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管狹窄的症狀及治療方法

  腰椎椎管狹窄是指各種原因引起椎管各徑線縮短,壓迫硬膜囊,脊髓或神經根,從而導致相應神經功能障礙的一類疾病。那麼,對於這種疾病往往有哪些治療呢?接下來,小編就和大家分享,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腰椎管狹窄的症狀

  常見症狀:腰痛、腰脹、雙下肢的麻木、無力、面板感覺減退、癱瘓、大小便失禁

  本病起病多隱匿,病程緩慢,好發於40~50歲之間的男性。引起狹窄的病因十分複雜,依據其臨床狹窄部位的不同,患者典型的症狀可包括:長期腰骶部痛、腿痛,雙下肢漸進性無力、麻木,間歇性跛性,行走困難。其中麻木可由腳部逐漸向上發展到小腿、大腿及腰骶部,腹部出現束帶感,嚴重時出現大小便異常,截癱等。做腰部過伸動作可引起下肢麻痛加重,此為過伸試驗陽性,是診斷椎管狹窄症的重要體徵。

  腰椎管狹窄的治療方法

  膏藥治療

  腰椎椎管狹窄症

  中醫是傳統醫學的組成部分,博大精深,歷史悠久,是中國的國粹,幾千年來不知道治好了多少疑難雜症,一直以來被國人引以為驕傲。但是要注意口服中藥的副作用,口服中藥對肝、膽、脾、腎等有一定的傷害,因此使用腰 痛 復 正 貼治療是最佳的選擇, 外用中藥,之最大的優點在於,直接滲透作用,不用口服,不通過胃吸收,所以傷不到肝、膽、脾、腎等,沒有副作用,從病理上進行治癒;使用方便,不過敏,被稱為綠色療法,是遵循中醫通則不痛的原理,治療腰疼療效很好。

  常見治療方法

  一般腰椎椎管狹窄症多見於中老年人,是腰腿疼和下肢行走無力的常見原因。引起的原因是隨著年齡增長,人進入中老年後,腰椎間盤退變,骨質增生,韌帶增厚導致神經周圍空間變小而受壓,患者行走過程中,出現腰腿疼痛和下肢酸困、麻木、無力、跛行,而不能遠距離行走,嚴重者行走幾十米就很困難,患者往往需要蹲下休息一會兒,方可繼續行走,然後仍需蹲下休息,能夠繼續行走的距離越來越短。這是因為,直立行走時腰椎管的空間是變小的,此時神經受壓加重,神經缺血加重。但是患者騎自行車不受影響,可以騎較遠的路程。腰椎管狹窄症的診斷確立,需要醫生根據患者的症狀和體徵,結合影像學表現方能確立。單純根據患者的臨床表現或單純根據影像學表現均不能確立診斷。

  保守治療

  目前治療方法很多,可以保守治療中藥健骨椎康方,休息、理療、按摩、服藥等。絕大多數病人通過保守治療是可以獲得較好的療效的。日常居家第一,注意臥床休息,避免腰椎受外力壓迫,第二,應用其他方法積極鍛鍊腰部肌肉力量,增加腰椎前韌帶,後韌帶及側韌帶的力量,避免椎間盤受壓迫突破人體正常韌帶,肌肉的保護。加強腰部肌肉的鍛鍊可以預防和延緩腰椎病的發生和發展並治療早期腰椎管狹窄。另外對於椎管狹窄壓迫神經、血管造成區域性腰肌的缺血、缺氧等引起的腰痛 腰痠、腰肌勞損無力等可以使用國內常用的一些醫療用品,如金柱康腰痛帶,它具有通絡活血、消炎鎮痛、牽引固定的作用,對於疾病引起的症狀有很好的治療作用,和控制病情的作用,據調查,腰部肌肉韌帶發達,力量大的人群中,腰椎管狹窄繼續發作發展的機率下降了80%,所以,腰部周圍韌帶,肌肉的鍛鍊強大,對於腰椎管狹窄的治療恢復有著重要的意義。

  ***1***可首先採用保守治療。如臥床休息、消炎止痛類西藥、理療、骨盆牽引,腰背肌鍛鍊等可以改善區域性血液迴圈,減輕無菌性炎症反應,消除充血,水腫,增加椎管內容積,緩解神經壓迫,減輕肌肉痙攣,從而減輕區域性症狀。:用藥、改變活動方式、應用支具和硬膜外激素封閉。哪一種方法也未能證實肯定有效。非類固醇抗炎藥除減輕神經受壓所致的炎性反應外,還具有止痛效果。這類藥物應用較多,但尚未見到治療腰椎管狹窄獲得確切療效的研究。撲熱息痛影響肝腎功能,非類固醇抗炎藥可致胃及十二指腸潰瘍,也影響肝腎功能,用藥時應注意。

