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校園不文明現象的原因

  校園和諧文化和文明風尚很大程度上與大學生們的文明行為息息相關,那麼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對您有用。

  

  1.部分同學對於規則、文明意識相當淡然,抱以無所謂態度。 一些同學對課堂內吃食物、玩手機遊戲、打瞌睡等不文明現象,已習以為常,對旁人不加以阻止;對自己,自然也不嚴加要求。與其說不文明、不遵守行為規範與準則,不如說他們根本沒意識到這是對集體、社會不負責任的行為。從理論上說,每個人都認可各類行為準則制定和存在的意義。可一旦落實到自己身上,或者別人的不文明行為沒影響到自己,就不會認真對待。這一現狀,對社會是隱患,即使屬少部分,但也應及時加以教育、規範,以免讓這種風氣在社會蔓延。

  2.一旦形成集體效應,改變這一情況將變得很難。 包括課後抄襲作業、損壞教學裝置等,這些行為若不引起足夠重視,在群體中蔓延,將形成不良風氣。

  大學校園不文明現象的對策

  一、學校方面:

  第一,注重思想道德教育,轉變大學生的認知錯誤。從根本上抓好學生的道德教育工作: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深入進行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一基本道德規範為基礎,深入進行公民的道德教育,以大學生的全面發展為目標,深入進行素質教育。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堅持以人為本,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學生,努力提高教育的針對性、實效性、吸引力和感染力。嚴厲的規章制度和懲罰措施只會起到“緣木求魚”的作用。從人性關懷的角度去引導學生,反而是長遠又有效的途徑。高校在重視知識教育、人生觀價值觀教育的同時,更應加強大學生基礎文明素質的教育。要讓他們知道“其身正,不令則行;其身不正,雖令不行”。通過教育和引導,提高大學生分析問題、明辨是非的能力,促進大學生的自覺文明意識,增強抵制不文明思想行為侵蝕的能力;通過教育和引導,使大學生從思想上重視培養良好行為習慣,將自覺文明意識轉化為自覺的文明行為。在教育過程中,要從大學生的實際出發,堅持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同時,在教育、灌輸的基礎上,重視集體的影響、約束作用,先進典型的示範、激勵作用,正確輿論的導向、監督作用等,並隨時注意糾正不良思想和行為。

  第二,強化校規校紀的嚴肅性,做到全方位育人校規校紀是學校根據黨的教育方針制定的具體管理制度,也是規範大學生言行和道德標準的手段。校規校紀教育既是紀律教育的具體化,又是約束大學生言行、提高大學生文明素質的重要環節。加強校規校紀教育,目的是培養大學生的紀律意識,使大學生自覺遵守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為形成良好的校風、學風創造條件。學校作為大學生的管理者,應該致力於建設良好的校園風氣。大力加強校園大環境建設,也就是學校的相關政策措施的制定與實施問題。現在,規章制度不少,《學生食堂文明公約》、《宿舍文明條例》、《教室文明規範》等等。但是規章制度出來以後,應該還要看其實行的結果如何,注意調整。 同時在實施這些規章制度的同時,對大學生的行為進行正確的引導。同時加大精神文明的宣傳力度,建立學生之間的相互監督機制,從根本上杜絕不文明現象的產生。

  二、學生自身方面:

  第一,要不斷提高自身修養和自身素質。只有以較高的素質才能更好地成長成才,更好地為社會,為人民服務。縱觀古今中外成功有名之士,無不是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質,他們堅持從自身做起,從小事做起,嚴於律已,為他人、為集體、為社會、為自然做出應做的事。堅持“五講四美三熱愛”,按照社會主義的“四有新人”目標,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不斷提高自己的個人道德修養。

  第二,要有較強的紀律性和原則性。 由於有的學生自身公眾意識比較差,以自我為中心,較容易忽視周圍人的感覺,看不到自身行為對環境造成的不利影響,這都很容易影響周圍人的行為習慣,從而造成一個整體素質相對較低的局面,即不文明現象的日趨增多。大學生代表著未來,代表著主流。

  只有大學校園這塊土地成為文明的地方,我們的社會才能得到淨化。減少不文明現象,大學生本身的努力是最重要的。學生應從身邊小事做起,樹立起學校主人公的形象,嚴格約束自己的日常行為,同時勇於制止種種不文明現象。我們應當嚴格要求自己,時刻約束自己的思想和言行,時刻提醒自己作為一名大學生的身份,大丈夫做大事情,但也要拘小節。“無規矩不成方圓”,“玉不雕不成器”,我們要在遵守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要理解學校的管理制度,自覺接受學校的管理,不能讓自我過於膨脹,對學校紀律視而不見。

  第三,培養文明的生活習性和行為方式,發揮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務的主動性和創造性,規範行為舉止,強化日常管理,形成良好校風。習慣成自然,我們要好的習慣成自然,而不是不良的習慣成為自然。儒家的經典人生道理自古便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大學生要想成功,就必須從自身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嚴格約束自己的日常行為,這樣自身的素質、學校的環境、體制就會潛移默化的改變。 第四,積極發揮學生社團的作用。現在班內有班組織、團組織、黨組織;校內也有百餘家社團。如果社團能把校園文明建設自覺地滲透到自己的各種活動中,主動開展公益性社會活動,對樹立校園文明新風會起到示範作用。如果大家對不文明現象熟視無睹,無形中將縱容不文明行為

  校園不文明現象的出現反映了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根本不重視這些點滴的小事情,認為這些都是無關緊要的,一個人的修養不僅要有淵博的知識還要注重禮節,而禮節不僅僅是語言上的更多還是表現在行為習慣上。俗語說,思想決定行動,行動決定習慣,習慣決定品德,品德決定命運。習慣對我們的生活有絕大的影響,因為他是一貫的,是在不知不覺中,經年累月的影響著我們的品德,暴露著我們的本性,左右著我們的成敗。好的習慣可以影響一個人的一生,成就一個人的未來;壞的習慣則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命運,毀了一個人一生的幸福。一個人習慣的養成,是從小就開始的,是在我們的生活中點滴形成的,日積月累而固的。作為一名職業學校的學子,我們應該本著對學校負責,對自己負責的態度,注重行為習慣的養成,養成一個好的、對成長有益的習慣。

  習慣教育也是貫穿人的一生的教育,一個良好的習慣的養成必須要持之以恆,堅持不懈,絕對不能半途而廢,喪失信心。要使學生明確好習慣的重大意義,在心理上有戰勝困難的信心、耐心和決心,要知難而進,用堅持不懈的毅力為動力,時間長了,好的習慣就會成為我們生活中的自然行為,有了好的習慣,成功離我們的就不遠了,我們的命運會因為我們有了好的習慣而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