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風俗立秋吃什麼

  立秋,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13個節氣,更是秋天的第一個節氣,標誌著孟秋時節的正式開始:“秋”就是指暑去涼來。到了立秋,梧桐樹開始落葉,因此有“落葉知秋”的成語。現在,我們一起來看看東北的立秋吃什麼?

  東北立秋習俗,東北立秋當天吃什麼

  在中國地大物博,加上不同的地方有著不同的氣候、環境和生產條件。所以各地方形成了不同的飲食習慣。在不同的節日裡體現的尤為明顯。在農事生產上立秋有著特別的意義,在東北這塊有著黑土地優秀種植條件的地方,他們那天都有什麼習俗呢?

  大概生活在鄉村裡的人們都知道:在東北農村,立秋搭火炕的習俗由來已久。那麼,這個習俗是怎樣形成的呢?這不單是由北方的氣候所決定的,也源於歷代北方農村的農事活動——麥收。民諺有:“麥子不受三伏氣”的說法。意思是說:在一般的情況下,麥子都在頭伏和二伏之間收割。因為,這個時期是麥粒成熟最佳期,過了這個時期,麥子很容易倒伏和炸粒。

  因此,當節氣到了暑伏,即將進入三伏天的時候,北方農村麥收活動也早已接近尾聲。麥收結束了,農民便選擇乾燥、無雨的天氣晒麥、打麥,而後用打下來的麥餘子***麥穗外面的包皮***,摻在乾淨的黃土裡,加上水攪拌均勻成泥狀,抹在泥草房屋外圍的牆壁上,既防風吹又耐雨淋。

  然而最時興的還是農村的火炕。每逢立秋時節,氣候涼爽,空氣流通好,又沒有了酷暑的燥熱,雨水也漸漸稀少,正適宜農村搭火炕。此時,村民中那些手巧的泥瓦功夫匠,手藝便派上了用場。人們便就地取材,將麥餘子摻進純淨的黃土裡,兌上水和勻後用坯模子託成一塊塊長度為40釐米、寬度為20釐米的長方形土坯,晒乾後摞起來用雨布苫好,以備搭炕時選用。

  立秋吃什麼 廣東立秋習俗有哪些

  立秋吃什麼:

  吃西瓜、吃清涼糕

  在金華市民的心裡,立秋吃西瓜、吃清涼糕是必不可少的傳統習俗。何為清涼糕?就是用番薯澱粉熬成羹狀,倒在碗裡。待第二天早上,結成一整塊。遠看似一塊圓潤剔透的白玉,然後切成小塊,撒上白糖、醋、薄荷,清涼爽口、酸甜開胃。

  江蘇各地都有立秋日吃西瓜的習俗,稱為啃秋。而立秋這天,也往往是這一年最後一次吃西瓜――人們覺得立秋後,早晚天氣變涼,吃涼的東西會對腸胃產生影響,因此立秋後就不再吃西瓜。

  食秋桃

  立秋時大人孩子都要吃秋桃,每人一個,吃完把核留起來。等到除夕這天,把桃核丟進火爐中燒成灰燼,人們認為這樣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

  吃“福圓”

  立秋節氣是臺灣龍眼的盛產期。人們相信吃了龍眼肉,子孫會做大官,而且龍眼又稱為“福圓”,所以有俗諺:食福圓生子生孫中狀元。

  吃“渣”

  山東萊西地區流行立秋吃“渣”,一種用豆末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並有“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嘔也不拉”的俗語。秋天是胃腸道疾病的高發期,很多地區的民俗帶有治病和祈求一年健康的寓意。四川、山東是這一類民俗的典型代表。

  廣東立秋習俗:

  1、吃臘味

  傳統的嶺南人有句俗語:秋風起,食臘味。就是說,每年農曆立秋之後,北風送爽之時,製作臘味季節到來了。市場的攤檔裡,一串串、一排排掛起的各式臘味製品,在燈光的輝映下,瑪瑙般的鮮亮,流光溢彩,濃濃的臘肉香味,吸引著人們在攤檔前流連往返。

  2、擺七娘

  “七夕今宵看碧霄,牽牛織女渡河橋”。立秋過後,又是一年七夕到,8月17日農曆七月初七是我國傳統節日“七夕”。

  乞巧節在廣州番禺區化龍鎮叫“七姐誕”,又叫“擺七娘”,它是化龍地區民間的一個節日活動。化龍鎮的乞巧工藝有著悠久的歷史,根據《化龍風物誌》的記載,早在解放前已經舉辦過多次的“擺七娘”活動。

  3、慶立秋節

  每到立秋,茂名高州石板鎮和潭村便鑼鼓喧天,張燈結綵,村民歡天喜地慶祝“立秋節”。高州石板鎮是有名的大米之鄉,盛產水稻。每到立秋節,很多村莊有慶祝立秋節的習俗,當地人稱“做禾了”。

  每到這個節日,村民都會做“煮湯籺”來招待客人。籺皮用熟糯米所做,中間包了韭菜、豬肉、蘿蔔、蝦米、花生等,由於煮湯籺包的餡料多,中間很飽滿,有點像放大型的餃子。

  4、吃餈粑

  立秋吃餈粑是梅州地區的傳統習俗,既是喜慶豐收,又可以強身補“中氣”,更重要是餈粑是圓的凝聚,團圓的象徵。立秋時節,做秋社,打餈粑,食餈粑,送餈粑,蘊含著濃濃的鄉土氣息。

  吃餈粑時沾上芝麻、花生、糖後即可***,味道清香,甜潤可口,舒氣和胃。

  5、立秋茶

  “立秋茶”是汕尾城區和順村村民延續傳統的生活習俗,在立秋這一天,主人家炒菜茶,與親朋好友齊聚一堂吃菜茶。

  立秋後暑氣難消,氣溫較高。按照和順村老一輩人的說法,立秋了,蔬菜瓜果成熟,吃菜茶一來慶祝果實豐收,二來可以增加人體對蔬菜類維生素的攝取,達到消暑的作用,增強老人小孩們的抵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