  經雙盲交叉對比研究結果表明,肌注降鈣素***Calcitonin***可減輕疼痛,增加行走的距離。治療腰椎管狹窄較有效的理療方法是拉力***stretching***療法、腰肌強度鍛練和無氧健康訓練。騎靜止的自行車對有些病人很有效,這種鍛練腰呈屈曲位,多數病人能耐受。用馬具設計的踏車行走鍛練,因腰椎不受力,故對腰椎管狹窄的病人也很有用。用於軟組織理療的方法較多,包括:熱療、冰療、超聲、按摩、電刺激和牽引等方法,雖較常用,但對腰椎疾患的療效尚未得到證實。然而,對輔助腰椎活動和進行更強的理療做準備還是有益的,鍛練和理療較安全,可延遲手術治療,鍛練可改善病人全身情況,即使不減輕症狀,也有利於更好地接受手術治療。

  腰圍保護可增加腰椎的穩定性,以減輕疼痛,但應短期應用,以免發生腰肌萎縮。硬膜外激素封閉治療腰椎管狹窄的方法仍有爭議,一般認為,用於治療根性痛的療效較差。Cuckler等人前瞻性研究了一組病人,用於減輕根性疼痛,經雙盲交叉對比研究結果表明,在對照組***硬膜外注射生理鹽水***與實驗組***硬膜外注射激素***之間沒有顯著性差異。Rosen等人回顧性研究了一組應用硬膜外激素治療的病人,60%疼痛症狀短期有減輕,僅有25%疼痛症狀長期有減輕。

  手術治療

  ***2***保守治療後不能緩解症狀可嘗試手術治療。目前治療椎管狹窄症的手術大概分為三類:即單純減壓術、減壓+融合術、微創手術。鑑於許多老年患者的身體不能耐受手術創傷,通過保守治療又不能緩解劇烈腰腿痛症狀,可以選擇微創介入治療技術,該技術在局麻下利用影像學定位技術,將治療精確到病變部位可以迅速解除神經根受壓引起的劇烈根性神經痛。近年來微創手術方法進入脊柱外科領域,如椎間盤髓核溶解術、射頻椎間盤消融、鐳射椎間盤消融、臭氧椎間盤消融等,在臨床治療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微創介入技術不需要開刀、不輸血、手術時間短、副作用小、療效可靠、較開刀手術安全和易於被患者接受,因此是治療老年性椎管狹窄疼痛的理想方法。

  標準的廣泛椎板切除減壓方法在所有受累的脊柱橫向平面,由側隱窩的外界去除椎板和黃韌帶,受累神經根在直視下從硬膜起始部至神經孔出口的整個行程行徹底減壓,所有嵌壓神經根的側隱窩行減壓,儘管臨床症狀提示僅為單平面狹窄,單側神經根受壓。理由是椎管狹窄是一種多平面疾病,單平面減壓遠期效果不理想有限減壓方法理由是退變性椎管狹窄多為階段性,主要為黃韌帶打折、增生性肥厚、小關節和關節囊的增生以及纖維環膨出所致。在矢狀面骨性椎管常常不狹窄。因而應行選擇性的有限減壓,以保留較多的後部骨和韌帶結構,從理論上講,可減少術後發生脊椎不穩定。

  該操作斜行椎板切除,是將椎板外側前部斜行切除,選擇性的行單側或雙側以及平面部分椎板切除或椎板成形術。McCulloch介紹的方法:後正中面板切口***單平面5cm***,向兩側遊離後,分別作雙側減壓,一般先行左側。距中線1cm弧形切開腰背筋膜,避免損傷棘上和棘間韌帶,順棘間韌帶和椎間隙向側方剝分離椎旁肌,單側椎板切除範圍:向上達黃韌帶起點處,向下至黃韌帶止點***連帶下位椎體上1/4椎板***。內側小關節切除至椎弓內界,以保證達到關節突下徹底減壓。滑脫同時行橫突間植骨。然後,在另一側行類似手術。這種保留棘上、棘突和棘間韌帶的技術稱之為減壓術***Microdecompression***。

