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的實驗方法

  實驗性是初中物理的基本特性之一。下面是由小編分享的,希望對你有用。

  :注意實驗教學啟發性

  由於物理實驗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為前提的一個綜合學習過程,因而必須通過有效的刺激,去強化實驗教學的啟發性,努力使實驗過程中出現實驗現象或實驗結果能夠激勵學生進行深入的思考。物理實驗對被動接受間接經驗為主的學習者來說,其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新穎性和趣味性,加上物理實驗本身就具有較強的啟發性,新穎、意想不到的現象會吸引和誘導學生在進行認真觀察、操作的同時,積極去“深省”和“回味”。但學生實驗中有一大部分是測量性和驗證性的實驗,為了防止學生在實驗中會懶於思考或不求甚解,滿足於簡單機械操作的傾向,需要教師在增強實驗過程的啟發方面動腦筋。

  影響學習積極性的最直接的因素是興趣。那些新奇的、對生活有意義的知識和問題,能引起學生強烈的興趣。在觀察這些物理現象時,教師要引導學生注意整個現象發生的過程、產生條件和特徵等。如在觀察“摩擦起電”規象時,要提示注意:①手帕摩擦過的塑料膜對碎紙屑有什麼作用?②手帕摩擦過的兩塊塑料膜,在相互接近時,會發生什麼現象?③把用手帕和毛皮分別摩擦過的兩塊塑料膜靠近些?它們之間會產生什麼現象??通過觀察,學生自己得出了“摩擦過的物體帶電及同種電荷相斥,異種電荷相吸”的結論。通過對上述物理現象的觀察,不僅滿足了學生的求知慾望,而且有利於發展學生的觀察能力,成功地誘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強化實驗教學探索性

  為了強化實驗教學的探索性,要鼓勵學生對實驗中可能出現的實驗現象和實驗結果進行預測和猜想,這樣對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也是大有益處的,牛頓正是根據蘋果落地現象猜想到,進而發現了萬有引力。因此在實驗教學中要讓學生在預測和猜想基礎上設計實驗方案,選擇實驗器材,再用實驗去驗證,這樣對學生創新能力的培養也是有積極作用的。

  課本中各種各樣的電路圖、滑輪組裝配圖、物態變化影象等等,都是從畫圖、識圖及影象與實物轉化的角度,提高學生對物理規律掌握的程度的,換句話說,也就是靠想象來認識物理規律,然後靠作圖來進行分析、判斷的。如“電磁感應現象”這一節,在學習“導體做切割磁力線的運動”這一內容時,可啟發學生聯想“右手拿鐮刀割麥子”的情形。根據“右手定則”,磁力線方向***麥子***、導體運動方向***鐮刀***、導體中感生電流方向***四指***的關係就十分明確了。從上述例子中可以看出,想象使學生頭腦中出現一些超乎他們自己經驗的形象;由於想象的材料來源於實踐並與感知、記憶密切相關,因此教師應引導學生運用畫圖、識圖、觀察圖表和模型等,幫助學生對沒有直接感知過的,或根本不能直接感知的事物,產生清晰的印象,以開拓學生的思路,擴大知識範圍,促進學生想象能力的發展,加強學習物理的能力。

  :擴大實驗教學自主性

  物理是一門實驗科學,中學物理實驗又是學生將來從事科學實驗的起點。

  實驗過程要給學生留有較充分的思維空間。充分發揮學生在實驗過程中的主觀能動性,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主動性。培養學生逐步形成獨立引出實驗步驟,獨立選擇實驗器材,獨立進行操作實驗,獨立設計記錄表格,獨立分析實驗結果的能力,使學生能夠獨立地提出問題,尤其是能在別人看來沒有問題或不能問題之處提出有些新意或有價值的問題,體現創新能力。

  在實驗教學中,學生運用形象思維在頭腦中形成實驗方案,需要通過實踐的檢驗,才能判斷是否可行,設計過程中的錯誤和缺陷也只有在實踐中才能不斷地修正,腦的活動不斷糾正著手的失誤,手的操作同時也不斷修正腦的錯誤,手腦結合,相得益彰。因而物理實驗教學中促進手腦的有機結合是物理實驗的客觀要求,又是培養適應經濟時代的創新人才的要求。

