什麼之飛蛾為什麼要撲火?

  “殘燈一盞野蛾飛。”在晴朗的夏夜,只要到路燈下,總能看到許多美麗的飛蛾,它們紛紛繞著燈兒不停地轉啊轉,身體撞在燈罩上,電線杆上,翅膀撞破了,也全然不顧。“飛蛾為什麼總是繞著路燈打轉呢?是它們愛慕光明嗎?是路燈下有它們喜歡的食物嗎?還是……”帶著這許許多多的疑問去找科學老師,老師誇學生肯提問、愛觀察,還鼓勵自己去解決這些問題。於是邀了科技小組的幾個成員,組成了研究小組,通過實地觀察、查閱資料、詢問有經驗的農民和農科所的專家,一個月下來,得到了豐富的收穫。

  飛蛾撲的其實是火光。燈光同樣能吸引它們飛撲過來,除非是專門用來捕殺它們的誘蛾燈,否則燈光對它們來說一般並不致命。所以,它們被光吸引不是為了尋死。蛾是夜行動物,選擇在夜間出來活動,就是為了能在黑暗中躲避天敵,趨光等於暴露自己的行蹤,似乎不應該是它們的習性。它們為何會有如此反常的舉動呢?

  蛾的歷史要比人類久遠得多,它們的趨光性不會是因為人類的燈火而出現的。在人類誕生之前,夜晚最明亮的光源只有月亮。也許飛蛾的趨光性與月亮有關?最早這麼想的是德國昆蟲學家馮?布登布洛克***Von Buddenbrock***,他在上個世紀30年代提出假說稱,蛾在夜間飛行時,很可能利用月亮作為導航工具。由於月亮距離地球非常遙遠,在蛾飛行時,月亮和它的相對距離沒有變化,在空中的位置看上去是不動的。因此蛾可以利用月亮進行定位,例如在飛行時讓月亮始終位於右前方45度的位置,就可以讓自己的飛行軌跡保持一條直線。

  對蛾來說,月光就等於夜晚最強的光。如果它們見到某盞燈比月光還亮,就會把它當成月亮用來定位。但是,燈與蛾離得很近,在蛾飛行時,它們之間的距離不斷地發生變化。蛾試圖讓燈的方位保持不變***例如,讓燈始終位於右前方45度的位置***,其結果就不再是沿直線飛行,而是一條圍繞著燈的螺線,盤旋而來,逐漸接近光源,最後“砰”地撞上燈,或“哧”地被火燒著。

  這個解釋聽上去很有道理,很快成為標準答案被廣泛採用。但是,聽上去有道理的答案並不等於是事實。它假定了蛾靠月亮來定位,這個假定本身就沒有依據。月亮作為晚上顯著的標誌,夜行動物能夠進化出用它定位的本能,有些動物也的確能借助日、月、星辰來定位。但是,蛾是不是也有這方面的能力呢?要在夜間追蹤蛾的行蹤,用觀察或實驗來回答這個問題,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過了40多年,到了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羅賓?貝克***Robin Baker***等人才設計了一系列實驗要解決這個問題。他們在戶外立了一個支架,支架的頂端伸出懸臂,上面吊著一根線,線的另一頭粘在一種能長途飛行的蛾——模夜蛾的背上。蛾能夠自由地飛向任一方向,當它飛行時,觸動了電流開關,會記錄下它的運動軌跡。

  蛾屬於鱗翅目昆蟲,蛾多數在夜間活動,蛾大多是夜行性動物,這說明蛾不是因為愛慕光明而繞燈轉。蛾是虹吸式口器,口器特化為吸管,蛾主要靠吸食植物的汁液為食,它們不會到路燈下去捕食小飛蟲,人類也排除了蛾因為食物而趨光的可能。

  除路燈外,野外的篝火、手電筒光,家中的燈光、燭光及一些其它的亮光也會吸引飛蛾打轉。蛾在夜間活動,它在探索飛行道路時,是靠月亮作為“燈塔”的。飛蛾的眼睛是由很多單眼組成的複眼,它在飛行的時候,總是使月光從一個方向投射到它的眼裡,當它繞過某個障礙物或是迷失方向的時候,只要轉動身體,找到月光原來投射過來的角度,便能繼續摸到前進的方向。如果在曠野中出現燈火,飛蛾看見燈火就會分辨不清哪個是月亮,哪個是燈火,由於月亮遠在天邊,燈火近在眼前,飛蛾就會把燈火誤認為月亮。在這種情況下,它只要飛過燈火前面一點,就會覺得燈火射來的角度改變了,——從側面或者從後面射來,因此便把身體轉回來,直到燈火以原來的角度投射到眼裡為止。於是飛蛾就不停地對著燈火轉來轉去,繞著燈火作螺旋狀盤旋,怎麼也脫不了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