  多平面椎板切除減壓方法與標準的廣泛椎板切除減壓方法,相比較的前瞻性與隨機分組研究的結果已有報告。這兩種方法平均隨訪3.7年,其臨床結果相似。多平面椎板切除減壓手術時間較長,發生神經損傷為12%。多平面椎板切除減壓中26%因術中減壓不理想,不得已又改為標準的廣泛椎板切除減壓的術式。近年來,人們主張對雙平面狹窄的患者行選擇性椎板切除,應通過神經學檢查選擇其中之一為引起症狀的平面***責任椎***,可行走路前後檢查或選擇性神經阻滯。某一神經根阻滯後症狀消失,即表明該神經根受壓。一組報告中,28例兩平面解剖性椎管狹窄中,23例***82%***認為是一平面引起症狀,5例***18%***認為是兩平面引起症狀,減壓手術僅在認為引起症狀的1-2個平面進行。雖是兩平面狹窄,但僅行一平面減壓手術,術後效果與兩平面狹窄者相似。

  植骨融合問題近年來,對腰椎管狹窄減壓術後行融合的作用討論較多。減壓後沒有同時行植骨融合術,已有併發腰椎滑脫的報告,減壓同時行小關節全切,術後腰椎滑脫多達2倍,是術後效果不好的原因之一。但同時行植骨融合術,使手術複雜化,延長了手術時間,增加了失血量,術後併發症增多,康復時間延長,一般認為同時行脊椎融合術對患者康復無益。下列因素應考慮需同時行植骨融合術,伴有退行性椎體滑脫Laus等人報告單純減壓取得成功。這表明由於椎間隙變窄和增生性骨刺的作用,該階段可獲得自然穩定。然而,另有資料表明,同時行滑脫階段融合,有利於改善臨床症狀。Postachini等人報告16例術前有滑脫,術後隨訪8.6年的結果,其中6例單純減壓,另10例同時行融合術,發現未行融合者骨質長入椎管較多,臨床效果不及同時行融合者。近年來的文獻分析資料表明,若同時行滑脫階段融合,可獲得更滿意的手術效果。

  Postacchinit和Cinotti等人發現,術後骨質增生在腰椎單純減壓未同時滑脫階段融合者較常見。伴有脊柱側凸或後凸對腰椎管狹窄合併退行性腰椎側凸行廣泛減壓,有造成脊柱失穩或畸形加重的可能。很有必要同時行關節融合術。但並不是所有椎管狹窄伴側凸後凸者均行融合術,是否同時行融合術,取決於4個方面:

  ①應考慮彎曲的柔韌性。如果在側屈位X線片顯示彎曲可部分糾正,單純減壓有彎曲發展的危險。

  ②彎曲是否為進展性,若有進展就有融合的指證。

  ③伴有椎體側方滑脫,表明該階段不穩定,單純減壓會加重不穩定。

  ④側凸凹側有明顯的神經受壓時,行凹側椎板和部分小關節切除,難以達到凹側神經充分減壓,擴大減壓需考慮融合術。同一平面複發性椎管狹窄當確定再次行手術治療時,應考慮同時行關節融合術。因再次手術需增加小關節的切除,以擴大側隱窩和中央椎管,小關節切除超過50%會導致階段性不穩,特別是小關節向矢狀面傾斜時。

  複發性椎管狹窄伴有醫源性滑脫時,再次手術必然要考慮植骨融合,以增加脊柱的穩定性。小關節去除過多由於手術時小關節切除或切除>50%會引起不穩定,應同時行脊椎融合術,以防術後脊椎不穩或疼痛。如果至少有一側小關節的完整性保留,脊椎的穩定性就能維持。但是,生物力學研究表明,單側小關節切除後***表明節階活動性明顯增加***,即使另一側完整性良好,也將會發生不穩定,單側或雙側小關節內側部分切除***<50%***,對脊椎的穩定性影響甚微。脊柱內固定植骨融合是否同時應用內固定器械爭議較多。內固定的目的是:

  ①糾正脊柱畸形;

  ②穩定脊柱;

  ③保護神經組織;

  ④降低融合失敗或提高融合率;

  ⑤縮短術後康復時間。

  因而其適應證為:

  ①穩定或糾正側凸或後凸畸形;

  ②2個或2個以上平面行較為廣泛的椎板切除;

  ③複發性椎管狹窄且伴有醫源性椎體滑脫;④屈伸位X線片顯示,椎體平移超過4mm,成角大於10°時。內固定方法的選擇應以短階段固定為主,根據術者掌握的熟練程度和病人的實際情況靈活應用。越來越多的資料表明,滑脫行融合術時,同時行內固定是有益的。


""的人

1.腰肌勞損的原因及治療最佳方法

2.腰肌勞損如何治療 關於腰肌勞損治療方法

3.關於腰肌勞損的治療方法

4.腰肌勞損鍛鍊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