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寓言小故事有哪些

  寓言故事多用借喻手法,使深刻的道理在簡單的故事中體現。非常適合孩子閱讀。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富人之子

  齊國有個有錢的人,家財積蓄很多。他的兒子很愚蠢,做老子的又不教育他。

  一天,艾子對那個有錢人說:“您的孩子雖然長得不壞,可是不明白人情世故,將來怎麼能管家呢?”

  那人生了氣,說:“我的孩子很聰敏,而且就仗著能耐多,哪有不明白人情世故的事呢?”

  艾子說:“不用考驗別的,只要問您的兒子吃的米打哪兒來的,他們若是知道,我就承當說瞎話的罪過。”

  那人就叫了他的兒子來問,他那孩子笑嘻嘻地說:“我怎麼會不知道這個呀,往常每次都是拿布口袋取來的嘛。”

  那人這才愁眉苦臉地變了臉色說:“這孩子傻透了,那米不是打田裡來的嗎?”

  艾子說:“不是你這樣的老子不會生出他那樣的兒子來。”

  故事寓意:

  這是《艾子雜說》中的一則寓言。諷刺了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的教育方法,更說明了有其父必有其子的道理,孩子不可以嬌生慣養,否則對他很不利,因此教育方法也很重要。現實生活中類似的事卻也不少。在專制皇朝社會,王子王孫,錦衣玉食,肥馬輕裘,多半四體不勤,五穀不分,不學無術,個別的可能無知到極點。這篇文章告訴我們,做孩子的要體會父母的勞累,做父母的也不要嬌慣孩子,否則就會讓孩子養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惡習。

  捉老鼠的狗

  齊國有個善於識別狗的人。他的鄰居委託他找一隻能捉老鼠的狗。過了一年他才找到一隻,說:"這是一條好狗呀!"

  那鄰居養了狗好幾年,狗卻不去捉老鼠。他告訴了那個會識別狗的人這個情況。

  那個善於識別狗的人說:"這是隻好狗,它的志向在於獐、麋[mí]、豬、鹿這類野獸,不是老鼠。想讓它捉老鼠的話,就捆綁住它的後腿。"

  後來這個鄰居捆綁住了那條狗的後腿,這狗才捉得老鼠。

  故事寓意: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有了人才如果不善於使用,就不能夠發揮他們的作用。要創造條件,人盡其材,物盡其用。所以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要多探索,有的東西放對了地方,還可以變廢為寶呢!

  海龜爬大山的故事

  有一隻海龜爬上礁石,被一隻海鳥看見了。

  海鳥奉承說:“海龜先生,你能爬上礁石,就一定能爬上大山。”

  海龜想:是啊,我能爬上礁石,能爬不上大山嗎?能,一定能!

  沒有多想,海龜游出大海,到了海邊的大山腳下,往山上爬去。

  山上的猴子看見了,問幹什麼的。

  海龜說要爬山。猴子馬上勸阻,叫它不要爬。

  海龜不聽,想著能爬上礁石就能爬上大山,還是爬。

  沒爬幾下,海龜扒不住山岩,骨碌碌的滾了下去。

  海龜不服氣,又爬,又滾下山。這一回,正好跌在山腳下的一塊大石頭上,龜殼破裂。

  猴子跑來說:“怎麼樣呀?聽不進勸告,只能奉承,能不失敗嗎!”

  海龜啞口無言。

  故事寓意:

  一個人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要、太高明、太有能耐,更不要覺得凡事有己才行,無己就不成,,一副高高在上的姿態。因為,過於抬高自己,而不客觀地審視自己,過分自我膨脹,就註定會走向失敗。