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缺乏安全感的原因是什麼

  孩子缺乏安全感在我們的生活當中其實是非常常見的,只是很多人對於寶寶缺乏安全感這種情況瞭解的不是很多。下面為您精心推薦了孩子缺乏安全感的原因,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孩子缺乏安全感的原因

  原因一:缺乏交流和信任

  孩子總是有個願望,是能夠和自己的爸爸媽媽總是在一起,有很多的快樂的時光,但是,很多時刻,孩子的這個小小心願也沒辦法達成。父母總是有做不完的工作,這個願望就遙不可及了。

  父母有的時候總是擔心孩子會不會因為一件小事變得失去了信心,不能克服種種的挑戰,擔心孩子會誤入歧途,總是不相信孩子,久而久之,孩子就失去了信任感,沒有了安全感。所以,父母要相信孩子,給孩子快樂的時光。

  原因二:所定目標太遙遠

  如果父母總是過分的操勞孩子的事情,會對孩子造成不成比例的壓力,如果父母給孩子定的目標太過遙遠,那麼孩子就會受到無謂的壓力,讓他們無法承受,進而孩子就沒有了安全感。

  原因三:與母親的分離;或是老人帶大。

  安全感是兒童生存的基本需求。兒童是否感到環境、他人對他沒有威脅,通常取決於帶養孩子的人同孩子之間的關係的質量,這個關係的質量決定了兒童同外人以及外在環境之間的關係,而不取決於成人的主觀願望。

  兒童是否能得到帶給他安全感的愛,取決於他生活中那個客觀存在的關係。理想狀態下,帶養孩子的是母親。但是母親本身不能保證孩子處在一種能給他帶來安全感的關係氛圍中,更根本的是,帶養他的人能否為他創造一個安全的氛圍。例如:帶養她的成人,即便是親生父母,如果經常吵架,兒童待在旁邊也會感到害怕,感到惶恐,感到被拋棄,感到不明白,這是一種情感上的被拋棄,這種被拋棄在一邊的同成人之間的關係,容易造就具有這樣一種心態的兒童。

  原因四:父母情緒的影響

  對於3歲之前的孩子,如果父母因“個性因素”或婚姻關係衝突,導致情緒不穩定,或者焦慮、煩躁、恐懼等負性情緒太多,會直接導致孩子的安全感缺乏。這是因為,幾乎所有的孩子在面對父母的不良情緒和家庭矛盾時,都有強烈的無助感和恐懼。因此,父母應盡力避免在孩子面前發生衝突,以便給孩子創造一個安全平和的家庭情感空間。

  原因五:家庭的經濟狀況

  心理學研究證實,孩子的安全感還與他所感受到的家庭經濟狀況有隱形的聯絡。也就是說,安全感與家庭經濟狀況方面的“暗示”有關。在一些家庭,儘管實際的經濟狀況較差,但在孩子面前,父母很少顯示或不顯示對經濟的焦慮、壓力或擔憂,孩子便有良好的安全感。反之,即使一些實際經濟狀況良好的家庭,如果父母總是習慣於在孩子面前誇張地顯示關於經濟狀況的焦慮,同樣會給孩子強烈的“不安全”暗示,以致影響孩子成人以後的安全感。

  原因六:早期的成長經歷

  孩子在生命的第一年,是否得到母親穩定而有規律的照顧,決定了他對這個世界的基本信任,這種基於對母體的信任所發展出來的安全感,會直接影響人的一生。所以,母親應儘可能有規律地悉心照料孩子。簡單地將孩子交給別人餵養、過早分離,都是一種極其草率的做法。

  心理學研究表明,兒童在很小的時候就會強烈地依戀父母或其它養育者,這種依戀是在嬰兒與父母或養育者的相互交往和感情交流過程中形成的。兒童要求的不僅是父母滿足他們的物質需要,更要求父母為孩子的心理安全提供保障。當兒童探索外部世界時,依戀會使他有一種安全感。當兒童的依戀物件存在時,兒童通常可以不理會父母同陌生人玩。但當他感受到危險時,則會立刻向父母或其它依戀物件求助,父母應對兒童的哭、笑、發聲等訊號敏感,並作出恰當的、積極的反應;要指導兒童的時候用熱情的語氣和溫和的要求;在適當的時候用肯定的語氣支援兒童的行為,這對兒童的發展有重要的影響和長期的效應。

  僅僅滿足兒童的物質需要是不夠的。他們需要親情,需要心理安全。然而,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看到另一種情景。父母大發脾氣,以懲罰恐嚇兒童,大聲斥責,把孩子推推拉拉,甚至施以體罰。有些父母認為,這樣對兒童進行教育,是為了不把孩子慣壞。事實上,當父母這樣做的時候,往往會引起孩子的恐懼和痛苦,並未達到應有的目的。此時,兒童所感覺的恐懼是失去父母之愛的恐懼。

  孩子缺乏安全感怎麼辦

  1. 長時間、高質量的陪伴,對年齡較小的孩子來說,尤其要重視孩子入睡之前的陪伴;

  2. 不拿孩子和別人比較,不批評、責備、懲罰孩子,而是欣賞、鼓勵、支援孩子;

  3. 不威脅孩子***不說“你不聽話我就不喜歡你了”或者“你不聽話我就不要你了”這樣的話***;

  4. 鼓勵孩子獨立,接納孩子的個性;

  5. 給孩子樹立恰當的規則;

  6. 提高自己的情緒管理能力,行為方面以身作則;

  父母相信自己、熱愛生活、關愛他人、信任世界,孩子才能獲得堅實的安全感。

  安全感對孩子的影響

  依戀作為嬰兒與成人互相作用中產生的情緒狀態,不僅影響嬰兒的現實發展,還會對他們的人格形成、未來發展產生影響。因為凡是與情感體驗相聯絡的事件或經驗,都容易對人發生明顯而持久的影響,對嬰兒也是如此。在兒童早期形成的依戀關係和情緒狀態具有相當的穩定性。這些情緒體驗和情感記憶會轉化為他們和外界發生聯絡、與他人相處的內在原則和行為方式。有了這種安全依戀感,嬰兒便能在陌生的環境中克服焦慮或恐懼,從而去探索周圍的新鮮事物,並嘗試與陌生人接近,這樣就可以使嬰兒擴大視野,快速發展其認知能力。

  研究依戀的美國心理學家曾指出,在嬰兒期沒有建立強烈和安全的依戀關係的孩子,一生中都將缺乏與他人建立深入而親密的人際關係的能力。這種論斷也許有些絕對,但是有其他的心理學家從另一個角度證明了此觀點的價值。他們通過實驗發現,在嬰兒時期與父母建立良好依戀關係的孩子,到3歲半時,社交能力比未曾建立良好依戀的同齡兒童更為活躍,較多地受到同伴的歡迎和追隨,富有同情心,表現出有領導才能。而那些沒有良好依戀關係的孩子,容易膽怯退縮,對人不信任,缺乏自信心,情緒不穩定,難以和別人建立良好的親密關係,對環境適應力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