  因此,在物理實驗課的教學中,必須重視培養學生的實驗技能和獨立工作能力,使學生養成良好的實驗習慣。每次做實驗時,教師要指導學生弄懂實驗原理,學會正確使用物理儀器,掌握計數、讀數和處理實驗結果的技巧,能夠通過分析、推理得出正確結論。比如在電學實驗中,教師要反覆強調電流表、電壓表的連線特點及“+”、“一”極的接線位置,讓學生學會用歐姆定律正確估算量程,避免量程過大使測量值的誤差大,又避免量程過小使電流燒壞儀表。學生掌握了基本實驗技能,就能獨立動手操作,打好實驗的基礎,學到課本上沒有的或者是一帶而過的知識。

  通過實驗,不僅有效地幫助學生領會物理知識,更重要的是通過觀察實驗現象,分析和解決實驗中的問題,能夠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著眼於做

  學習最根本的途徑是學習者自己的活動,把這一原則應用於教學過程,就應該放手讓學生動手動腦探索萬物,通過活動及其協調,逐步形成、發展和豐富自己的認知結構。物理實驗教學作為一種基本活動形式,應當努力通過動手做的實踐活動,突出實驗教學的實踐性。

  要開拓實驗的範圍。眾所周知,演示實驗在物理實驗中佔有“絕對多數”的比例。而這些演示實驗習慣上都是由教師在講臺上給學生看,學生通常沒有動手的機會。由此導致學生動手機會顯著偏少,動手能力普遍不高。因而我們有必要相方設法將嘗示實驗擴充套件到學生自己動手實驗。可以把演示實驗通過改進、改組和改造等方法適合於學生自己去實驗。如:將一引起演示實驗改為師生合作實驗或共同實驗,創造條件將一引起演示實驗改為分組實驗或者將一些演示實驗在課堂正常安排的情況下,改為課外實驗或家庭實驗。

  增加實驗時間。將主要在課上實驗的時間向課外延伸。由於課外活動的時間比較充裕,形式上可靈活多樣,並照顧到學生興趣愛好等特點,有針對性,通過實驗操作加強動手能力的培養。結合教材中安排的小製作、小實驗,讓學生課下去做,然後同學間進行殿評,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在自主的氣氛中積極自由動手,動腦。

  各種物理實驗,從某種意義上說,都是一種特殊的、直觀的實踐,學生在動手完成各種小實驗、小製作過程中,思維異常活躍,學習慾望高漲,參與意識增強,都迫切地希望進一步探索問題。通過實驗,學生學習到的物理知識就比較深刻、牢固。如課本中“紙盒燒開水”、“製作針孔照相機、製作潛望鏡”、“自制小天平、量筒”、“自制潛水艇模型”、“自制小手電筒”、“製作簡單電動機”等小實驗、小製作,有很強的趣味性和知識性,十分貼近學生的生活,符合初中學生好奇、好問、好動、好學的心理特徵。教師要鼓勵學生做好這些課外小實驗、小製作,並有意識地在教學中加以講評。課堂講評小實驗、小製作,可以創設活躍的課堂學習氣氛,給學生提供參與學習的機會,並使班級中不同認知水平的學生的求知慾都能得到滿足。同時,教師可以根據教材的要求,引導學生把對教學內容的學習和對小實驗、小製作的學習結合起來,從而使教學內容的學習和小實驗、小製作的學習達到某種程度的互補。這佯,既促進了學生對教師所講授內容的學習,加深了對所學內容的理解和記憶,又促進了一系列附帶內容的學習,也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實驗的分組歸類

  各章節的實驗內容,基本上無必然的聯絡。學生所掌握的有關實驗方面的知識,往往既多又亂。因此,在總複習中,可以將原教材中實驗內容的章節次序打亂,重新歸類為如下幾部分:觀察物理現象、基本儀器的使用、基本物理量的測量、驗證物理規律等。實驗分組歸類,是在學生掌握系統的知識基礎上,進一步用實驗的方法,由淺入深,由現象到本質配合學生的學習的。打破教材中實驗內容的章節,重新分組,目的是避免學生套用一 種方法和方式學習物理知識,使學生靈活地運用各種儀器、各種方法,從不同的角度解決實際問題,從而使學生獲得新知識、新技能。 在歸類分組實驗中,還可以及時補充對比性或綜合性強的實驗,以提高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

  綜上所述,教師應該把精力從單純傳授物理知識轉到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全面培養和訓練上來,切實加強物理實驗教學,促進學生全面發展,全面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