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療真菌的外用藥

  真菌的治療一般會用到外用藥,引起副作用小,藥性溫和而得到廣泛使用。下面小編準備了,希望對您有幫助!

 

  

  概述和分類

  真菌***也稱黴菌***引起的人體疾病,根據發病部位,可分為淺表真菌和深部真菌病兩類。淺表真菌病發生在表皮角質層、毛髮、指甲等部位,也稱為癬病,發病率高,危險性較小。深部真菌病發生在面板深層、粘膜、內臟、腦和骨骼等部位,發病率較低,但危害性大。

  抗真菌藥可分類如下:

  1.抗生素類 有灰黃黴素、制黴菌素、克念菌素、兩性黴素B等。

  2.吡咯類 咪唑類:酮康唑、咪康唑、伊康唑、克黴唑。三唑類:氟康唑、伊曲康唑。

  3.其他合成藥 氟胞嘧啶。

  4.植物藥 大蒜素。

  5.消毒防腐類 水楊酸、苯甲酸、十一烯酸等。

  以上供治療淺表真菌病用的灰黃黴素、消毒防腐藥類,其中只有灰黃黴素可供內服,其他均外用塗抹。制黴菌素、克菌素主要外用治療腔道真菌感染,內服可治腸道真菌病。兩性黴素B、氟胞嘧啶、大蒜素主要用於內臟真菌素。咪唑類抗真菌藥對淺表真菌病和深部真菌病都有效,既可區域性應用,也可全身用藥。

  真菌用藥的作用機制

  兩性黴素B作用於真菌細胞膜,與膜中固醇結合,損傷膜的完整性,使菌細胞內的一些生理物質***鉀離子、核苷酸、氨基酸等***漏失,破壞正常代謝而起抑菌作用。人體細胞膜上也有固醇,雖然其組成與真菌細胞膜的固醇有所不同,但兩性黴素B畢竟是屬於毒性較大的一種抗真菌藥。

  氟胞嘧啶在真菌細胞中去氨基,生成具有抗代謝作用的氟尿嘧啶,干擾真菌正常核酸生成。吡咯類作用於真菌的細胞膜,抑制細胞膜脂質的合成,改變其通透性,影響菌細胞對一些生理物質***鉀離子、磷酸、氨基酸等***的攝取,並使這些物質自細胞中漏失而死亡。

  治療真菌的用藥原則

  1.對於深部真菌病應選用深部真菌病藥,若用淺表真菌病藥則是無效的。

  2.對於淺表真菌病,儘可能使用外用藥物,頭癬可應用口服藥物,其他部位癬病應用口服藥須慎重考慮。

  3.所有的深部真菌治療藥,只有氟胞嘧啶和氟康唑能透過血-腦脊液屏障。其他的都難以對中樞感染起治療作用,對於隱球菌性腦膜炎,用藥時除靜脈注射外,常同時鞘內注射方有效。

  治療真菌的注意事項

  人體細胞的細胞膜中含有膽固醇,與真菌細胞膜的組成有一定的相似性。因此,某些抗真菌藥對人體細胞有較大的毒性。以兩性黴素B為例,給予的劑量低於1mg/***kg·d***,則不能起到有效的抗菌作用,而劑量高於1mg/***kg·d***,則又出現較明顯的腎損害。所以,對於抗真菌藥的劑量必須嚴格掌握,並在用藥期間對腎、肝功能,血象等定期檢驗,保證用藥安全。真菌病發病較慢,病程較長,治療期也較長。往往在症狀消退後,仍需繼續用藥一個時期以鞏固療效。如療程不足則易復發。在治療過程中要

  進行真菌培養,出現多次陰性結果後,方可停藥或遵循療程規定,以免徒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