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出獨立孩子的方法

  如何教出獨立的孩子是每位家長都關注的問題,媽媽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獨立勇敢。今天,小編為你帶來了。

  是什麼

  1、自立訓練從幼兒開始

  美國很多孩子從嬰兒時期就獨居一室。孩子長到三四歲,有了害怕的心理,家長就給買一種很小很暗的燈,徹夜亮著,以驅逐孩子對黑夜的恐怖。

  2、決不總是圍著孩子轉

  美國人很愛孩子,但不會總是抱著、盯著孩子。六七個月的孩子就自己抱著瓶子喝水、喝奶,大一點就自己學用刀吃飯。孩子常常把食物撒在桌上、地上,但父母決不喂,總是讓孩子自己吃。

  孩子做遊戲也是自己一個人做或跟小朋友一塊做。父母外出旅遊,把很小的孩子就交給祖父母或寄放別人家帶幾天。家裡辦晚會或去參加別人的宴會,也看不到家長總牽著自己的孩子。

  3、讓孩子接受鍛鍊

  工程師傑姆斯帶著3歲的兒子到城外10公里的鄉下看望父母。吃過晚飯,天已黑,進城的公共汽車已經停發。如果住下,明天再回城也合乎情理,而傑姆斯卻帶著兒子步行回城。為什麼這麼做?傑姆斯說:為了兒子從小熟悉黑暗和吃一點苦。

  4、教孩子使用工具

  美國家長教孩子從小認識和使用各種工具及電器。工具包括手鋸、刨子、銼刀、螺絲刀、鉗子等。

  父母教給孩子這些工具的用途、效能,讓孩子掌握操作要領,並鼓勵孩子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它們。五六歲的孩子,父母就要教他們使用煤氣灶、電爐和洗衣機。家裡東西無論哪裡出了毛病,父母都鼓勵孩子大膽嘗試自己修理。

  5、教孩子適應環境

  約翰、柏拉姆夫婦假日裡常帶著8歲的兒子與5歲的女兒到山區旅遊。每遇山澗需渡過時就叫兒子觀察水勢,尋找最淺、水流較緩的涉水點,然後由父母決定是否可行。如果選擇不當,就講明道理,並教孩子怎樣識別水深及流速。上山時,由孩子選擇登山路線。途中遇到陡崖峭壁,讓孩子判斷決定有無危險,是否攀登,並問孩子該怎樣保證安全。經過多次跋山涉水的實踐,孩子自然不怕山高水急,也敢冒險了。

  6、進行自我保護訓練

  時裝設計師密契爾有一個10歲的女兒和一個7歲得男孩,他帶他們上街時,隨時隨地教給孩子交通規則並囑咐其他注意事項,說明怎樣走危險,怎樣才安全。還叮囑孩子記住必需的電話號碼,如:父母的電話、警察局電話、消防電話、醫院電話等。

  不同孩子的獨立教法

  活動量: 活動量大的孩子,總是動來動去可能讓人感覺比較莽撞,不要常常責備他,避免造成孩子日後不敢嘗試的心理,應該在孩子表現出合適的行為時大力稱讚他的行為。活動量小的孩子,多帶領著他從事動態的活動,讓孩子習慣不同形態的活動方式。

  生活規律性: 作息不規律的孩子常讓父母傷腦筋,試著一點一滴改變孩子,不要太急,要讓孩子知道服從團體規定的重要。可以鼓勵很規律的孩子,偶而作息做一點變化也沒有關係。

  趨避性: 趨避性高的孩子面對新的人或事物時,容易表現出退縮的態度,容易讓人誤會膽小、不主動、沒興趣。父母要有耐心事先告訴孩子可能會接觸到的事情,讓孩子心理有個準備。千萬不能在孩子面前出現負面的話語,會讓孩子更不願意嘗試。

  適應度: 面對新的人或事物時,整個過程中孩子的表現與所需要的時間長短,屬於適應度。適應度低的孩子,面對新環境與團體生活需要時間比較長,父母要降低期待,多讓孩子接觸幾次,多事先跟孩子溝通,或者事先多練習。

  反應閥: 是指引起孩子反應所需要的刺激量。反應閥高表示需要外界比較高的刺激量才會有反應,容易被誤解為遲鈍或漫不經心,父母要多直接說出自己心中的想法,多引導孩子分辨別人的身體語言與意圖。但是反應閥低的孩子,易被外在發生的事情影響,而靜不下來,父母可讓孩子瞭解事情的輕重緩急,幫他定完成的順序。

  反應強度: 孩子對外在刺激反應的激烈程度。有些孩子不小心被踩到腳了,只會“唉呦”一聲,有的孩子就大叫大哭吵鬧。反應強度小的孩子,看起來很乖,但容易被人忽略,父母要多鼓勵孩子發表自己的想法,當孩子有響應時,父母要認真的聆聽。反應強度大的孩子,父母要儘量冷靜,不要怕孩子吵鬧,讓孩子先冷靜下來再跟孩子講道理。

