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經形成的原因

  痛經,或稱為經期疼痛,是婦科病人最常見的症狀之一。許多婦女在經期有輕度不適,不過痛經是指經期的疼痛影響了正常的活動,並且需要藥物治療。下面由小編為你詳細詳細介紹痛經的相關知識。

  :

  病因病理

  發病原因

  引起痛經的因素很多,常見的有以下幾種:

  ⑴子宮頸管狹窄主要是月經外流受阻,引起痛經。

  ⑵子宮發育不良子宮發育不佳容易合併血液供應異常,造成子宮缺血、缺氧而引起痛經。

  ⑶子宮位置異常若婦女子宮位置極度後屈或前屈,可影響經血通暢而致痛經。

  ⑷精神、神經因素部分婦女對疼痛過分敏感。

  ⑸遺傳因素女兒發生痛經與母親痛經有一定的關係。

  ⑹內分泌因素月經期腹痛與黃體期孕酮升高有關。

  ⑺子宮內膜以及月經血中前列腺素***PG***含量升高,前列腺素E2***PGE2***有作用於子宮肌纖維使之收縮引起痛經。經患者子宮內膜組織中前列腺素含量正常婦女明顯升高。

  ⑻子宮的過度收縮。雖然痛經患者子宮收縮壓力與正常婦女基本相同***正常者壓力約為4.9Kpa***,但子宮收縮持續時間較長,且往往不易完全放鬆,故發生因子宮過度收縮所致的痛經。

  ⑼子宮不正常收縮。痛經患者常有子宮不正常收縮,因此往往導致子宮平滑肌缺血,子宮肌肉的缺血又可引起子宮肌肉的痙攣性收縮,從而產生疼痛而出現痛經。

  ⑽婦科病如子宮內膜異位症、盆腔炎、子宮腺肌症、子宮肌瘤等。子宮內放置節育器***俗稱節育環***也易引起痛經。

  ⑾少女初潮,心理壓力大、久坐導致氣血迴圈變差、經血執行不暢、愛吃冷飲食品等造成痛經。

  ⑿經期劇烈運動、受風寒溼冷侵襲等,均易引發痛經。

  ⒀空氣不好受某些工業或化學性質氣味刺激,比如汽油、香水等造成痛經。

  發病機理

  原發性痛經的發生除體質、精神因素外,主要與病人分泌期子宮內膜內前列腺素***PG***F2α含量過高有關。故痛經經常發生在有排卵的月經週期。PGF2α是在孕激素作用下的分泌期子宮內膜內合成,其受體在子宮肌壁,月經期子宮內膜破碎,PGF2α即被釋放出來,刺激子宮肌肉強烈收縮,使子宮內壓力增高,區域性血流量減少,缺血、缺氧,從而引起疼痛。另外,子宮頸管狹窄,子宮過度傾屈,導致經血外流不暢,亦可引起痛經。

  痛經診斷標準:

  1.經期或其前後有嚴重下腹痛、腰痠等,影響工作及生活。

  2.原發性:自初潮即有痛經,疼痛劇烈者臥床不起,不能工作。婦科檢查無明顯異常,子宮發育稍差,較小。多見於未婚未育者。

  3.繼發性:由生殖器官器質性病變引起,常見於盆腔炎、子宮內膜異位症等。

  痛經程度

  痛經分為三種程度:重度、中度、輕度。

  重度的特點:腹痛難忍、坐臥不寧;伴噁心嘔吐;用一般止痛措施不緩解;嚴重者導致休克。

  中度的特點:腹痛明顯;面色蒼白、冷汗淋漓;影響工作學習;用一般措施止痛暫緩。

  輕度的特點:四肢發冷;伴腰部痠痛;伴關節酸脹;經期時睡眠不好。

  臨床表現

  痛經是婦科常見病和多發病,病因多,病機複雜,反覆性大,治療棘手,尤其是未婚女青年及月經初期少女更為普遍,表現為婦女經期或行經前後,大多開始於月經來潮或在陰道出血前數小時,週期性發生下腹部脹痛、冷痛、灼痛、刺痛、隱痛、墜痛、絞痛、痙攣性疼痛、撕裂性疼痛,疼痛延至骶腰背部,甚至涉及大腿及足部,歷時1/2~2小時。疼痛部位多在下腹部,重者可放射至腰骶部或股內前側。約有50%以上病人伴有全身症狀:乳房脹痛、肛門墜脹、胸悶煩躁、悲傷易怒、心驚失眠、頭痛頭暈、噁心嘔吐、胃痛腹瀉、倦怠乏力、面色蒼白、四肢冰涼、冷汗淋漓、虛脫昏厥等症狀。在劇烈腹痛發作後,轉為中等度陣發性疼痛,約持續12~24小時。經血外流暢通後逐漸消失,亦偶有需臥床2~3天者。

  分型介紹

  痛經,是指經期前後或行經期間,出現下腹部痙攣性疼痛,並有全身不適,嚴重影響日常生活者。分原發性和繼發性兩種。

  經過詳細婦科臨床檢查未能發現盆腔器官有明顯異常者,稱原發性痛經,也稱功能性痛經。

  繼發性痛經則指生殖器官有明顯病變者,如子宮內膜異位症、盆腔炎、腫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