  情緒本質: 有些孩子天生笑眯眯,有些則不是。沒有笑容的孩子容易使人誤解他在生氣,人際關係較不好,父母可以多培養孩子正面思考,培養幽默感。天生樂觀的孩子,父母則要提醒孩子小心謹慎,不要對危險過於疏忽。

  注意力分散度: 容易注意力分散的孩子,容易被外界刺激干擾,影響學習效果,儘量減少孩子書桌上的雜物,給孩子獨立做事的空間,不要在旁邊走來走去。專注力高的孩子,別在專心的時候打斷他,跟孩子說話時確認孩子真的有聽見。

  堅持度: 面對外在干擾或是阻礙,孩子傾向解決問題的程度。堅持度低的孩子容易放棄,父母儘量把事情分割成小單元,讓孩子分次完成,比較有成就感。堅持度高的孩子容易固執,父母要堅持自己的管教,要孩子換另一件事情前要提早提醒,以免孩子措手不及。

  氣質沒有好壞,是天生的差異,注意不要給孩子貼上標籤,多用欣賞的角度去看孩子。父母理性對待之,孩子才會有被接納的安全感與自信。在跟孩子溝通的時候儘量蹲下來與孩子視線平視,試著用孩子的眼光來處理,也讓孩子感覺到他可以跟你一樣強壯。

  培養孩子的獨立技巧

  1、在思想上要認識到孩子獨立性需要從小開始培養。

  1—3歲的孩子對大人所做的事都很感興趣,加上孩子天生喜歡模仿,所以當他看見大人在幹什麼他也學著幹什麼。如大人在疊衣服,他也要來幫忙;大人在掃地,他也搶著要掃;吃飯時也想要自己吃、走樓梯時不用大人扶……這些都是孩子獨立意識開始發展的表現。此時孩子的可塑性最強,最容易接受教育,是培養孩子獨立性的最佳時期。雖然孩子做的不好,會把疊好的衣服弄得亂七八糟、把垃圾掃得到處都是,還把飯粒滿桌撒。但請一定要放手讓孩子試一試。因為這是由於孩子的骨骼和肌肉發展的不夠完善而導致動作不協調。如果此時家長覺得孩子現在還太小,什麼都做不來,反倒給大人添了許多麻煩,等長大點再做吧。那麼漸漸地就會讓孩子形成依賴性,從而錯過了培養孩子獨立性的最佳時期,一旦孩子形成依賴性就很難改正了。

  2、瞭解孩子的發展過程是培養孩子獨立性的前提。

  與其他動物的成長曆程相比,人類的成長要經歷較長的依賴期。在嬰兒期,孩子甚至還不能將自己和周圍的事物分辨開來。一歲左右的孩子,在邁出人生中獨立行走的第一步時,心中充滿了好奇和喜悅,這是孩子身體獨立能力的展示。隨著年齡的增加,兒童的自我意識逐漸形成。兩歲左右的孩子,開始可以使用第一個人稱代詞“我”,這標誌著孩子獨立意識的形成。孩子開始意識到自我的存在,並增進與周圍環境的積極互動,是培養孩子獨立意識和獨立能力的關鍵時期。這時,家長要主動為孩子營造環境,在父母的監護下,讓孩子完成力所能及的任務,例如自己進食,自己收拾玩具等。隨著孩子自我控制能力和活動協調能力的提高,到了三至四歲,就可以鍛鍊孩子自己穿衣服、鞋子,而後逐漸讓孩子學會收拾床鋪、飯桌等。如果我們對孩子的要求太高,容易使孩子產生挫敗感,反而失去了自信心,如果要求太低,則失去了鍛鍊的價值。因此,只有瞭解孩子身心發展的一般規律和自己孩子的特點,父母才能夠有針對性地提出適合自己孩子發展水平要求,逐步提高孩子的獨立能力,增強孩子的獨立意識。

  3、不要包辦孩子的一切,放手讓孩子做力所能及的事

  從兩歲起,孩子可以在家長的幫助下,逐漸學會自己吃飯、穿衣、睡覺、收拾玩具等。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從不會做到逐漸學會做,從做得不像樣到像模像樣,是必然的規律,也是必經的過程。因此家長應多給孩子創造鍛鍊的機會,放手讓孩子去做,不要怕孩子做不好,不要心急,也不能求全責備,更不能包辦代替,要有意識地培養和鍛鍊孩子的自助能力,同時,還要讓他們學會生活中必需的求助。比如,家裡突然停電,電話不通了,水管停水了,外出迷路了……家長可藉此幫助孩子學會求助,知道應當求助於哪些部門,用什麼方法求助。對於孩子獨立做的事,只要是付出了努力,結果無論怎樣都要給予認可和讚許,使孩子產生信心。讓孩子感覺到“我行”。這種感覺很重要,它是孩子獨立性得以發展的動力。

  4、給孩子時間,讓他自己去安排

  不少家長以為,孩子還小,不懂得安排自己的活動。但如果成人完全包辦了孩子的時間安排,孩子只是去執行,那麼孩子的獨立性就永遠培養不出來了。

猜您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